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夫
自2006年以來合江林業管理局紅松球果蟲害十分嚴重,是我國目前蟲害面積最大、害蟲危害最為嚴重的紅松種子生產基地。個別地區部分結實林分球果被害率達到30%左右,蟲害最重的東方紅林業局球果被害率達到了60% 以上,而且還在逐年加重,近幾年幾乎絕產。為了改變這種不良狀況,作者對紅松球果害蟲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及研究,發現紅松球果害蟲以松梢螟為主,作者對東方紅林業局紅松球果害蟲進行了多種防治試驗,目前效果最好、見效最快的是利用農藥(甲拌磷顆粒)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松梢螟,東北1年1—2代,松梢螟幼蟲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部分幼蟲在枝干皮下越冬。出現期分別為越冬代4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份幼蟲開始越冬。各代幼蟲期較長,其生活史不整齊,有世代重疊現象。
2、作者曾經分別利用周氏嚙小蜂和松毛蟲赤眼蜂防治過紅松松梢螟實驗,分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是嚙小蜂和松毛蟲赤眼蜂繁殖期偏晚,針對松梢螟幼蟲作用不大。再就是利用周氏嚙小蜂和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紅松松梢螟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大,周期長,見效慢。所以自2011年開始用農藥進行防治,首先用煙霧機攜帶阿維菌素的方法進行防治,后來發現幾乎沒有效果,施藥的紅松林地與沒有施藥的紅松林地進行比較,紅松球果蟲害沒有明顯改變,原因是藥效時間短,而且工作量大,受林地自然條件限制,作業相當困難。自2016年開始嘗試利用3%--5%的甲拌磷顆粒進行防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優點是不受林地自然條件的限制,工作量小,操作簡單,藥效時間長,見效快,效果顯著,值得做進一步研究。
3、具體實際實驗:
(1)實驗地點:我們對合江林業管理局東方紅林業局紅松球果害蟲松梢螟進行了詳細調查和研究,自2011年至2016年,東方紅林業局紅松松梢螟蟲害尤為嚴重、每年六月末七月初紅松球果開始大量掉落,最多時每個幼果內有松梢螟幼蟲達30條之多,七月末樹上幼果幾乎掉落干凈。我們選擇大代林場99、100、101林班紅松母樹林進行施藥試驗,主要是這三個林班地理條件好,位于大代林場和奇源林場交界處,四面以山崗為界,便于與其他林班進行比較,離林場場部較遠,沒有人畜活動,自然環境于其他林班沒有其他區別。于2017年4月下旬開始施藥,經過5個月連續對紅松母樹林觀測,松梢螟危害明顯減輕,到8月下旬紅松球果沒有大量掉落,到9月采收時,紅松種子產量正常,質量良好。
(2)施藥時間及施藥量:從4月初開始在施藥區定點調查松梢螟的化蛹、羽化進度,在大代林場紅松母樹林內從4月初開始放2盞黑光燈,每天觀察誘捕的松梢螟成蟲數量,當見到松梢螟化蛹開始,進行第一次施藥,用普通小塑料袋裝,每袋裝藥量5%甲拌磷顆粒約50克,每畝掛2到3袋,掛在大樹下一米多高即可,選擇近期無雨天氣,在一周內完成,30天后進行第二次施藥,具體方法與第一次相同,施藥后每隔5天觀察一次,觀察誘捕的松梢螟成蟲數量,誘捕的成蟲數量明顯減少,同時注意觀察紅松幼果的蟲害情況,做好記錄。
(3)施藥梯度設計:設立三個施藥量梯度,4月下旬開始第一次掛藥,7內天完成。99林班面積大約4千畝,每畝掛5%甲拌磷顆粒2袋,每袋裝藥約50克。100林班面積大約4千畝,每畝掛5%甲拌磷顆粒3袋,每袋裝藥約50克。101林班面積大約4千畝,每畝掛5%甲拌磷顆粒2袋,每袋裝藥約50克。5月下旬開始第二次掛藥,7天內完成,101林班面積大約4千畝,每畝掛5%甲拌磷顆粒2袋,每袋裝藥約50克。施藥后每隔5天進行觀察一次,觀察誘捕的松梢螟成蟲數量,同時注意觀察紅松幼果的蟲害情況,做好記錄。
(4)實驗結果:2017年9月初開始采收,101林班紅松果實保存率達到95%,100林班紅松果實保存率達到75%,99林班紅松果實保存率70%。通過實驗證明用農藥5%的甲拌磷顆粒,對防治紅松害蟲松梢螟效果顯著,以每年掛藥2次,每畝掛藥兩袋,每袋裝藥約50克為佳。同時對采收的紅松種子進行了檢測,沒有檢測到有農藥殘留,原因是在施藥的過程中,農藥沒有與樹木和土壤進行接觸,主要都揮發到空氣中,因為施藥量較小揮發期較長,又是裝在塑料袋內,不會對空氣造成污染,今后我們還會繼續進行實驗研究,爭取做到對環境無污染效果最佳。
(作者單位:117000 遼寧省本溪市實驗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