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坤
目前的水稻生產對產量和質量的要求,從水稻品種選擇、促早熟、防早衰、防霜凍等幾個方面,淺談如何使水稻高產、穩產。
1.栽培方法
1.1選種 選擇適應當地生長、在有效生育期不貪青、株高90~110 cm、分蘗率高、稈強不倒、抗病性強、不早衰、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中晚熟品種,如龍粳19、墾稻18等。3月20日選種,曬種2 d,以增強種子發芽活力,3月22日浸種,采用1.0∶1.1鹽水漂種,清除不飽滿的大半仁種子。再用清水洗凈種子上的鹽分。
1.2浸種 水稻種子發芽吸水達到自身質量40%時,對發芽最為適宜。吸水所用時間與當時溫度有關,水溫10℃時需10-15天,15℃時需6-8天,20℃時需4-5天。在浸種催芽過程中,浸種時間過長,種子養分容易溶解損失,時間過短又不利于充分吸水。一般浸種水溫應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包括當時氣溫、本田整地情況)而定。浸種的同時用咪鮮胺殺菌消毒,用蕓苔素調節種子活力。浸好種子的標準是:稻殼顏色變深,稻谷呈半透明狀態,透過穎殼可以看到腹白種胚。米粒易捏斷,手碾呈粉狀,沒有生心。
1.3催芽 將浸好的種子撈出,控去種子間的水分,浸好種子堆放在一起,以高溫32℃破胸,當有80%左右的種子破胸時,將溫度降到25℃催芽,當芽長到1-2mm時溫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1.4播種 機播中苗每盤播芽種150g左右,擺盤,裝配制好的營養土,播種方法是采用播種器進行播種,封閉除草和覆膜用新馬歇特,或丁撲乳油進行封閉滅草。覆蓋地膜,保溫保濕,促進出苗。出苗后立即撤掉地膜,防止燒苗。
1.5田間管理 從播種到出苗需5-7天,出苗后每長出1葉需7天左右,在水稻秧田管理過程中,著重協調好氧氣、水分、溫度的關系,是水稻旱育壯秧的技術關鍵。溫度過高、徒長,形成水苗,缺氧形成白化苗。低溫缺水形成小老苗。忽冷忽熱引發青枯病,立枯病等。溫度控制在20℃-32℃之間,水稻旱育苗中普遍存在密、濕、熱三害問題,應堅持寧稀勿密,寧干勿濕,寧冷勿熱的管理原則,澆水要在早、晚進行,一次澆透,減少澆水次數,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要用冷水澆苗,水溫要在15℃以上。通風煉苗,應選擇晴天上午9-10時開始通風,下午2-3時閉膜保溫,緩慢打開通風口,逐漸加大通風量。
1.6水肥管理 灌溉方法以淺水為主,增溫促進水稻生長發育,同時根據水稻各個時期的生理生態要求,采取曬田、間歇灌溉和深水灌溉相結合的方法,調節和促控水稻生長發育。立秋后,田間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淺水增溫,晚上深水保溫,增強根系活力,加快生育進程,實現安全成熟。根據當地土肥站測驗數據,結合水稻栽培所需的不同營養元素科學施肥225~300 kg/hm2,一般施優質腐熟農家肥15 t/hm2,水田基肥施用優質復混水稻專用肥,水稻插秧后3~7 d,結合水田滅草,將丁草胺、草克星等滅草劑與尿素混拌施用,施尿素75 kg/hm2。 7月15—20日即水稻抽穗前18 d,幼穗長1.0~1.5cm時施尿素37.5 kg/hm2、硫酸鉀75 kg/hm2作穗肥,以滿足水稻幼穗生長。粒肥可提高葉片含氮量和水稻的光合同化能力,延長葉片功能和維持根系活力,使水稻活稈成熟不早衰,籽粒飽滿;為保障水稻米質,在水稻齊穗后14 d、8月23日前后施尿素7.5 kg/hm2,或結合噴施磷酸二氫鉀37.5 kg/hm2加尿素7.5 kg/hm2,葉面噴施2次。
2.病蟲害防治
2.1潛葉蠅:藥劑選用內吸、觸殺,董蒸兼有的合劑。
2.2稻瘟病:發病原因,①氣象原因,溫濕度大,陰雨連綿,晝夜溫差大,日照不足有利發病。②水稻品種,應選擇抗病品種。③栽培措施:氮肥過量或施用時期不當,營養生長過旺,栽培密度大,長期深灌,造成土壤缺氧。產生有毒物質,妨礙根系生長,降低植株坑病力。
防治時期,葉瘟7月初防治,穗頸瘟,7月中下旬防治穗頸瘟。粒瘟,在抽穗后15天防治,防治藥劑必須采用化學藥劑和生物藥劑協同防治。目前好的藥劑有:施保克、加收米,富士一號,春雷霉素,乙蒜素,井崗霉素,三環唑,稻瘟靈等藥劑。
(作者單位:152054黑龍江省農墾綏化管理局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