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是聘娶婚嫁出現后中國傳統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在婚姻的締結過程中,男方在婚約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彩禮在商周時期屬于貴族婚姻制度“六禮”之一,秦漢時期,這種習俗在普通民眾中流行起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最初,狩獵是生活的重心,婚姻也與此緊密相關,聘禮須用全鹿,后轉變為鹿皮。逐漸地,鳥獸成為了聘禮的主要內容。后來,布帛成了聘禮的主角。據《詩經·衛風·氓》記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從戰國時期開始,聘禮中使用金錢;到了漢朝,聘禮更以黃金為主。

到了唐朝,《唐律》對“以聘財為信”的送彩禮制度做了嚴格規定:彩禮的數量視身份和級別而定,不得逾越,否則便是違規。
茶作為婚嫁聘禮的不可或缺之物,并形成婚嫁“茶禮”習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在宋代,婚嫁中的“納征”送聘禮在民間即被稱為下茶、行茶禮或茶禮;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或受茶;而在宋代婚嫁禮儀中的“三茶”即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和洞房里“合茶”。據宋代胡納《見聞錄》載:“通常訂婚,以茶為禮。故稱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稱‘茶禮,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婚嫁》中也談到了宋代婚嫁中的用茶之禮:“道日方行送聘之禮,且論聘禮,富家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謂之‘下財禮。”據記載,在宋代婚嫁“以茶為禮”蔚然成風,即使在貧窮人家的聘禮中茶餅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宋代飲茶之風的普及,婚嫁“茶禮”風俗也為元明清各代所承襲。
(文/張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