劉 曼,駱文軒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廣東 清遠 511520)
廣東省陽山大坪鉛鋅多金屬礦區(下面簡稱“大坪礦區”)經大量地表工作、物化探、鉆探以及坑探工作,對鉛鋅礦體進行了揭露,可分為兩類:矽卡巖蝕變帶內鉛鋅礦體、枚子坪斷裂破碎帶內鉛鋅礦體。目前,僅進行了礦體基本特征研究,其成因尚未知,因此本文探討其成因,為礦區后續找礦與成礦預測提供思路。
大坪礦區位于廣東省英德市與陽山縣交界處,區域上地處南嶺成礦帶中段,大地構造位置位于粵北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構造背景復雜。主要出露地層為泥盆系老虎頭組(D2l)、棋梓橋組(D2q)和融縣組(D3r)以及石炭系連縣組(C1l)和石磴子組(C1sh),屬淺海相碳酸鹽沉積及濱海相碎屑沉積建造,巖性為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以及長石石英砂巖;鉛鋅礦體主要賦存于泥盆系融縣組(D3r)層間破碎帶以及與泥盆系棋梓橋組(D2q)地層接觸界面和枚子坪斷裂破碎帶內。
經大量鉆探工程揭露,大坪礦區鉛鋅礦體主要有四個主礦化體,目前坑道驗證了其中三個礦體,并查明礦體產狀、形態及礦石礦物特征。Ⅱ號礦體為枚子坪斷層破碎帶內鉛鋅礦體,Ⅰ號、Ⅲ號為矽卡巖帶內鉛鋅礦體,Ⅳ號礦體為次級斷層破碎帶內鉛鋅礦體。本文以Ⅰ號、Ⅱ號礦體為例分別介紹兩類鉛鋅礦化體特征。
Ⅰ號礦體:該類礦體均在100m標高以上,賦存于透輝石+透閃石矽卡巖蝕變帶內或其與灰巖、白云質灰巖的接觸部位,圍巖為融縣組(D3r)白云質灰巖,礦石礦物以方鉛礦、閃鋅礦為主,次為黃銅礦、黃鐵礦;礦體形態主要為細脈狀、小團塊狀、串珠狀、環狀、皮殼狀(圖1a、b)。其礦化范圍較廣,礦石品位普遍較低。
Ⅱ號礦體:賦存于枚子坪斷層破碎帶內,主要位于角礫邊緣、斷層面與圍巖的接觸面以及斷層反傾部位,礦體形態受斷層裂隙及角礫形態控制,呈脈狀、不規則囊狀(見圖1c)、皮殼狀,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晰,礦體大小規模不一,大至2×7m,小至0.4×0.5m。
礦石礦物以方鉛礦為主,次為閃鋅礦,少量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以及毒砂。方鉛礦、黃鐵礦、毒砂等為自形-半自形,晶體顆粒較大,閃鋅礦、黃銅礦等呈浸染狀分布;礦石礦物集合體形態以團塊狀、條帶狀、浸染狀為主,顆粒較為粗大,脈石礦物為石英、方解石、泥質等。礦體圍巖發生強硅化蝕變。主礦體Ⅱ-2號礦體富礦包位于斷層反傾位置,大小為2×7m,其產狀56m標高以上為南東傾,56m標高以下因斷層反傾而轉為北西傾,礦石品位遠富于Ⅰ號礦體。
根據兩類礦體產出構造位置、圍巖、蝕變類型以及礦石品位、形態特征,探討其成因。
(1)Ⅰ號礦體:位于透輝石+透閃石矽卡巖蝕變帶內,礦體形態呈皮殼狀、環狀、小團塊狀、脈狀、透鏡狀;礦化范圍廣,品位低。但礦體形態受限于矽卡巖產狀,且礦化范圍受限于矽卡巖蝕變帶范圍,推斷Ⅰ號礦體可能為矽卡巖型鉛鋅礦。

圖1 鉛鋅礦體照片(Di-Tr-SK:透輝石-透閃石矽卡巖)
(2)Ⅱ號礦體:產于枚子坪斷層破碎帶內,位于角礫邊緣、裂隙、斷層反傾部位以及斷層與圍巖接觸面,礦體形態受其限制,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晰,其圍巖為石英巖或強硅化蝕變巖。該類礦體嚴格受枚子坪斷層控制,礦物結晶粗大,表明該類礦體以含礦熱液充填作用為主,可能伴有弱交代作用。
礦區內未揭露到巖漿巖體,但礦區位于大東山巖體南緣約10km,破碎帶周圍見大面積矽卡巖,其成因可能與巖漿密切相關;物探工作推測礦區深部存在隱伏巖漿巖體。綜上所述,此鉛鋅礦體是成礦熱液充填交代成因,其成礦熱液為巖漿熱液,但不否認在熱液運移過程中混入其它來源流體。
大坪礦區的兩類鉛鋅礦體為:矽卡巖帶內鉛鋅礦體和枚子坪斷層破碎帶內的鉛鋅礦體,其成因分別為矽卡巖型、以巖漿熱液為主的充填型。
在野外地質工作中,得到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單位隊領導的支持,總工程師李高翔和高級工程師周興良親身傳教野外地質知識和找礦思路;另外,項目負責駱文軒和工程師駱勇軍給予了鼎力幫助,以及項目部各同事在野外的特別關照與幫助。在此,致以最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