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恒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三農”服務有效開展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農業科技的水平。為此,各地黨委、政府都逐步認真組織、加強落實、全面實施農機科技入戶工程。
一、農機科技入戶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與農業強國還的確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其根本就是在于在農業作業的過程中,過度依賴自然條件和人工耕作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這就極大的限制了規模化農業的發展,制約了農業附加值的形成,從而也直接影響到了農民的實際收入。現代化農業科技以及農機具的入戶,不僅全面提高了農耕作業的水平、能力、質量、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也讓農業產品的深加工、高附加值加工邁上了新臺階。
尤為需要強調的是,透過農機科技入戶工程的統籌實施,進一步提升了農民對知識與信息的接收與接受能力,全面提升農民文化水平的基礎上,將科技興農的思想潛移默化的灌輸到農民的思想意識形態中。
二、農機科技入戶工程中主推技術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雖然農業技術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推開農機科技入戶工程,但是筆者對部分地區的具體工作進行調研時發現,在主推技術實施的過程中的確面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其一,技術落實量化體系過細,農民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從農業部最新發布的100項農業主推技術上來看,涉及到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相關項目較多,不僅技術含量較高,其可能產生的商業附加值也比較理想,從地緣優勢的角度上來看,各地如果能夠依托農機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將農業主推技術全面落實之后的確能夠有效增加農民的實際收益。但是各地在執行農業主推技術的同時,農業主管部門往往將農機科技入戶、農業主推技術的實施和涉農小額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惠農政策采用所謂的“打包處理”方式落實到農戶。這樣看似是方便了農戶,實則是在宣傳政績的時候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過由于這種種措施的疊加,也無形中提高了主推科技入戶的實際門檻,導致部分農民對政策的落實存在了抵觸情緒。
其二,農技服務能力偏弱,主推技術可持續性與延續性受限。農機科技入戶的執行主體在鄉鎮一級,就目前的行政機構設置來看,大多數的鄉鎮農技站與農機管理站的人員編配基本上是在3—4人左右,面對下轄的10—20個自然村,如果同時啟動同一項農業主推技術,顯然不足以完成有效應對,這對于極為講求“農時效應”的農業生產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影響,進而導致了農業主推技術完全失去了可持續發展性與延續性,基本上都是虎頭蛇尾,變相的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違背了開展農機科技入戶促進農業主推技術的初衷。
三、農機科技入戶工程的優化實施措施
梳理農機科技入戶工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發現,表面上來說是技術服務措施的程序不完善所致,其實本質上是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官本位”思想的干擾,導致具體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不我待,必須有的放矢扭轉局面,才能真正的做好“三農”服務工作。
一是,鼓勵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促進農機科技入戶的能力。農戶間因為個體的差異,對于農業科學技術以及資金的需求是存在差異的,鼓勵其優勢互補的過程中,采用資源置換的方式使其凸顯資源最大化效應是農業主推技術的核心。遼寧省沈陽市萬村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自由組合方式在農業主推技術推廣上總結了可行經驗。合作社依托農戶以土地實物為基礎入股的360畝果樹蔬菜基地,分片生產無農藥無化肥葡萄及蔬菜,將“葡萄一年兩熟栽培技術”在北方得到了全面推廣的同時,也讓農戶間的農業閑置資源形成了互換,極大的刺激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二是,全面落實農機科技技術服務入戶,形成“主體+外包”全方位推廣效應。縣域涉農部門加強同各高校的合作,不僅委托高校對農技人員進行技術培養,還和高校進行主推技術課題成果轉化,吸引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在講師的帶動下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家中進行技術服務。內蒙古農業廳與內蒙古農牧科學院的農業產業商業化合作,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和北大荒集團合作的“大白菜無土育苗防控根腫病技術”推廣中都采用了這種合作的方式,不僅極大的提高了高校的涉農技術服務能力,而且還有效地增加了農民實際收入。如果客觀條件具備,完全可以將這種農機科技的后續技術服務工作交由高校負責跟進。
綜上所述,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農戶以及社會資源積極投入的同時,還要依托高新技術的成果轉換,農業部主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科技興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農機科技入戶為提升農村生產力提供了有效保障。審時度勢,蓄勢待發,才能夠真正的實現農村精準扶貧,才能夠完成農業環境中的小康社會建設。
(作者單位:164400 黑龍江省遜克縣寶山鄉農機管理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