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一、豬鏈球菌病流行特征
豬鏈球菌屬于一種在特定條件范圍內產生的傳染性非常強的病菌,并且這種病菌在各方面都比較健康的哺乳動物的體內同樣可以潛伏,一般情況下,這個時間段為三到五天。豬是屬于一種容易感染容易病發的一種體制,感染的幾率是不分種類及周期的,當然,最易感染的是三到十二周齡的仔豬,在其剛結束哺乳的時候,豬鏈球菌是感染的高發時期,主要就是通過仔豬的口腔或者是呼吸道進行傳染,又或是母豬在分娩的時候進行傳播的。豬鏈球菌的傳染性是特別強的,而且在短期內就能造成大面積的傳染,同時該病在一年四季里都有可能發病,季節性不明顯,高發時節分布在六月到十月份,其發病率是可以達到85%到90%,病死的幾率也是極高,導致死亡的原因一般都是心內膜炎。另外,通過臨床調查,豬鏈球菌常與豬瘟、豬肺疫、藍耳病等混合感染或者激發感染,進一步增強了疾病的治療難度,促使豬病死率被提高。
二、遼寧省豬鏈球菌病病原類型鑒定
在我國的遼寧地區,豬鏈球菌病相對比較發生的是比較普遍的,而且在病理類型方面也是比較復雜的,同時在防治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嚴重的影響了當地的養豬產業戶,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對遼寧省各個地區的豬鏈球菌的血清型及耐藥性等特性的研究不夠系統,因此,對特定地區的防治方案沒有針對性。應該對每個區域進行分時段進行樣品的采集,然后進行詳細的細菌鑒定,及時的對菌株的類型進行明確。根據研究顯示表明,遼寧地區導致病性豬球菌主要是1、2、7型。
(一)樣本的采集
通過錦州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15年的3月到2016年的10月期間,展開對遼寧省的四個區域的豬場進行詳細調查,每個區域選8到10個比較有規模的豬場,根據豬成長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的時節等的發病類型以及發病和死亡率進行采集,所獲取的樣本總共有296份。
(二)試驗的經過
首先,對流行病菌的基本特征進行詳細調查,通過對豬鏈球菌病各方面情況的統計及其變化的趨勢進行詳細的了解。
其次,通過參考農業部對豬鏈球菌的應急防治的技術規范的標準,對臨床的病癥特點及其刨檢后病變的特征呈現來進行最初步的診斷分析。
然后,要使用小白鼠的感染情況對其致病性進行試驗,把具有代表性的菌株選三株分成三組,對照的組一組,總共有四組,每個組分二十只小白鼠,把小白鼠的腹腔內注射分離菌株BHI 液體培養物 0. 2 mL(2 × 107CFU/ mL),把對照組的小白鼠的腹腔內進行注射相同劑量的無菌BHI 液體培養物。再回到到對動物的試驗,需要的仔豬有兩組,每組四頭,均需要在三十天斷奶的沒有疾病的仔豬,其中一組的仔豬腹腔內注射 2 mL 分離菌株(1、2、7、9 型)(2 × 107CFU/ mL)BHI 液體培養物,另外一組仔豬的腹腔內注射 2 mL 無菌 BHI 液體培養物來作對照。
最后,經過遼寧省豬鏈球菌的基因型鑒定,把細菌DNA的基因組通過提取,用特異性的引物進行對其驗證,然后對其進行PCR的擴增,以達到片段測序分析的目的。
(三)鑒定結果分析
從豬鏈球菌病病型這一方面來了解,遼寧省的豬鏈球菌病的發病類型是比較多樣化且復雜化的,其主要表現在腦膜炎型、敗血型、關節炎型、膿腫型以及肺炎混合型,當中腦膜炎型占的比例約為42.22%,混合型占的比例約為30.66%,在表現的發病類型里,這兩種是發病率相對較高的。通過對病菌感染的變化進行分析,腦膜炎型的發病率在逐漸的增加,剩下的類型發病的變化不是很顯著。
從成長時期和時節上來看,豬鏈球菌病的發病率本身是不分時節的,雖然相同成長時期的豬在不同時節的發病率的差異并不明顯,但是,在春秋兩季的發病率有高于冬夏兩季的發病率的現象,其中哺乳期的仔豬,在冬季的發病率相對是比較高的,這個很可能與溫差的變化比較大有一定的關系。通過鑒定結果分析表明,秋季的青年豬的發病率相比較成年豬及哺乳期的仔豬來說其發病率是比較高的。而在春季的青年豬的發病率普遍高于成年豬,冬夏季節,青年豬、成年豬及哺乳期仔豬的發病率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差異。
從不同區域發病率的情況來看,在遼寧省的營口、鞍山以及大連是其發病率較高的地區,這些地區一般養豬的規模比較大,相關的運輸也是相對比較頻繁的,所以有一定的傳播作用。而丹東地區的發病率相對就比較低,因為該地區的豬飼養比較少,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好,山區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隔離病疫的作用。豬鏈球菌病的70% 以上均為混合型感染,其中,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相對幾率最高,其次是大腸桿菌、副豬嗜血桿菌、豬繁殖及呼吸綜合征等病毒。
通過對動物致病性的試驗結果顯示,小白鼠在注射后的15個小時以后全部都沒有存活,病變組織染色為革蘭陽性球菌,對照組的未見異常。通過動物試驗的結果顯示,試驗組的動物也都全部沒有存活,通過對細菌學的觀察及特異性引物的PCR檢測,確定其細菌就是豬鏈球菌。
(作者單位:125200 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草原監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