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生茂,柴永強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 西寧 810000)
該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東昆侖前峰弧南側復合拼貼帶東段的北部,該帶為早古生帶昆侖大洋板塊向柴達木板塊俯沖而形成的巖漿弧帶(見圖1)。該區地史演化漫長,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1]。是省內著名的金、鐵多金屬成礦帶,素有“金腰帶”之稱。成礦條件優越,成礦潛力較大,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圖1 青海省構造區劃圖
區內出露主要地層: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巖組(Ar3Pt1Jb);中元古代小廟巖組(Pt2x);中-晚元古代萬保溝群(Pt2-3W);奧陶-志留紀納赤臺群(OSN);晚石炭世浩特洛洼組(C2ht);早二疊世布青山群(P1B);晚三疊世鄂拉山組(T3e);第四紀(Q)。本區褶皺、斷裂構造均較發育,以斷裂構造尤為顯著。區內侵入巖體較發育,侵入體有加里東期、華里西期、印支期的各類侵入巖,構成區內巖漿活動的主體[2]。
普查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巖組(Ar3Pt1Jb),出露面積較小,主要以捕虜體形式賦存于巖體之中。早古生代金水口群白沙河巖組(Ar3Pt1Jb):分布于普查區南、北部,以捕虜體形式賦存于巖體之中。區內地層走向為北西向,傾向南或北,傾角50°~70°。
普查區內的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壓性或壓扭性斷裂為主,構成主干構造;張性和扭性斷裂居從屬地位。斷裂構造從其展布方向可分為四組:近東西向斷裂,北北東向斷裂,北東向斷裂,北西西-北西向斷裂[3]。
礦石的結構:礦石結構以粒狀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塊狀結構、膠狀構造、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浸染狀、脈狀構造;礦石構造:礦石構造蜂窩狀、角礫狀、塊狀構造、局部條帶狀;金礦化與金屬礦物的含量呈正相關關系;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絹云母、方解石、綠泥石等。近礦圍巖和夾石以高嶺土化蝕變花崗巖為主,巖石普遍碎裂-片理化、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邊部常出現鉀長石化,因構造蝕變帶規模有限,因此礦體內基本上無夾石,夾石對礦體形態影響不大。
(1)含金礦化構造破碎帶特征:普查區內發現含礦構造蝕變帶均產于東昆侖東段華力西期灰白色中-粗粒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體中。金礦體多呈脈狀、似脈狀沿構造破碎帶產出,礦體的產出嚴格受構造控制,且礦體與上下盤蝕變巖明顯的界線。區內金礦富集地段往往巖石破碎,各類蝕變較強,金屬礦化富集。
(2)礦床成因:色日金礦綜合研究程度相對較低,目前對礦床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①色日金礦最主要的礦石為黃鐵礦化構造蝕變巖,含礦蝕變巖充填于壓性裂隙中呈灰白色、氧化面呈黃褐色,脈中黃鐵礦呈團塊狀、浸染狀、細脈-網脈狀,局部含有鉛鋅和銅礦化。②普查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主要為華力西期的中酸性侵入巖,礦體均產于華力西期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體中的構造蝕變帶中。這些巖體在地表出露面積大,且在空間上與含金構造破碎帶形影相伴。
(3)控礦因素:區內所圈定的礦體、礦化體均產于構造破碎帶中,金礦體的產出嚴格受斷裂構造的控制,構造破碎帶不但是礦液運移的通道,而且也是礦質沉淀的場所。
①區域標志:中酸性侵入巖大面積分布,構造發育,有零星金元素異常也是主要的找礦標志。②異常標志∶金的高異常區是找金的有利地區。多元素異常套合好,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化探異常,是找金的有效標志。③蝕變標志:地表強氧化帶發育,且具強褐鐵礦化、硅化和絹云母化是直接找礦標志。④構造標志:北西向、北東向構造及其派生的次級構造蝕變破碎帶是礦體的良好儲礦空間,尋找該類斷裂構造是找礦重要的間接標志。⑤構造蝕變帶的規模變化標志:構造的交切、開啟和產狀變化部位是金礦富集的主要地段,構造破碎帶產狀的變化對礦體的富集和厚度變化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往往造成礦體膨大、富化或礦體的尖滅、再現。⑥金的高異常區是找金的有利地區,各類化探異常區是本區找礦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多元素異常套合好,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化探異常,是找金的有效標志。
綜上所述,色日地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及化探異常,已發現較好的成礦事實,具有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金、銀及多金屬礦的前景和潛力,通過進一步工作,有望在Au、Ag礦找礦方面取得新突破。
[1]青海五龍溝金礦田成因模式淺析[J].崔廷軍,雷延軍,傅星.礦產勘查.2012(05).
[2]柴北緣都蘭UHP地體中兩期不同性質的巖漿活動:對碰撞造山作用的啟示[J].于勝堯,張建新,侯可軍.巖石學報.2011(11).
[3]五龍溝金礦集中區化探異常與遙感蝕變異常的綜合分析[J].易桂花,張廷斌,倪師軍,鐘康惠,別小娟.中國礦業.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