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焦自宣
中國新型肥料市場峰會順利召開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新時代的農業建設正在穩步推進,肥料行業的發展面臨變革,挖掘肥料行業發展新空間和新領域勢在必行,新型肥料的發展將步入快車道。那么,新時代下我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5月27-28日,由全國新型肥料協作組主辦,雷邦斯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新型肥料市場峰會”在京落下帷幕,《中國農資》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了相關信息。
近年來,由于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和農業粗放式生產,我國農業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糧食生產和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如何改變我國農業大而不強的面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呢?
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表示,肥料行業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發展新型肥料,是推進農業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我國農業實現以質興農,以品強農的必然選擇;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是提高農業投入使用效率的必然選擇。
他還說:“新型肥料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新型肥料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在實現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引下,跟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加強生態友好型肥料產品的研發與推廣,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力量。”
原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陳建華也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業政策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調整。現階段是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大數據戰略、培養現代農業的增長點。
“政策的調整對化肥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認為,從生產層面而言,農業由追求產量向提升質量轉變,要求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需要施肥技術與生產研發相結合。這也就要求化肥行業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對自身生產結構做出調整,發展高效環保的新型化肥。同時,政策的調整對企業的營銷模式和服務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誠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綠色已成為發展的主旋律,我國農業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作為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肥料行業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格局,新型肥料的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挑戰與機遇這對孿生兄弟向來形影不離,帶來機遇的同時,往往也會提出更高的挑戰。
“我國耕地質量的整體狀況為總體穩中有升,區域問題突出。”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處長馬常寶表示,保護土壤健康首先需要正確認識我國耕地質量的真實狀況,不能盲目宣傳和引導。在問題突出的區域,表土流失、養分貧瘠化、土壤酸化、土壤鹽漬化等問題十分明顯。而伴隨著區域性土壤問題的日益出現,保護耕地質量意識的不斷增加,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土壤調理劑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土壤調理劑的發展也必須堅持防控勝于治理和堅持綜合治理措施兩個原則,同時保障產品的專用性、安全性和成熟性,并建立科學的評價方法和使用技術規程。
“有機肥產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副所長張玉華表示,發達國家有機肥使用量占比大多超過50%,而我國僅占約20%。無論是我國綠色發展的需要,還是我國人民對高質量農產品的消費需求,都為有機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支撐。但有機肥行業當前無論是生產、產品還是市場存在諸多問題。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的李季教授表示認同。他認為,當前有機肥企業在生產方面存在著原料供應不足、原料不一、環境污染、設備工藝落后、生產效率及肥效不足等問題;市場方面也存在各種機制及標準不健全、競爭激烈、銷售困難、市場不信任等問題。
總而言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很多,前路雖廣,卻滿是荊棘。在外界利好環境的支撐下,新型肥料產業還需苦練“內功”,方能實現蛻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