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蘭蘭
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我國仍是以農業輸出為主的大國,且農業的人口數占總人口量的3/4左右。在農村農業的邊際收益不斷減少情況下、農業耕種面積的減少和生產力技術的提高與發展導致農村大量勞動力的解放,出現勞動力轉移至城市的情況,轉入城市中尋求收入更高的行業,這種情況下,民工潮情況的大量出現導致農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一、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一)農民素質提高,為農村發展提供人才
在現階段社會發展中,勞動者綜合素質能力成為勞動力競爭中就業的最主要因素。一方面,勞動力對于非農就業的選擇與用人單位勞動力選擇是雙向的。這種情況的成立前提就是,勞動力轉移到非農行業的決定因素是其自身的文化水平與綜合素質能力。另一方面,勞動力在向城市轉移過程中的工作經歷和經驗學習,通過社會大時代的不斷影響,從中掌握了了更為先進的工作理念以及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拓寬了工作思路,樹立了更為高效的管理意識,有利于之后回到農村后更好的發展。
(二)促進農牧業的發展
在勞動力不斷轉移的過程中,同時帶動了農村畜牧業的發展。在大量的勞動力轉移之后,不論是對于果蔬食材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亦或是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的消耗量,城市對其需求都在不斷的增加擴大。存進了農村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加強了行業技術的進步以及專業化生產水平的提高。
(三)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為促進三農現代化建設進程,需要通過對三農勞動力轉移的實現。從世界宏觀經濟發展而言,勞動力向城市不斷的轉移能夠提升勞動力對于非農就業選擇的比率,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以及農村現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就農村微觀經濟發展而言,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不斷通過生產率的增長以及農業生產科技含量的加強,以便更為有效的對農業勞動生產率提供保障。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逐漸減少了對于勞動力的實際需求,為避免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浪費,只有充分對其進行轉移發展才可以有效實現三農現代化發展,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
(四)加快商品流通速率,構建和諧城鄉關系
勞動力由農村轉移至城市的過程中,不斷改善了城市勞動力稀缺的局面,極大的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進程。而在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勞動力成為了城鄉溝通發展的交流橋梁,能夠幫助城鄉雙方的全面發展,幫助城鄉市場結合的充分發展與完善,更將雙方優勢相互引入,將大量的資金技術帶入農村,為城市引入更多的勞動力,促進城鄉區域的全方位發展聯系。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的消極影響
(一)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在大量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不僅造成了農村現有勞動力的數量急劇減少,更拉低了勞動力綜合素質的平均水平。大量勞動力的減少不但導致農業資源浪費,更降低了農業發展中資源的實際利用量。轉移過程中,帶走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嚴重。
(二)留守的老人和兒童缺少照顧
由于轉移的勞動力者多處于中年,且上有老小有小。作為父母將幼兒利于家中交于家中老人照顧,但由于老人年齡限制,且文化層次不高,無法對孩子的發育提供實質性幫助教育,會對留守兒童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而被留家中老人,不僅需要對自身的生活負責更要對家中留守兒童的生活關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人的正常生活。
(三)大量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村人才的缺失
在大量的勞動已轉移過后,對出現人才歷史的情況,而被留守于家中的多為老年人與婦女兒童,造成農業生產力的大量流失;除此之外,勞動力的缺失造成農田荒廢現象,農民在賺取一定收入后會回農村改善生活條件,而第一件事就是居住環境的改善,這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面積,導致耕種面積的快速減少,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四)農業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由于地域的跨度較大,使得各地自然差異也大,造成了農業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勞動力向城市大量轉移的過程中會加大區域發展差異,造成東部地區的發展遠超于西部地區,影響我國社會均衡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作為世界大型“制造工廠”之一,為促進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支持。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農村在一定時間內流失過多勞動力導致在一些方面會產生影響。因此,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以促進農業的發展以及城市經濟的提升,強化勞動力的綜合能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在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的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276321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辛集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