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江
一、 種植技術的更新
黑龍江省是我國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在全國眾多大豆生產基地中種植面積一直名列前茅。近些年來,因為種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要遠遠超過于種植大豆的收益,所以農民種植大豆的面積一直屬于下降趨勢。在生產初期,由于受到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偏低的限制,再加上引進了進口大豆,大豆的生產收益一直屬于下滑狀態。針對大豆當前的生產狀態,應當選用一種合理的方案來維護非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質量。試驗者通過多年研究,黑龍江省研究出一種名叫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這是一種新型的種植技術。這種新型技術在以往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做出了改善,對選取品種方面進一步進行了規范,進使黑龍江大豆的總體經濟收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種高科技的種植技術不同于傳統種植,省去了傳統技術沒有必要的環節,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了生產效率。
二、 選茬與整地
(一) 選茬
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要針對大豆的特征全方面的對其作出相應的地域選擇。結合以往種植過玉米稻田等農作物的地域,以此作為最佳種植大豆地域。種植過程需要實行三年以上不同農作物的耕種,確保選擇地域的土地滿足大豆生長的必要條件。
(二)整地
在整地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土壤的深淺,以應對土壤較深的土地進行重點更重,做到深淺交替的整地方法。在種植大豆之前, 首先要對土壤進行25至35cm左右的深度翻滾,這種方法稱作為深松,深松處理主要是為了打破土壤與地面之間的犁地層。隨后要對土壤進行深度大約在15至25左右的浮秋平翻,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去除大塊不易分散的土壤。然后再利用翻耙耕地的方法, 使土壤變得松散。隨后,再進行大豆進行處理, 壟長不能少于50m長, 壟長之間的直線誤差不能大于5cm, 而壟距差不能大于2 cm, 壟溝到壟臺之間的距離最少需要17 cm。還可以使用高科技的機械設備對土壤進行松散處理,從而保證土地足夠肥沃,進而滿足種植大豆的優良環境。
旱地則要采取搶墑整地的方法, 對土壤連續施行翻耙起壓作業。其次可以采用引墑播種的方法, 對干旱地段進行嚴格控制,且利用高科技機械設備對其播種,可以保證大豆處于最好的播種狀態,同時減少了播種的周期。如果土壤本身狀態較好但是地表環境較差, 則需先粉再壟干土, 然后對其進行播種, 保證種子的潮濕程度。 接下來提墑供水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提墑供水針對旱情來調整強度變化,滿足播種的狀態。
三、 選種與處理
(一) 選種子
針對黑龍江省的土壤環境和相應氣候, 應當選取能夠忍受低溫發芽率高的種子, 種子的純度應達到99%,這樣才能保證胚的完整程度為之后的高度產業做鋪墊。
(二) 處理
首先要對種子驚醒除癟與去病粒的處理,完成對種子初步的選取之后, 需要將種子在太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 在消滅細菌的同時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也降低了發蟲的幾率。此外,光合作用應當選擇地勢較平地域, 保證通風順暢, 陽光充足,隔一段時間要對種子進行相應的翻滾, 避免陽光太強燒壞種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撒上農藥,避免發生蟲害。
四、 科學有效施肥
(一) 施有機肥
在大豆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養料來培育,而大豆應適量施加有機肥。和化肥相比,有機肥的營養更加豐富, 肥料的效力也比較長。施加有機肥可以使土壤增強蓄水與保墑能力, 不僅可以改善土壤團粒的結構, 還可以滿足大豆發育后期對養分的大力需求。除此之外, 可以適度的施加腐熟有機肥, 可以溶解一些不易分解的養肥, 進一步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土壤的肥力。
(二) 配施化肥
化肥雖然營養成分高, 施肥的效果明顯,能夠促進大豆的生產速率。但是如果化肥的使用不科學的話,會使播種的種子出現死亡的現象。因此可見, 化肥應該遵循科學施肥規則進行合理使用,與其他的肥料搭配使用, 這樣才能產生最高效的成果。如果對大豆施加化肥,應控制施肥周期, 最理想的施肥周期為三個周期,施肥總量需嚴格控制在55%到60%、20%到%25、25%到30%。此外,還應對肥料的量嚴格的把控,氮肥的總量應該高于磷肥的總量, 鉀肥的總量應低于磷肥的總量。在大豆的生產過程中, 除了有機肥與化肥的施用總量外, 還需將氮肥與磷肥相結合,從而促進大豆更快更好的發育。如果氮肥使用含量超標的話, 會出現倒伏和花莢脫落等現象,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施肥效果。
五、 防治病害
在大豆生產的過程中,合理的對病害蟲害做出針對性預防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可以高效的提高大豆的生產效率。經研究表明, 有兩種病害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常常發生,這兩種病害分別是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目前通過審定的種子, 灰斑病發生的概率可以幾乎沒有。在進行防治時, 可以選擇濃度為50%的多菌靈和一定量的種子進行拌種,一次來保證大豆的良好發育。
總而言之, 黑龍江省作為大豆重要生產基地,只有通過高效的方法增加的大豆產量并采用新型的技術,才能使黑龍江大豆的發展取得良好的成果。
(作者單位:164800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