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海
一、玉米主要病害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發生在氣候較涼爽的玉米種植區,特別是東北、華北北部、西北、西南及其他海拔較高的地區發生嚴重。病害主要發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葉片首先發病并迅速向上部葉片擴展。
癥狀:大斑病菌侵染玉米葉片、苞葉和葉鞘。葉片受侵染后,出現點狀水浸斑,沿葉脈擴展并不受葉脈限制,很快形成長梭形、中央灰褐色的大斑。田間濕度大時,在病斑表面產生灰黑色霉狀物。傳播途徑:通過分生孢子或者菌絲形式附于病殘體上越冬,以氣流進行傳播。相對濕度超過90%,溫度在20~25 ℃時易發病。
防治措施:一是選擇優良的抗性品種種植。二是切實加強田間栽培管理。播前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人工將底部2~3片葉摘除,減小田間濕度;清除帶病植株,降低田間帶菌量;通過輪作的方式,適當提早播期。三是加強化學防治。在大斑病發病之初,可以噴施50%甲基硫菌靈、50%多菌靈、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隔10 d噴施1次,噴施2~3次。
2.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在灌漿末期,是一種暴發性、毀滅性病害,易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癥狀: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導致倒伏。
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②在栽培措施上應注意排水。
3.玉米病毒病
癥狀 玉米矮花葉病在整個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從出苗至七葉期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葉基部出現褪綠條點狀花葉,逐漸擴展到全葉,葉肉組織失綠變黃,形成明顯的黃綠相間條紋癥狀。重病株不能抽雄結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縮病的典型癥狀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綠色,葉肉粗厚僵直,呈弓狀彎曲。葉背面、葉鞘和苞葉的葉脈上發生隆起的短條紋,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結穗。
防治措施 早期用藥劑把蚜蟲和灰飛虱消滅在遷飛至玉米田之前。用40%氧化快樂果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25~300g/hm2對水750~1 125kg/hm2噴霧。
二、玉米主要蟲害
1.紅蜘蛛
癥狀:紅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開始為害玉米,發生早的年份,在玉米6葉時即開始為害。紅蜘蛛刺吸作物葉片組織養分,使被害葉片呈現密集細小的黃白色斑點,以后逐漸褪綠變黃,最后干枯死亡。被害玉米籽粒秕瘦,造成減產。
防治措施: ①消滅越冬成蟲。早春和秋后灌水,可以消滅大量的越冬紅蜘蛛。②藥劑防治。用40%樂果乳劑和20%三氯殺螨醇1 000~1 500倍混合液(1∶1),效果很好。③利用天敵。玉米紅蜘蛛的天敵有深點食螨瓢蟲、食螨薊馬、草蛉等。
2.蚜蟲
癥狀:以成蟲在葉背和嫩莖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葉片卷縮,禾苗萎蔫,甚至枯死。老葉受害,提早枯落,縮短結果期,造成減產。
防治措施:①藥劑防治。用40%氧化快樂果3 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25~300g/hm2對水750~1 125kg/hm2噴霧。也可用40%樂果乳劑原液15kg/hm2加水75~90kg/hm2,在被害玉米的莖基部,用毛筆或棉花球蘸藥涂抹。②利用天敵。玉米蚜蟲的天敵主要有蚜繭蜂。
3.玉米螟
癥狀:玉米螟幼蟲是鉆蛀性害蟲,典型癥狀是心葉被蛀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整齊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蟲就鉆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斷。雌穗出現后,幼蟲即轉移到雌穗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入穗軸或食害幼嫩的籽粒。部分幼蟲蛀入莖部,取食髓部,使莖稈易被大風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飽滿,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無籽粒,造成嚴重減產。
防治措施:①消滅越冬幼蟲,減少越冬蟲口基數。②心葉期、穗期選用藥劑及時進行藥物防治。③利用赤眼蜂消滅玉米螟有很顯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
4. 地老虎:又稱切根蟲,鱗翅目夜蛾科,能夠對豆科、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等諸多類型農作物產生嚴重危害,具有多食性特點。據統計,該害蟲能夠對36科100種以上植物產生危害,分布于全國各地。其中,春、秋季節危害相對嚴重,屬于非常重要的一種地下害蟲。
防治措施:一是撒施毒餌進行防治。施90%晶體敵百蟲1.5 kg/hm2,其中加入一定的水與紅糖,添加炒香的麥麩75 kg/hm2或者棉餅進行混勻,在清早或者傍晚沿著壟撒施。二是噴藥防治。選擇17:00后或者7:00前噴施,用水量適當加大,每15 mL殺滅靈或10 mL敵殺死對水15 kg,然后混勻進行噴施。三是通過人工捕殺方法進行防治。即若發現有玉米幼苗受傷,則在7:00前在受傷幼苗附近挖土捉蟲。四是盡快進行補種或者移栽,確保苗全。
(作者單位:151600黑龍江省青岡縣德勝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