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肥料監測試驗處(籌)處長田有國談新型肥料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拐點上,在新形勢下,新型肥料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農業向規模經營、技術集成、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方向發展,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產品+作物解決方案+服務”將會是未來新型肥料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日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肥料監測試驗處(籌)處長田有國博士就新型肥料發展與服務創新談了自己的看法。
田有國說,從農業轉型升級角度來看,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促使中國農業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規模經營的出現。從全國來講,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戶承包地進行了流轉。”他說:“規模經營為新型肥料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農業生產方式也在發生根本性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產出的發展路子已經行不通,而是必須要走環境友好、成本節約之路。”他認為,未來農業必然是產量、質量、效益并重,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設施裝備密集型的發展方式轉變。同時,施肥、測土、灌溉等單項技術的潛力已經被充分挖掘,技術的集成和推廣應用越來越重要。這些變化都呼喚新型肥料產品和服務轉型升級。
田有國分析了當前市場的特性和由此產生的影響。他說,目前新型肥料市場呈現強烈的季節性、明顯的地域性、信息嚴重不對稱性,同時,技術服務成本高、受農產品價格影響嚴重。反觀作為新型肥料的購買者和使用者的農民,高度分散、購買力相對較弱,容易盲從和跟風。低價的誘惑也導致農民對于農業投入品的品牌忠誠度不高,甚至品牌意識還沒有形成。“由于小農仍然占很大份額,高度分散的格局更導致農化服務成本較高。”
田有國說,這些改變促使終端也發生變化。“未來農業服務的對象將是新型職業農民。”他補充說:“國家自2014年開始每年投入11億元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到2030年要培育1億名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型肥料的發展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生產與服務都要考慮這些變化。
田有國分析說,未來新型肥料發展必將由注重產品研發和生產,轉向圍繞作物提供解決方案,并向服務延伸。以作物為中心的功能化、復合化是未來新型肥料研發發展方向,同時必須要精準定位具體作物提供精準的作物解決方案。他說:“由傳統的產品研發到技術儲備到市場營銷,到以作物為中心的解決方案的提出和服務的落地,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轉變,還要有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的介入,為農民提供專業、全面、全程的作物解決方案。”
田有國強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要通過服務業的發展帶動新型肥料行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對于服務,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真正從心底里樹立以農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用徹底的用戶思維重新塑造我國新型肥料的研發、生產、營銷各個環節。要圍繞如何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提高生產管理能力和生產效益,以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滿足作物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展服務,并以此來設計新型肥料企業的服務流程和檢驗服務效果。同時,要注重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服務效能。”
“種植業技術推廣服務很可能是最后一片藍海!”田有國總結說。“對于新型肥料企業來說,不管是哪一個環節,都需要開放、合作、共享的互聯網思維。無論是產品研發、營銷還是技術服務的出發點,都要考慮別人的利益,要讓各個參與方有所收益,幫助對方成長,幫助對方產生價值,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的價值實現,這樣才能走的更穩,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