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斌
近年來,我國為了進行農村精準扶貧,助力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使用農業保險的方式來減低農業風險、提高農民的收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但由于對我國的保險扶貧對象識別不精確、補貼不到位和扶貧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農村保險的扶貧效率,對此要重視對扶貧法律機制的使用,推動扶貧戰略的實施。
1我國保險扶貧的困境
由于我國的自然災害較多,使得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面臨很大的風險,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對此就需要加強對農村農業風險的防控,而農業扶貧保險的推行,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農民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對我國的農村脫貧有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從對農村精準扶貧的角度來看,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困境:第一,對農業保險的扶貧對象不能精準的識別;第二,在安排農村的保險扶貧項目時,安排精準;第三,對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給予的財政補貼不精準,主要表現在補貼率低、補貼方式單一、補貼政策和標準間存在差異和補貼激勵不足幾方面;第四,使用的扶貧到戶措施不精準,即扶貧的保險種類不符合扶貧對象的發展需求、農業保險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且扶貧信息不精準。第五,當前實行的農村農業保險扶貧措施的總體運行績效較低,即農業保險的保障風險功能有限;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經營效率低困損嚴重;農業扶貧保險在實施時缺乏相應的聯動和協調機制。
2我國農業保險扶貧困境的法律保障機制完善
2.1革新指導理念
在我國的農村保險扶貧法律機制的完善,需要以革新指導理念為條件。首先,保險法律機制需要以公平為先,并在革新理念的過程中,注意兼顧扶貧效益和安全理念;其次,確立保護農民的保險權力法制理念;最后,確立精準的保險扶貧理念,并將精準保險扶貧理念作為農村扶貧工作的目標,提高對農村經營風險的防控,促進扶貧者的自我發展能力,進而推動我國扶貧法律機制的有效運行。
2.2提高農業保險扶貧的準確定性
農業作為一種具有弱質性和高風險性的產業,為了實現其有效發展,離不開外部力量的支持。農業扶貧保險,就是為保障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而設立的保險種類。這種保險與常見的商業保險有著極大的差異,是專門服務于農業的保險種類,并且農業保險無論是在支持力度上,還是在監督管理方面,都是由政府進行主導的,旨在保護農民的利益。現階段,由于由于保險的定位不精準,經常導致政府輔的扶貧措施和分擔的保險經營風險處于不明確的狀態,容易發生農村保險市場的失靈以及扶貧遭遇困境,因此農村扶貧保險的對象目標必須精準。
2.3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
在對農村進行扶貧的過程中,為了保障保險扶貧的精準和規范,就需要重視對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建立我國的農業保險基本法律體系,以此來為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據;其次,需要在基本立法的基礎上,根據行政法規和地方立法建立專項農業扶貧立法和實施準則;最后,從農業扶貧保險的運行、供需和風險控制等方面建立扶貧制度的法律規范體系,加強對農業扶貧保險的風險防控。
2.4制定扶貧激勵約束法律機制
為了進一步保障我國的扶貧法律機制的完善,需要制定有效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在農村的保險機構設立、稅收、貸款和保險補貼等方面,實施一定的優惠制度,保障農民的合理利益。在此過程中,首先,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保險扶貧激勵制度。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扶貧保險的覆蓋率,優化扶貧補貼標準,有助于推動農村扶貧貸款和保險聯動機制的建立。其次,需要明確政府的扶貧補貼,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保險權力,不斷優化農村基礎保險服務,強化對政府保險扶貧的約束。
2.5構建扶貧法律協作機制
為了加強農村保險的扶貧功效,推進扶貧精準性和扶貧績效的提升,可以建立相應的農業保險和信貸扶貧、產業扶貧等相互協作的法律機制。對此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慮:第一,從法律方面,建立農業保險機構、財政部門和信貸部門等部門的聯席會議與定期扶貧工作會議機制,確立保險扶貧的聯動工作機制。第二,建立相應的開發扶貧新型保險產品制度,比如,優質特色農產品保險、收入保險、產量保險以及小額農業扶貧貸款保險等。第三,在保障農民的基本保險權力的前提下,建立農村扶貧目標的小額財政扶貧保險制度,確保農民獲得基本的農業保險服務,拓寬保險扶貧覆蓋面。
2.6優化法律扶貧風險防控機制
對農村保險進行風險防控,是有效進行扶貧的內在要求,有助于防控農村經濟市場風險。在進行風險防控時,首先,需要建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制度,分散農業扶貧風險;其次,從提高農業的保險有效性和精準度方面出發,設立相應的扶貧地區分支保險監管機構,擴展保險的范圍,改善對扶貧監管的服務水平,同時注意深化相關部門的行政審批制度;最后,在貧困農村地區,建立差異化的農村保險制度。
(作者單位:156300 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建三江中心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