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
摘 要:用人問題,歷來是一個關系到政權存亡、國家盛衰的重要問題。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封建皇帝,在他統治期間形成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出現,當然是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但唐太宗的人才觀和用人思想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唐太宗;用人;貞觀之治;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是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任用各種人才,勵精圖治,天下太平,國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較短的時間內由隋末亂世轉變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貞觀之治。因此,唐太宗被譽為中國封建歷史中杰出的有作為的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出現,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卻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貞觀一朝人才之盛,歷史上少有,著名的賢臣有魏征、蕭瑀、長孫無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內容
孟子曾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是對統治階級統治經驗的總結。作為開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這個道理,故對任賢和選人特別重視。他的用人思想筆者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1 治國理政,治亂所系,尤須得人
靠什么人來協助他一起治理這個大國,是他一直考慮的大事。唐太宗自始至終重視人才,早在他青年時代,便以善于籠絡人才而著稱。晉陽起兵前,李世民與劉文靜、裴寂等人結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攻取長安、李淵稱帝后,又依靠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程知節、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一大批文武賢才,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即位后,他理所當然地把網羅天下人才作為安定天下、治理國家的前提條件。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設置弘文館,表明他對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視。唐太宗把得人視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們下達的有關求賢的指示,表明了他對人才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思賢如渴的急切心情。對此,魏征亦給予充分的肯定:“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
1.2 才無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長
唐太宗頻發詔書求取人才,僅《全唐書》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達求賢舉人詔。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條原則,即唯才是舉。只要是人才,不論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勛舊,不問尊卑貴賤”。春蘭秋菊,各具特色,天下之人,才德各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唐太宗對任何人不求全責備,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盡善盡美的完人奇才,關鍵在于發揮每個人才的長處,從而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戴胄、蕭瑀等人的任用就是如此。唐太宗以房玄齡、杜如晦為相,二人一個善謀,一個能斷。太宗揚長避短,很注意充分發揮二人各自的長處。又如戴胄,其短處是不通經史、學問不高,但他忠誠正直、秉公辦事,被任為大理寺少卿,掌管刑獄案件審理。
1.3 信任賢才,洞然不疑,注重納諫
明察秋毫的唐太宗體察臣下的處境,有容人之量。他深知為君不易、為臣極難。認為要使臣下無所顧忌,能盡肺腑之言,就應任賢無疑,相信他們,并推心待士,從諫如流。同時,太宗鑒于隋文帝用人多疑,主張用人不疑。唐太宗還鼓勵臣下犯顏直諫,尊重諫官,并對敢于進諫的人士多作鼓勵,從諫如流。因此,貞觀一代,諫臣濟濟。
1.4 完善制度,賞罰分明,重視教育
唐太宗注意加強對官史的管理,并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發揮賢官的才能,堅持“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的方針,并多次對中央機構進行裁減合并。在用人上,唐太宗賞罰分明,在賞賜上是文賞諫、武賞戰。魏征直言正諫最多,所以得到的賞賜也多。武將打了勝仗,也同樣有賞,大將李靖打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太宗拜為尚書右仆射。同時,他也罰罪,且一視同仁,不因小過罪大臣,也不因其罪而否其功。對官員進行教育歷來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唐太宗也極為重視加強對官員的教育,要求官員以史為鑒,不忘隋亡的教訓。
2 唐太宗用人觀形成的條件
唐太宗之所以能夠不拘一格地選賢任能,唯才是舉,重用一系列的人才,的的確確與他洞察世情、深諳治道的政治素質和從善如流、禮賢下士的寬廣胸懷是分不開的。當然,他杰出的人才觀和用人政策,除了個人因素外,還有著一系列的社會因素和歷史背景。首先,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得他有“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這一思想認識。因為隋煬帝暴政激起農民起義,貞觀之治也是隋末農民起義斗爭成果的曲折反映。其次,長期的戰亂使社會各個方面都有渴求統一、安居樂業的強烈愿望,這就為唐太宗用人觀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社會基礎。唐初官員匱乏、不求仕進的局面迫使他廣開才路和耳目,不拘一格用人。第三,唐太宗的自身閱歷和個人實踐是其用人思想形成的重要條件。唐太宗青年時期接觸社會下層,深知百姓艱苦,通曉歷代興亡及目睹隋朝滅亡事實,他自身的經歷使他有用人遠見。第四,與唐太宗并非名正言順、一帆風順取得帝位不無關系。玄武門之變后隱太子和齊王勢力仍存,也決定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第五,時勢造就的一大批英才為唐太宗選賢任能提供了必要的客觀基礎。
3 唐太宗用人觀的啟示
人世間的任何事情,歸根結底,都是要靠人去做的。用人問題對政治家,特別是最高統治者來說,更顯得尤為重要。歷史經驗證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其過人之處。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一大批方方面面的人才集結到他的周圍,形成了唐初賢人在位的局面。也正因為唐太宗有正確的用人思想,迅速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協調、穩定的統治集團,從而營造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同時,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對后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開元期間,唐玄宗繼承和發展了唐太宗用人思想,任用天下賢能,使國運昌盛、政治清明,唐朝達到繁盛。“用人唯賢”“各盡其用”“選賢任能”“不拘一格”“兼明善惡”“取長補短”,這都是史學界對唐太宗用人的贊美之詞。的確,太宗在使用人才方面的某些措施和做法值得稱贊和學習,其用人之道對當前選拔、任用干部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能夠給現代各級各類領導以深刻的啟示。首先,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選擇人才。須從事業的需要出發,打破資歷、學歷、年齡、職稱、身份的限制,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憑政績論德才,憑政績用干部,公開推薦,公開監督。鼓勵人才參與競爭,加快人才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進程。其次,堅持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正確用人導向。要堅持公平正義的用人原則,突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突出以績取人,注重群眾反應;突出公平公正,注重任人唯賢。通過民主推薦選拔的方式,打破論資排輩的用人傳統,真正做到不遷就、不照顧,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讓有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為。再次,要改革干部管理制度,讓優秀的領導干部能有所作為。一個領導干部任職后,既要熟悉情況、調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還要深入實踐、完善措施,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有限的任期和頻繁的調動使相當一部分優秀領導難有所作為。一些身經百戰、工作經驗非常豐富的中老年領導,由于年齡問題不得不激流勇退。凡此等等,都需要改革。另外,要完善激勵引導機制、澄清保護機制和容錯免責機制,真正讓老實干事的人不吃虧、讓敢抓敢管的人不受委屈、讓改革創新的人不受非議。嘉獎能官,鞭策懶官,調整庸官,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階梯、不干事的沒市場。
一個封建皇帝能有那樣的膽識和胸懷來選拔官員,當然是為了他個人的江山。但是唐太宗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實質上是賢人之治。因此,我們不妨認真研究,把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批判地繼承,有借鑒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國家尤為需要人才,只有把黨內外、國內外各方面優秀人才聚集起來,才能建設起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從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奮斗。
參考文獻
[1]許道勛,趙克堯.唐太宗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葉光大.貞觀政要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朱紹侯.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張豈之.中國通史·隋唐卷[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5]蔣如銘.治吏為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