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想來怕也只好說是運氣吧?”臺兒莊戰役落幕10年后,曾以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之職服務于抗戰宣傳事業的郭沫若,在香港《華商報》副刊撰文,對那次血戰的捷報猶有不勝慶幸之感。依他之見,抗戰初期國軍接連失利的總態勢,使得宣傳部門往往難于為無米之炊,幸而在1938年4月初,孤軍南下做戰略試探的日軍一部在臺兒莊一帶遭遇我軍重創,悻悻退去,而其對徐州的全面攻擊尚有時日,遂制造了一個適恰的時間窗,使宣傳機關得以開足馬力,拔高了臺兒莊戰役的意義,甚至令國人一時“速勝主義”大興。多年過后回望,郭氏感到誠惶誠恐,認為自己當時實有涂抹過甚之責。
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曾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迫使其退兵,已屬不爭的事實。戰后日本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由編纂官伊藤常男執筆的準官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第二卷,亦用了相當篇幅陳述此次作戰的經過,承認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但對此役的確切規模及日方傷亡總數,至今仍存有一定爭議。
中方傳統上采信的是伊藤書中引用的調查統計,即日軍參戰的第5、第10兩個師團以及第二軍直屬部隊,從1938年2月20日到5月12日,在“南部山東省剿滅作戰”中總計戰死2369人、負傷9615人,傷亡共11984人。日本岡山大學教授姜克實通過對日方聯隊級戰斗詳報及傷亡統計的調研,認為在整個“南部山東省剿滅作戰”期間,日方參戰部隊的傷亡數達到了14108人,超過伊藤的記錄。但倘若將地域和時間范圍縮小到臺兒莊作戰一處,則估算此役日軍傷亡數字為5362人(因第5師團傷亡統計數不夠翔實),并不足萬人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