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榮
當前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現現代科技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效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本文系統地分析了現代科技發展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的對策,為我國的農業化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 農業技術機械化推廣現狀
(一)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機構隊伍不穩定。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并沒有得到一些地方的認可,再加上經濟發展水平是比較低的,也沒用落實推廣機構的“三定工作”,因此一些人頭費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也沒有用于技術推廣的專項費用。綜合以上這些因素,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工作條件是比較差的。工作條件差主要體現為,工作無法實現信息化。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是不能向偏遠的農村傳遞一些信息的,基于工作沒有實現信息化,工作效率也是比較低的,不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第三個方面是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能是比較低的,在工作中是缺乏科學的工作方法的,也是缺乏完善的農機推廣技術知識的,在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處處碰壁。
(二)成果與生產錯位影響
雖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數量是比較多的,但是很多成果是無法運用到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只是小部分科技成果是可以運用到農業推廣中的。如果科技成果是不能運用到農業推廣技術中的,是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的。所以在農業發展中就沒有先進的農業技術,這樣是會影響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的。
(三)農民吸納新技術能力不高
當前很多農民的吸納新技術的能力是比較差的,第一個原因是,農民只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使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但是很多農民的文化素養是比較低的,是無法使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第二個原因是,如果使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的,但是一些農民的經濟基礎是比較薄弱的,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不能使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因此,基于一些農民的文化水平是比較低的,經濟條件是比較差的,所以只能使用一些傳統的農業技術,這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二、現代科技發展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對策
(一)建立市場經濟的科技成果與生產需要對接
只有實現市場經濟的科技成果與生產需要對接才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動力。應該鼓勵科研單位研制出生產需要的科技產品,這樣是可以解決科技成果和生產脫節的問題的。對那些重要的科技項目需要增加成果的實用性,這樣這些科技項目才能為生產服務。例如,通過開發“智能土肥”手機應用APP,可以將各類作物在各類土壤上施肥方法及各類作物的缺素、過量、缺水等癥狀加入應用,使農民能通過手機就能掌握肥料施用方法和作物生長動態。同時應該建立一個市場激勵化手段,引導農民和科技人員參與到市場中,促使農民和科技人員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是可以實現農民和科技人員之間的長遠合作的。
(二)加強農民技術培訓
要想實現現代科技發展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應該加強農民的技術培訓。只有給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才能提高農民吸納新技術的能力,這樣農民才可以靈活使用現代高新農業技術。應該給農民進行農業技術知識的培訓,這樣才能解決農民農業技術知識匱乏的問題。給農民培訓一些現代高新農業技術的知識。應該聘請一些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專家給農民開辦講座,讓農民通過聽講座,了解更多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只有給農民做好培訓,才能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注入巨大的活力,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人力資源。例如,可以推廣農機科技入戶,大力發展農機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當地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培養出既懂農業科學技術,又懂得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三) 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推廣農機新技術
為了實現現代科技發展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政府應該重視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同時還應該對農機改革工作投入大量的扶持資金,為改革注入動力。
首先,應該摒棄一些老式的農業機械,使用一些智能化的機械、自動化的機械,這樣可以實現機械的現代化,實現技術的創新。其次,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引入先進耕作技術,通過少耕免耕,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全面改善土壤生態條件,控制水土流失。
(四)以企業、高校為依托,促進產學研結合發展
首先,各村應該和當地農產品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各村可以和當地農產品龍頭企業建立一套“公司+園區+基地+農戶”模式,種植一些特色農作物,拓展農業產業鏈。
其次,當地政府可以選派一人員到高校進行培訓,學習先進的知識,提升專業水平,同時也可以與高校進行項目合作,依托高校深厚的科研實力發揮高校在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
農業技術存在的問題是比較多的,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地解決是會影響農業的發展的?,F代科技發展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是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但是實現現代科技發展與農業機械化工程技術創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工作人員不斷探索的。相信在工作人員不斷探索中,是可以探究出科學的農業技術推廣策略的,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將會實現繁榮與發展,為農民提供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支持。
(作者單位:163515 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農機指導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