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芳
玉米病害種類眾多,主要病害有小斑病、大斑病、病毒病、青枯病和絲黑穗病等。
1.玉米小斑病
1.1發病規律:該病病原為玉蜀黍平凹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溫度高于25℃和多雨天氣發病重。
1.2癥狀:主要危害葉、莖、穗、籽等,病斑橢圓形、長方形或者紡錘形,呈黃褐色或灰褐色,高溫條件下病斑出現暗綠色浸潤區,病斑呈黃褐色壞死小點。
1.3防治方法:①藥劑防治。用40%克瘟散乳劑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噴霧。必要時隔7d左右,再次噴藥防治。②農業措施。輪作倒茬深翻可減少菌量;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可減少初侵染源;發病初期,打掉下部病葉,可減輕發病程度;適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強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2.玉米大斑病
2.1發病規律:該病病原為大斑凸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溫度在18~22℃高濕時發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霧或連陰雨天氣流行發生。
2.2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波及葉鞘和包葉。田間發病始于下部葉片,逐漸向上發展。發病初期為水漬狀青灰色小點,后沿葉脈向兩邊發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深褐色的梭形或紡錘形的大斑。濕度大時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產生黑灰色霉狀物,致病部縱裂或枯黃萎蔫;果穗、包葉染病,病斑不規則。
2.3防治方法:①藥劑防治。用40%克瘟散乳劑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噴霧。必要時隔7d左右,再次噴藥防治。②農業措施。輪作倒茬深翻可減少菌量;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可減少初侵染源;發病初期,打掉下部病葉,可減輕發病程度;適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強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3.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葉病和玉米粗縮病。
3.1發病規律:玉米矮花葉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種。主要由蚜蟲傳播,蚜蟲除傳播病毒外,對玉米的危害亦很嚴重。蚜蟲刺吸的同時吐出一種唾液,影響生長和揚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禿頂。玉米粗縮病毒主要由灰飛虱傳播,為持久性傳毒。該病毒可在灰飛虱的若蟲體內越冬,也可以在冬前受侵染的小麥苗中越冬。
3.2癥狀:玉米矮花葉病在整個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從出苗至七葉期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葉基部出現褪綠條點狀花葉,逐漸擴展到全葉,葉肉組織失綠變黃,形成明顯的黃綠相間條紋癥狀。重病株不能抽雄結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縮病的典型癥狀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綠色,葉肉粗厚僵直,呈弓狀彎曲。葉背面、葉鞘和苞葉的葉脈上發生隆起的短條紋,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結穗。
3.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耐病品種。②早期用藥劑把蚜蟲和灰飛虱消滅在遷飛至玉米田之前。用40%氧化快樂果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25~300g/hm2對水750~1 125kg/hm2噴霧。
4.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在灌漿末期,是一種暴發性、毀滅性病害,易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
4.1發病規律:由鐮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灌漿至乳熟期的大雨,對病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土壤含水量高是青枯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4.2癥狀: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導致倒伏。
4.3防治方法:①在栽培措施上應注意排水。②用金雷多米爾、康正雷或蓋克1 000倍液灌根。
5.絲黑穗病
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開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危害相當嚴重,俗稱“烏米”或“灰包”。
5.1發病規律: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并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土壤溫度較低比較干燥時,玉米出苗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發病率高。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5.2癥狀: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癥狀表現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開花發病的植株一般無花穗,剛抽出的花軸頂端變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時開花抽出后小花畸形變為葉狀物。
5.3防治方法:①實行3年以上輪作,基本上可消滅土壤中病菌的危害;深翻土壤可減少菌源,減輕發病。②藥劑防治。在苗期利用藥劑預防病菌的侵入,將會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
(作者單位:151700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