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志國
發展我國高油大豆生產,可以縮小我國大豆與進口大豆在品質上的差距,對提高我國大豆的國際競爭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1.栽培方法
高油大豆生產栽培技術與以前的高油大豆栽培技術在生產上滑太大的區別是由于提高大豆含油量的問題,即保油和提油問題。按高油大豆生產目的來說,大豆生產品種是種粒。要得到的是油脂產量。種子內含有但是,油脂產量是光合產物,并且都是由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的。不管關系多么復雜,碳20%的油質量,40%的蛋白質含量,我們經營高油大豆短產的目的是得到20%的油質含量,還要在提高一步。因此,油脂產量是光合產物,并且都是同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的。優質高油大豆的高產栽培和普通的高產栽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增加光合作用,促進“源”的增加來達到高產。不同的是“源”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又有個分流轉化的問題,因為碳水化合物即可轉化為蛋白質,也可轉化為油脂。對高油大豆生產來說,就包括開源分流的問題,即在增加光合產物,在“開源”的同時,還要通過一些措施,促進物質向油脂合成方向的轉化,即“分流”的問題。一切高產的措施,基本上都是高油大豆優質的措施。
2.品種選擇
高產栽培中良種的貢獻率一般約占30%,而在高油高產栽培中,從商品的含油率看,高油品種的貢獻率能達50%-70%。單位面積的產油量由單位面積產量和含油量兩部分決定,良種的重要性,同時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其重要性一般在40%-50%。由于產量和含油量的變化不同,導致產量的變化幅度大于品質的變化幅度,因此單位面積的產油量更多地取決于產量,因此品種的增產潛力十分重要。
品種的產量變異大于含油量的變異,一般情況下,大豆含油量等品質性狀盡管受到外界環境和技術的影響,但相對來說,其穩定性要高于產量性狀。
2.1成熟期適宜,保證霜前充分成熟。積溫、生育日數和與當地主栽品種熟期近似,是品種熟期適宜的三項標準。其中以與當地主栽品種熟期近似為標準更為準確可靠,因為積溫和生育日數只是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點而變化。
2.2含油量高。一般油用品種,含油量最低不低于18%,否則就不能作為制油用豆。一般大豆含油量應在20%以上,高油大豆應在22%以上,前者純糧率98%以上,才能達到一級標準,后者可達特級標準。目前應防止在高油大豆品種受重視的情況下,夸大品種的含油量而誤導生產的現象發生。
2.3抗病蟲。高油大豆栽培應強調品種的抗病蟲能力。因為病蟲危害可以同時降低商品大豆外觀品質和含油量。選用抗病蟲品種是進行無公害栽培的基礎和前提。對高油大豆栽培,特別是無公害大豆生產,抗病蟲品種將是商品大豆是否合格的根本保證。
3.種子處理
種子播前應進行精選。用大豆選種機或人工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損粒及雜質。種子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5%。
種子包衣。播種前用已登記的大豆種衣劑包衣,防治地下害蟲、二條葉甲和根腐病等病蟲害。
4.整地
大豆種植方式可分為平播與壟作。在平播大豆地塊又分為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與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在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進行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8-20厘米,耕深一致,誤差為±1.5厘米;耕幅一致,誤差為±4厘米;回垡一致,立垡與回垡率小于5%,并做到不重耕,不漏耕。翻、耙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每平方米耕層內直徑大于5厘米的土塊少于5個,耙茬深度12-15厘米,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達到待播狀態。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揀凈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細。春整地要做到翻、耙、耢、壓連續作業。
5.施肥
5.1種肥及底肥。化肥做種肥,施于種下側5厘米、深3厘米處,或施于種下7-14厘米處。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以化肥做底肥,要結合晚秋整地或春頂漿起壟一次施入,施肥量占化肥總量的2/3。
5.2追肥。當大豆生長較弱時,開花前結合二遍地鏟后趟前根際追施氮肥,每公頃追施尿素45-75公斤,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大豆前期長勢較弱時,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頃用尿素10公斤加磷酸二氫鉀1.5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進行葉面噴施,并根據缺素狀況加入微量元素肥料,如硼砂、鉬酸銨、硫酸錳、硫酸鎂、硫酸鋅等。
6.病蟲害防治:斑點病、灰斑病不利脂肪形成,防治食心蟲要作為高油大豆生產的常規措施。防治灰斑病可在大豆花莢期,采用40%多菌靈膠懸劑,公頃用量1.5公斤,對水450-600kg噴霧;防治食心蟲在成蟲發生盛期,用80%敵敵畏乳油,公頃用量1500-2000ml制成毒棍,每4壟一行,每5米一根熏蒸。或用菊酯類的農藥如功夫、來福靈高效氯氰菊酯等,公頃用量200-300ml對水450-600kg進行噴霧。
(作者單位:155800黑龍江省友誼農場第一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