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萍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是危害水稻最嚴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種真菌病害,屬世界性水稻病害,在70多個國家發生此病。我國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減產幅度一般為10%一15%,發病嚴重地塊甚至顆粒不收。
1.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病稻草多,種子帶菌率高:偏施氮肥,稻株徒長,長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是發病的有利條件。適溫、高濕,有雨、霧、露存在的條件下有利于發病。在水稻分蘗期和抽穗期遇持續低溫、多雨、寡照天氣,易引起葉瘟和穗頸瘟的流行。
2.發病癥狀
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稻粒瘟等,其中以葉瘟發生最為普遍,穗頸瘟危害最重。
2.1苗瘟:秧苗3葉期前發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黃褐色,卷縮枯死。3葉期后發生的多在葉片上形成明顯病斑,與葉瘟癥狀相同,稱苗葉瘟。
2.2葉瘟:3葉期后至穗期均可發生,有4種類型。
2.2.1白點型在感病品種嫩葉上出現,呈圓形白色小點,無霉層,天氣有利可轉變為急性病斑。
2.2.2急性型發生在適宜的發病條件下,感病品種的葉片常產生暗綠色近圓至橢圓形的病斑,正反兩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層,這種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氣轉晴、溫度小,可轉為慢性型病斑。
2.2.3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癥狀,病斑呈梭形,兩端常有沿葉脈延伸的褐色壞死線,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外圍有黃色暈圈。潮濕時背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上病斑多時,可連接形成不規則大斑,發病重的葉片枯死。
2.2.4褐點型多在氣候干燥時抗病品種上產生,呈褐色小點,不產生孢子,無霉層。
2.3稻粒瘟:在稻粒的護穎、穎殼上發生黑褐色小斑點。稻粒瘟增加了種子的帶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4節瘟:節間變黑,潮濕時節上產生灰綠色霉層。
3.防治方法
3.1減少菌源:及時處理病稻草,可將病稻草集甲燒掉,不可用病稻草苦房、蓋窩棚、墊池梗或入水口,對發病重的病種子應進行消毒,以減少菌源。
3.2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或耐病品種:最好不用單一品種,可以用2-3個抗病品種搭配種植。
3.3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壯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科學地施用氮、磷、鉀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實行合理淺灌,分蘗末期進行排水曬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淺灌,以滿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條件的地區設置曬水池,以提高灌水溫度,有助于水稻生育與提高抗病性。
3.4田間調查與藥劑防治:為了準確及時用藥,首先應進行病情調查,一般于水稻分蘗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種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糞堆底(生長茂密地段)等處進行調查,觀察有無急性型病斑出現,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現應立即進行藥劑防治,施藥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發展可再施藥1次。如葉瘟于孕穗期才開始發生,病情不重,可結合預防穗頸瘟進行藥劑防治。一般穗頸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進行,不論葉瘟發生輕或重均應進行藥劑防治一次,為了控制穗頸瘟的發展,最好在齊穗期再進行一次藥劑防治。可選用的藥劑有:(1)40%富士1號(稻瘟靈)可濕性粉劑,或30%稻瘟靈乳油,每公頃900—1125克,加水噴霧;(2)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每公頃1125~1500克,或75%比艷(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每公頃300-450克,加水噴霧;(3)25%施保克(咪鮮胺)乳油,每公頃1125-1500毫升,加水噴霧;(4)2%春雷霉素水劑,每公頃1125-1500毫升,加水噴霧;(5)0.4%低聚寡糖水劑,每公頃3000毫升,加水噴霧。為了保證高效,應注意下列事宜:對水量要足夠,以便噴得均勻周到。尤其飛機噴藥,對水量更應加大,每公頃噴藥液量不能少于75升。搶(趁)晴噴藥,因東北地區防治葉瘟、穗頸瘟時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響正常噴藥,為了及時防治,應根據氣象預報,抓緊時間搶晴天(4小時內不降雨)噴藥。
4.綜上所述,根據多年觀察節瘟發生也較重,在防治葉瘟和穗頸瘟時應對稻株所有節部亦應噴到藥。不論葉瘟、穗頸瘟還是節瘟,均應做到及早防,及時治,并應做到噴得均勻、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作者單位:161200黑龍江省富裕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