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刊就鑄造、焊接、鍛造和熱處理等四個金屬加工行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式以及2017年主要標準化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以饋讀者。
(1)鑄造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1)行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應充分認識推進鑄造行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鑄造行業是制造業的基礎產業,是眾多主機產品和高端技術裝備創新發展的基礎保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2000年以后,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鑄造業大國, “十二·五”時期,在產量規模、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工藝裝備以及資源再利用等方面都有明顯進步:一是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16年我國鑄件總產量達4720萬噸,已連續17年居世界首位;二是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如鑄件的材質結構更趨合理,球墨鑄鐵件、鋁合金鑄件產量占比逐年增長;三是產品質量穩步提高,關鍵鑄件自主制造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一些鑄件的尺寸精度、表面質量以及內在品質等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四是產業布局漸趨合理,鑄造產業集群 (園區)和基地的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鑄造行業仍大而不強,在產業結構、質量效益、自主創新能力、工藝裝備、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任務緊迫而艱巨:一是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存在相當數量的落后產能,關鍵鑄件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較差;二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一些高端關鍵鑄件仍不能滿足國內主機和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要求;三是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特征仍較為突出。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鑄造行業由大變強,必須盡快加以解決。
“十三·五”期間,我國鑄件產量將步入中低速增長階段,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和能源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面臨來自工業發達國家的 “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雙向擠壓”。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3D打印、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創新應用加速,正在對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帶來深刻影響,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加速形成,在此背景下, “十三·五”期間鑄造行業必須積極應對挑戰,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向質量、效益型的集約式轉變,推動鑄造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做好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為鑄造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2016年中國各類鑄件總產量4720萬噸,較2015年增長3.51%。從1998年開始,我國鑄件總產量一直處于增長走勢,2015年受制造業大環境影響,我國鑄件總產量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下降1.3%,而2014年增長3.8%。
2)鑄造材質結構產生變化
2016年鋁合金鑄件增長13.11%,其中鋁鎂合金鑄件產量占比達14.6% (2015年為13.4%);球墨鑄鐵件增長4.76%。表1為2013年~2016年不同材質鑄件產量。
3)下游行業鑄件需求結構變化明顯
2016年,汽車行業、工程機械行業、鑄鐵管行業、發電設備及電力行業鑄件需求量逐年增加,農機行業、礦冶重機行業、機床行業、軌道交通行業、船舶行業鑄件需求量逐年減少。表2為2013年~2016年下游行業鑄件需求變化。

表1 2013年~2016年不同材質鑄件產量 (萬噸)

表2 2013年~2016年下游行業鑄件需求變化 (萬噸)
4)鑄件進出口均價
2016年中國海關列為鑄制品的各類鑄件出口均價為1338.2美元/噸,較2015年的1484美元/噸下降了9.8%。2016年中國海關列為鑄制品的各類鑄件進口量為1.50萬噸,鑄件進口均價為7573美元/噸。
5)鑄造行業轉型升級之路
a)創新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行業提質增效
加快實施機器換人:當前,鑄造行業企業間發展參差不齊,傳統手工造型、機械化、自動化設備在鑄造行業同時并存。要借助當前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推進具備條件的企業加快實施機器換人,進一步提升鑄造企業裝備自動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逐步淘汰以手工作業為主的落后生產方式。機器人在鑄造領域應用近年已有較快發展,在造型、制芯,特別是清理打磨等工序還應進一步加速應用,降低工人作業強度,提升企業生產自動化水平。
大力推進鑄造企業智能制造:與汽車、機床等工業相比,鑄造行業整體自動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差距很大,信息化建設薄弱,正因為整體水平低也為下一步發展帶來廣闊空間。推進鑄造行業轉型升級需先強化鑄造行業兩化融合深度實施,加快推進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 (CAE)、制造執行系統 (MES)、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物流管理技術等在鑄造企業的應用,實現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鑄造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目前行業內對鑄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熱度比較高,也是行業內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在鑄造領域支持了一些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不同領域對經過驗證成熟的解決方案應在行業內加大推廣力度,助推更多企業轉型發展。
推進增材制造與傳統鑄造融合創新技術發展:鑄造行業是增材制造技術最早應用的行業之一,在精密鑄造領域新產品開發中很早就有不少企業采用激光快速原型制造技術。目前,主要的增材制造技術如激光選區熔化 (SLM)、光固化成形 (SLA)、激光選區燒結 (SLS)、砂型切削與砂型三維立體打印 (3DP)等快速成形技術在鑄造領域都有應用,不同的3D技術有不同的適用性,這些技術與傳統鑄造工藝融合能夠在工業應用層面創造更廣闊的空間,這也有可能在一些局部領域創造出新的鑄造生產模式。
b)夯實強基工程、補齊短板工程
鑄造是制造業的基礎,美、德、日等工業發達國家都有非常強大的鑄造、鍛造等基礎產業做支撐。但我國鑄造產業還不適應主機產品和高端技術裝備發展的需要,我國雖是鑄造大國,但獲得高品質鐵液的大噸位長爐齡沖天爐還不能自主化生產,很多大型骨干企業只能高價從國外采購此成套設備,這成為鑄造裝備的短板工程。我們在很多領域鑄造產品都相對產能過剩,但高端液壓鑄件、重型燃氣輪機的高溫合金單晶葉片、百噸級球墨鑄鐵核乏燃料儲運容器等產品還不能滿足主機產品和高端技術裝備發展的需要,這除了鑄造工藝,還涉及大量基礎鑄造金屬材料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究,也涉及一些重大技術裝備的攻關。
6)國家相關政策對標準化工作提出的要求
a)淘汰落后產能、減少過剩產能
當前鑄造行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既有一批工藝裝備水平先進、環保設備完善的骨干鑄造企業,也并存著大量仍采用落后工藝、環保治理不到位的落后企業,產能過剩和落后產能并存。推進鑄造行業轉型升級,應重點貫徹環保、安全等法律法規和相關產業政策,促進鑄造企業綠色規范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b)促進鑄造環保和綠色鑄造
國家環境保護部制定的 《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 (2016~2017)》及后續實施方案,要求京津冀魯豫晉傳輸通道城市鑄造企業錯峰生產,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很多其他非通道城市也參照執行此政策,這說明了當前鑄造行業環保問題非常突出。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 《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傳統鑄造產業綠色化改造升級是重點,需進一步加大鑄造領域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應用,推進鑄造企業將綠色理念貫徹于鑄件生產全過程。
相信隨著鑄造行業環保、安全等法規標準的嚴格實施和鑄造行業規范管理的推進,通過規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進一步減少企業數量、提高企業規模、提升鑄造行業產業集中度,一定會加快扭轉當前鑄造行業 “散、亂、差”局面。
c)促進安全生產、加強生產管理
鑄造行業面臨著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企業需進一步落實安全防控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鑄造行業標準現狀
1)國內標準現狀
全國鑄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SAC/TC54)現歸口管理172項標準,其中國家標準95項,行業標準77項。各分技術委員會歸口的標準數量統計見表3。

表3 SAC/TC54各分技術委員會歸口的標準數量
自2007年后的十年來,標準體系已得到擴展,逐步建立起了具有系統性、協調性、適用性、前瞻性的比較完善的,逐步適應鑄造行業科學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和2007年以前相比較,新制定鑄造國家標準30項,修訂44項,制定行業標準29項,修訂19項。廢止不適用的行業標準12項。
和2016年相比較,標準體系進一步拓展,增加了鑄造安全生產類標準、藝術鑄造標準,更新了部分鑄件質量檢測驗收、原輔材料驗收等通用基礎領域的標準。
這些新制定的標準涵蓋了消失模鑄造用材料、消失模鑄件質量評定方法,鑄造節能、資源再生再利用、鑄造安全生產、清潔生產、藝術鑄造、鑄造生產所用的原輔助材料及鑄造耐磨材料等領域的標準,基本滿足了鑄造行業發展的需求。
2)標準與產業發展的結合情況
a)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
2017年,發布了四項國家標準和兩項行業標準,這些標準的制定補充完善了標準體系,有效解決標準缺失,為鑄件的生產、質量檢驗提供技術依據,為產業的發展起到技術支撐作用。
b)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制定具有 “前瞻性”與產業研發同步進行的標準,引領產業向高端發展。2017年制定了 “鎳及鎳合金鑄件”、 “鑄件的工業計算機層析成像(CT)檢測”兩項國家標準,并對原有的11項熔模鑄造模料性能試驗方法標準,整合修訂成為兩項國家標準。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對已不適應產業發展形勢的七項國家標準進行了修訂,制定了鑄造安全生產技術規范。這些標準的制定,對鎳合金鑄件的生產、質量驗收,對鑄件缺陷的快速準確檢測,對鑄造所用輔助材料性能的檢驗、質量驗收,對鑄造安全生產都許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行業的快速發展起到極積的推動作用。
c)標準化促進產業的規范化
針對鑄造行業部分領域內依然沒有標準可依,生產、檢驗缺少標準,眾多企業處于無序生產的現狀,SAC/TC54組織對新制定和修訂的標準項目、通過充分的論證分析,篩選出行業急需的、涉及面廣的通用基礎件標準、檢測方法標準優先立項制修訂,對已立項目抓緊按計劃完成。
隨著一些新標準的陸續實施,使企業的生產、檢驗、技術交流有據可依,通過標準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標準化也是行業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是實行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實施標準,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3)國際標準現狀及國際標準轉化
SAC/TC54對口國際標準化管理組織ISO/TC17/SC11(鑄鋼件)、ISO/TC25(鑄鐵和生鐵),并對兩個領域的國標標準文件進行處理和投票。參與ISO/TC26(銅和銅合金)、ISO/TC 79/SC5(鎂和鑄造或鍛造鎂合金)、ISO/TC79/SC7(鋁和鑄造鋁合金)和ISO/TC18(鋅和鋅合金)等四個技術委員會的國際標準化工作。
ISO/TC17/SC11歸口的鑄鋼國際標準21項,其中12項已轉化為相應國家標準,還有九項鑄鋼國際標準未轉化,2017年已申請立項轉化其中的五項,2018年將申請轉化另外四項。
ISO/TC25歸口的鑄鐵國際標準15項,有10項已轉化為國家標準,還有五項未轉化,2017年已申請轉化其中的一項,2018年將申請轉化一項,另一項因歸口其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還有兩項是ISO的技術報告,不適宜轉化。
ISO鑄造標準,基本上都是材料標準或者材料性能檢測方法標準,而我國的鑄造標準,以及所有采標的標準,其內容不僅涵蓋了采標的ISO標準的全部技術要求,技術指標等同于或高于ISO標準,并且增加了相應材料鑄件的技術要求,其適用性更強,更有利于指導企業的生產、質量檢驗,標準技術要求更全面。
近十年來,鑄造標準體系已得到明顯擴展,標準體系已覆蓋了鑄造的各個專業領域,但和美國、日本等國的各行業協會標準相比較,我國的標準以基礎通用性標準為主,而應用于不同工況條件下的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標準相對較少,有些應用量相對較少的材料標準依然缺失;標準未能及時反映市場的變化,有的產品或材料已批量生產多年,但依然沒有標準可依,處于無標生產狀態;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廣泛性、代表性不夠,企業參與通用基礎類標準制定的積極性不高,不少企業沒有參與標準制定的意識;企業在標準化上不愿有較多投入,部分企業根本沒有標準化方面的投入;標準化科研遠遠滯后于產品的開發。
4)相關標準的實施情況
2017年內,開展了對適用面較大、通用性較強的35項通用鑄造標準的實施效果調查,共收到11家企業的反饋意見。
2017年,有SAC/TC54歸口的12項機械行業標準和八項國家標準開始實施,其中多項具有 “前瞻性”與產業研發同步進行的標準,引領產業向高端發展。這些最新版的標準涵蓋了鑄造原輔材料、通用基礎零部件和產品檢測等各個環節,將對相關產業產生較大影響。部分標準采用了最新版的ISO標準,使我國的鑄造生產、質量檢測可以更好的和國際接軌,也將為企業的生產、質量驗收、進出口貿易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鑄造專業領域所制定的標準都是行業發展所必需的,根據企業的需求而制定的,標準得到相關企業的認真執行和實施。標準是企業產品、質量檢驗、交貨驗收的重要依據,對生產、進出口貿易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2017主要標準制修訂工作
1)標準立項工作
鑄造標準在立項時堅持面向行業需求立項,緊貼產業和鑄造行業發展需求,對企業有需求并提出申請的項目經征求委員意見并表決超過四分之三委員同意立項后給予立項。2017年度,共申請立項國家標準12項 (《奧氏體不銹鋼鑄件中鐵素體含量的測定方法》、 《特殊物理性能的合金鋼鑄件》、 《半固態成型鋁合金鑄件》、 《鋁合金石膏型熔模鑄造工藝規范》、 《鈦合金鑄件干噴砂工藝規范》、 《鑄鐵及生鐵化學分析方法
硅錳磷銅鉻鎳鉬鈦釩錫鎂鋁的測定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 《鑄造工具鋼》、 《特殊物理性能的合金鋼鑄件》、 《鑄鋼件焊接工藝流程規范》、 《鑄鋼件交貨驗收通用條件》、 《鑄鐵件
鑄造缺陷的分類及命名》和 《壓鑄銅合金及銅合金壓鑄件》);行業標準八項 (《消失模鑄造用涂料高溫性能試驗方法》、 《鑄造砂圓形度試驗方法》、 《鑄造用水玻璃砂回收再生技術規范》、《鑄造用珍珠巖聚渣劑》、 《鑄造澆注系統用陶瓷管》、 《鋁合金轉向節鑄件》、 《鑄件模樣 起模斜度》和 《鑄造用木制模樣和芯盒技術條件》)。
2)標準制修訂工作
2017年按計劃進行18項標準項目,其中15項處于報批階段,三項處于征求意見階段。
待發布標準: 《清潔節能熱處理裝備技術要求及評價體系》一項。
處于報批階段的國家標準: 《鎂合金鑄件》、《鑄造鎂合金》、 《鋁合金鑄件X射線照相檢測》、《鎳及鎳合金鑄件》、 《鋅合金鑄件》、 《鑄造鋅合金》、 《表面粗糙度比較樣塊 鑄造表面》、《鑄鋼鑄鐵件射線照相檢測》、 《鑄件的工業計算機層析成像 (CT)檢測》、 《熔模鑄造模料 物理性能試驗方法》和 《熔模鑄造模料 使用性能試驗方法》等11項。
處于報批階段的行業標準: 《銅雕塑件缺陷修正技術規范》、 《水平連續鑄造鑄鐵型材和鑄造型砂制備》、 《造型制芯熔化澆注清理安全生產規范》和 《球墨鑄鐵喂絲法球化處理用包芯線》等四項。
處于征求意見階段的國家標準: 《鑄鋼件滲透檢測》、 《鑄鋼件磁粉檢測》兩項。
處于征求意見階段的行業標準: 《鑄造用鎂橄欖石砂》一項。
3)2017年標準批準發布
批準發布鑄造國家標準八項:
GB/T2100—2017 通用耐蝕鋼鑄件 (代替GB/T2100—2002)
GB/T11351—2017 鑄件重量公差 (代替GB/T11351—1989)
GB/T15056—2017 鑄造表面粗糙度 評定方法 (代替GB/T15056—1994)
GB/T34904—2017 球墨鑄鐵件 超聲檢測
GB/T5611—2017 鑄造術語 (代替GB/T 5611—1998)
GB/T6414—2017 鑄件 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與機械加工余量 (代替GB/T6414—1999)
GB/T8063—2017 鑄造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牌號表示方法 (代替GB/T8063—1994)
GB/T13822—2017 壓鑄有色合金試樣(代替 GB/T13822—1992)
2017年批準發布鑄造行業標準12項:
JB/T7946.1—2017 鑄造鋁合金金相 第1部分:鑄造鋁硅合金變質 (代替JB/T 7946.1—1999)
JB/T7946.2—2017 鑄造鋁合金金相 第2部分:鑄造鋁硅合金過燒 (代替JB/T 7946.2—1999)
JB/T7946.3—2017 鑄造鋁合金金相 第3部分:鑄造鋁合金針孔 (代替JB/T7946.3—1999)
JB/T7946.4—2017 鑄造鋁合金金相 第4部分:鑄造鋁銅合金晶粒度 (代替JB/T 7946.4—1999)
JB/T9221—2017 鑄造用濕型砂有效膨潤土及有效煤粉試驗方法 (代替JB/T9221—1999)
JB/T13037—2017 覆膜砂高溫性能試驗方法
JB/T13038—2017 鑄造濕型砂用混配粘結劑
JB/T13039—2017 鑄造用低氨覆膜砂
JB/T13040—2017 鑄造用發熱保溫冒口套
JB/T13043—2017 鑄造用球形陶瓷砂
JB/T13044—2017 耐熱鋼排氣歧管鑄件
JB/T13082—2017 有色合金鑄造用無機粘結劑覆膜濕態砂
(1)焊接行業情況
隨著相關學科技術的不斷發展,焊接已經從當初一門普通的熱加工技藝進化成為了集材料、冶金、結構、力學、電子等多門類科學為一體的工程工藝學科。而且,不斷有新的知識融合在焊接之中,促使焊接技術不斷進步。
當今的焊接行業實際上由兩部分構成:
1)焊接器材供應商及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機構,其產品及服務包括:焊接設備/切割機具/工藝裝備及相關零部件、焊接材料、輔助材料、焊接安全防護用品、通風除塵、焊接咨詢、檢測、安全性評估、修復、教育、培訓、認證、銷售及儲運等。
2)使用焊接及相關工藝技術作為主要加工手段制造各類產品的應用企業,這類企業幾乎遍及制造業所有工業部門的各個行業,如:海洋工程、汽車、能源、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建筑、橋梁、鋼結構、石油化工、采礦、農機、電子、信息通訊以及醫療器械等。
我國現有焊接材料生產企業400多家,焊接設備制造企業800左右家、切割設備生產企業上百家,從事焊接安全防護用品生產的企業達數十家之多。這些企業的年產值達600億元以上。
焊接應用企業數量達7000家以上,遍布制造業的各個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焊接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在1000萬人以上。從產能、企業規模和勞動力隊伍而言,我國都堪稱為 “世界第一焊接大國”。
焊接作為組裝工序,通常位于制造流程的后期,因此對最終的產品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根據工業發達國家的經驗,即使按保守的方法估算,我國焊接技術應用部分企業的焊接附加值至少在上萬億元以上,對占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三分之一的制造業產值具有重要的影響。其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焊接成本占整個制造成本很低,但對產值的貢獻率卻很高,體現出極高的技術附加值。
根據我國2020年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要求以及我國焊接行業的發展趨勢預測,焊接作為應用最廣的材料連接技術,在未來幾年仍將是裝備制造業中連接技術的首選,并且對產品質量和壽命具有決定性影響。歐美工業發達國家也對焊接行業的展望和預測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即“焊接在未來的工業經濟中不僅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而且還將對產品質量、企業的制造能力及其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影響”。
改革開放30余年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我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規模和總量持續保持全球第一,如何從 “制造大國”轉變為 “制造強國”已成為我國工業界所面臨的發展新課題。
新常態下的中國制造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強化;勞動力要素成本持續增加;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需求日益緊迫。這些對焊接行業的創新驅動、新型技術的傳播和發展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焊接標準化有了新的需求。
(2)標準化工作及標準實施情況
1)國內標準現狀
我國通用性焊接標準體系在 “九·五”、“十·五”、 “十一·五”和 “十二·五”期間的采標政策指導下,國際接軌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經過2009年的 “國家標準體系工程建設”和2015年~2017年度的 “機械工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全國焊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5)歸口的通用性焊接標準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特別是經過大規模的標準制修訂工作,標準數量顯著增加、采標率大幅度提高且標準水平明顯提升。
目前,SAC/TC55歸口的標準數量為169項,其中,國家標準119項 (約占70%),機械行業標準50項 (約占30%)。在研項目28項,其中國家標準26項,行業標準兩項。
在歸口的現行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的標準數量為107項,占63%;采用國外先進標準的標準數量為33項,占20%;未采標的標準數量29項,占17%。與2016年相比,我國焊接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率略有提升,總體提升了一個百分點。
客觀而言,我國焊接行業的這些標準基本上滿足了當前的實際需求,并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國際標準現狀
SAC/TC55對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 44(焊接與相關工藝)。ISO/TC44現有P成員30個、O成員36個,我國為的P成員。ISO/TC44下設11個分技術委員會,歸口的ISO標準數量達308項 (包括修改版和補遺版在內),在研項目45項。
ISO/TC44下設11個分技術委員會分別是:ISO/TC44/SC3(焊接材料)、ISO/TC44/SC5(焊縫的試驗及檢驗)、ISO/TC44/SC6(電阻焊及相關機械連接)、ISO/TC44/SC7(術語及表示方法)、ISO/TC44/SC8(氣焊、切割及相關工藝設備)、ISO/TC44/SC9(健康與安全)、ISO/TC44/SC10(焊接領域內的質量管理)、ISO/TC44/SC11(焊接及相關工藝人員的認可要求)、ISO/TC44/SC12(軟釬焊材料)、ISO/TC44/SC13(硬釬焊材料及工藝)及ISO/TC 44/SC14(航空焊接及釬焊)。
此外,焊接領域內ISO標準制修訂還有兩個ISO以外的 “國際標準化機構”承擔,這兩個機構分別為:歐洲標準委員會的焊接技術委員會 (CEN/TC121)和國際焊接學會 (IIW)。按照維也納協議,CEN/TC121制定的標準基本以ISO領先的原則進行。而IIW則依據合作協調程序從事ISO焊接標準的制修訂起草。截止到2017年底,IIW共計起草完成了ISO文件32項(包括國際標準、技術規范和技術報告),約占整個ISO焊接標準總數的10%。
我國焊接標準體系總體上與ISO焊接標準體系是對應一致的,特別是在基礎類和管理類標準方面,我國標準等同采用國際標準的比率較高。在國際標準體系中,SAC/TC55優先轉化了那些對行業具有影響和牽動作用的重要標準,包括術語、符號、代號、表示方法、焊接坡口形式及尺寸、缺欠質量分級指南、焊接質量要求、焊接人員考核、焊接工藝評定、焊接工藝規程、焊接工藝指南、試驗及檢驗方法等標準。這些標準在實際應用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焊接企業認證、焊接人員認可方面,掃除了國際認證的標準化障礙,為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此外,我國標準也在某些方面與國際上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在焊接健康與安全領域。我國目前僅制定了一項強制性的焊接安全管理標準,但在具體操作層面,尚有諸多空白,需要我們結合焊接產業提升和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研究處理。
3)相關標準的實施情況
我國現有的焊接標準體系基本上滿足了我們的實際需求,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焊接標準整體上與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基本對應一致,在焊接人員考試、工藝評定及焊接質量認證領域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較為普遍的認同。
(3)2017年主要標準制修訂工作
1)標準立項工作
2017年1月~12月,秘書處按照七屆一次會議決議和相關的標準制修訂程序要求,辦理了27項國家標準和兩項行業標準的立項申報。
目前,已經有國家標準13項 (《金屬材料的破壞性試驗 高能束焊接頭的維氏和努氏硬度試驗》、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 第1部分:X和γ射線的膠片技術》、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 第2部分:使用數字化探測器的X和γ射線技術》、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驗收等級 第1部分:鋼、鎳、鈦及其合金》、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驗收等級 第2部分:鋁及鋁合金》、 《不銹鋼激光焊接推薦工藝規范》、《高溫鈦合金激光焊接技術要求》、 《銅磷釬料無煙塵生產技術規范》、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1部分:重量法測定不揮發物質》、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2部分:沸點法測定不揮發物質》、《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3部分:軟釬料鋪展方法試驗釬劑功效》、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4部分:潤濕平衡法試驗釬劑功效》和 《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推薦工藝方法》和兩項行業標準 《焊縫無損檢測 金屬薄板搭接激光焊縫超聲檢測》、 《釬料熔化溫度范圍試驗方法》得到正式批復,被列入2017年度的計劃。
2)標準制修訂工作
截止到2017年12月底,SAC/TC55歸口負責在研計劃項目共計28項,其中包括國家標準26項、行業標準兩項。
處于報批階段國家標準: 《埋弧焊用不銹鋼焊絲和焊劑》、 《埋弧焊用非合金鋼及細晶粒鋼焊絲和焊劑》、 《埋弧焊用高強鋼焊絲和焊劑》、《埋弧焊用熱強鋼焊絲和焊劑》、 《埋弧焊和電渣焊用焊劑》、 《高強鋼藥芯焊絲》、 《熱強鋼藥芯焊絲》、 《非合金鋼及細晶粒鋼藥芯焊絲》、 《不銹鋼藥芯焊絲》、 《焊縫無損檢測 精密電子束焊接接頭工業計算機層析成像檢測方法》、 《金屬材料的破壞性試驗 高能束焊接頭的維氏和努氏硬度試驗》、 《無鉛釬料》、 《銀釬料》和 《鈦及鈦合金、鋯及鋯合金的焊工技能評定》等14項。
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國家標準: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 第1部分:X和γ射線的膠片技術》、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 第2部分:使用數字化探測器的X射線和γ射線技術》、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驗收等級 第1部分:鋼、鎳、鈦及其合金》和 《焊縫無損檢測 射線檢測驗收等級 第2部分:鋁及鋁合金》等四項。
處于起草階段國家標準: 《不銹鋼激光焊接推薦工藝規范》、 《高溫鈦合金激光焊接技術要求》、 《銅磷釬料無煙塵生產技術規范》、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1部分:重量法測定不揮發物質》、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2部分:沸點法測定不揮發物質》、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3部分:軟釬料鋪展方法試驗釬劑功效》、 《軟釬劑試驗方法 第4部分:潤濕平衡法試驗釬劑功效》和《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推薦工藝方法》等八項。
處于起草階段行業標準: 《釬料熔化溫度范圍試驗方法》、 《焊縫無損檢測 金屬薄板搭接激光焊縫超聲檢測》兩項。
目前中國作為工作組成員,參加制修訂的ISO焊接標準共14項:
ISO/FDIS17297-1 焊接 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的微連接 第1部分:一般工藝要求
ISO/FDIS17297-2 焊接 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的微連接 第2部分:焊接及檢驗人員的資質評定
ISO/WD17297-3 焊接 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的微連接 第3部分:接頭試驗方法
ISO/DIS18785-1 攪拌摩擦點焊 鋁 第1部分:術語
ISO/DIS18785-2 攪拌摩擦點焊 鋁 第2部分:焊接接頭的設計
ISO/DIS18785-3 攪拌摩擦點焊 鋁 第3部分:焊接操作工技能評定
ISO/DIS18785-4 攪拌摩擦點焊 鋁 第4部分:焊接工藝評定
ISO/DIS18785-5 攪拌摩擦點焊 鋁 第5部分:焊接質量及檢驗要求
ISO/CD25239-1 攪拌摩擦焊 鋁 第1部分:術語
ISO/CD25239-2 攪拌摩擦焊 鋁 第2部分:焊接接頭的設計
ISO/CD25239-3 攪拌摩擦焊 鋁 第3部分:焊接操作工技能評定
ISO/CD25239-4 攪拌摩擦焊 鋁 第4部分:焊接工藝評定
ISO/CD25239-5 攪拌摩擦焊 鋁 第5部分:焊接質量及檢驗要求
ISO/WD22688 金屬材料硬釬焊質量要求
3)2017年發布標準
批準發布焊接國家標準七項:
GB/T33645—2017 鋼、鎳及鎳基合金的激光-電弧復合焊接工藝評定試驗
GB/T34630.1—2017 攪拌摩擦焊 鋁及鋁合金 第1部分:術語及定義
GB/T34630.2—2017 攪拌摩擦焊 鋁及鋁合金 第2部分:焊接接頭設計
GB/T34630.3—2017 攪拌摩擦焊 鋁及鋁合金 第3部分:焊接操作工的技能評定
GB/T34630.4—2017 攪拌摩擦焊 鋁及鋁合金 第4部分:焊接工藝規程及評定
GB/T34630.5—2017 攪拌摩擦焊 鋁及鋁合金 第5部分:質量與檢驗要求
GB/T34628—2017 焊縫無損檢測 金屬材料熔焊總則
批準發布焊接行業標準24項:
JB/T7520.1—2017 磷銅釬料化學分析方法 第1部分:銅量測定 (代替JB/T7520.1—1994)
JB/T7520.2—2017 磷銅釬料化學分析方法 第2部分:銀量測定 (代替JB/T7520.2—1994)
JB/T7520.3—2017 磷銅釬料化學分析方法 第3部分:磷量測定 (代替JB/T7520.3—1994)
JB/T7520.4—2017 磷銅釬料化學分析方法 第4部分:銻量測定 (代替JB/T7520.4—1994)
JB/T7520.5—2017 磷銅釬料化學分析方法 第5部分:錫量測定 (代替JB/T7520.5—1994)
JB/T7520.6—2017 磷銅釬料化學分析方法 第6部分:鎳量測定 (代替JB/T7520.6—1994)
JB/T7948.1—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1部分:二氧化硅含量測定 (代替JB/T 7948.1—1999)
JB/T7948.2—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2部分:氧化錳含量測定 (代替JB/T 7948.2—1999)
JB/T7948.3—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3部分:氧化鋁含量測定 (代替JB/T 7948.3—1999)
JB/T7948.4—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4部分:氧化鐵含量測定 (代替JB/T 7948.4—1999)
JB/T7948.5—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5部分:氟化鈣含量測定 (代替JB/T 7948.5—1999)
JB/T7948.6—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6部分:磷含量測定 (代替JB/T7948.6—1999)
JB/T7948.7—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7部分:氧化鈉、氧化鉀含量測定 (代替JB/T7948.7—1999)
JB/T7948.8—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8部分:碳、硫含量測定 (代替JB/T 7948.8—1999)
JB/T7948.9—2017 焊劑化學分析方法第9部分:氧化鈣、氧化鎂含量測定 (代替JB/T7948.9—1999)
JB/T3323—2017 焊接材料質量管理規程(代替 JB/T3323—2001)
JB/T6045—2017 硬釬焊用釬劑 (代替JB/T6045—1992)
JB/T6104—2017 熱切割設備 搖臂仿形氣割機 (代替JB/T6104—1992)
JB/T7436—2017 熱切割設備 小車式切割機 (代替JB/T7436—1994)
JB/T7438—2017 熱切割設備 空氣等離子弧切割機 (代替JB/T7438—199)
JB/T7947—2017 氣焊設備 焊接、切割及相關工藝用炬 (代替JB/T7947—1999)
JB/T10045—2017 熱切割 質量和幾何技術規范 (代替JB/T10045—1999)
JB/T13355—2017 氣焊熔劑
JB/T13355—2017 動載鋼結構焊接規范
4)主要科研工作
a) 《支撐重點領域工業三基的關鍵技術標準研究》
SAC/TC55秘書處會同有關單位共同參加了 “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專項的申報工作。該專項包含了支撐重點領域工業三基的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其中,材料連接部分涉及到慣性摩擦焊和激光復合焊接兩項課題由SAC/TC55秘書處負責。該項目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的批復,并于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實施。
秘書處根據項目的總體安排,已經落實了具體實施單位,并按照要求啟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截止到2017年底,已經提出兩項標準初稿、編制說明及立項建議書。其中, 《激光復合焊工藝方法》已經完成立項,下一步將進入正常的標準研制程序; 《慣性摩擦焊工藝方法》的立項文件已提交,將按程序進入審核階段。
b) 《民用焊接制造標準采用分析與驗證》
SAC/TC55秘書處參與了有關部門組織的“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項目的立項申報工作。焊接領域內軍民標準通用是該項目的一部分,秘書處承擔了這部分 (民用焊接制造標準采用分析及驗證)的調研、報告編制和立項申報工作。目前,該項工作已經通過了主管部門的審核,正在按計劃啟動,秘書處將積極配合開展后續工作。本項工作將根據軍工行業的發展需求,分析、研究和探討我國現有通用性焊接標準體系中各類標準用于軍工領域的可能性,并按照 “軍民融合”發展的原則,提出采用建議。
具體工作內容包括:調研、分析現有國軍標體系和國標體系中的焊接標準現狀;對兩個體系中的焊接標準項目做必要的對比、分析;研究、探討民用焊接標準適用于軍工領域的可能性;提出民用標準的采用建議。
c) 《機械工業 “十三·五”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方案》——焊接專業領域標準體系建設
2017年3月,按照機械工業聯合會的部署要求,SAC/TC55參與了 “機械工業 “十三·五”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工作,具體負責焊接專業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通過該項工作,SAC/TC55秘書處系統總結了焊接專業領域發展概況;更新、完善了焊接標準體系現狀和體系框架;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焊接產業發展重點、標準體系發展目標、標準制修訂重點領域、以及擬制修訂標準項目。
(1)鍛壓行業情況
鍛壓工藝廣泛應用于電站、冶金、機械裝備、鐵道、造船、航空航天、兵器、汽車及化工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以運載工具為例,在飛機上約有85%、汽車上約有58%、農機上約有70%的零部件均采用鍛壓工藝制造,這是因為采用鍛壓工藝制造的零件不僅強度高、韌性好,而且隨著鍛壓設備的升級換代和鍛壓技術的進步,其在節材、節能、降本增效等方面的優越性日益顯現,適用于工業化大批量生產。鍛壓行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目前,我國鍛件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雖然我國鍛件產量已進入世界生產大國的行列,但在設備構成、等級,技術水平和鍛件品種,精度、工藝水平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尚需改進提高,我國目前還不是鍛件生產的強國。我國鍛壓企業急需改進現有工藝設備,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提高精密化、專業化、自動化及智能化制造水平,以滿足大批量鍛件生產的需求,在世界自由貿易舞臺上占據有利的位置。
經過近幾十年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換代,我國鍛壓工業正在從傳統的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材耗、低效率為主要特征的行業,向以 “綠色鍛壓”為理念的方向發展。 “綠色鍛壓”的理念包括:1)能源消耗最少,排放最少;2)材料利用率最高;3)生產效率最高;4)工序流程最短。鍛壓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更精、更省、更高效、更環保,鍛壓零件達到不需機械加工或少許機械加工就可使用,努力實現鍛壓產品的輕量化、精密化、復雜形狀、高凈形率和節能環保是當今乃至未來鍛壓行業追求的目標。
鍛壓是裝備制造業最重要的基礎工藝之一,在我國政府發布的多項產業發展政策中都提出要著力發展先進鍛壓 (塑性成形)工藝。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指出,要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提出要堅持節能優先、降低能耗。在 《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要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要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 《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 (2016~2020年)》提出要開展十大領域四基 “一攬子”突破行動,其中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一攬子’突破行動”中指出要開發輕量化車身復合材料、輕合金材料等關鍵基礎材料,推廣輕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藝、汽車件近凈成形制造工藝等先進基礎工藝。另外, 《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 (2016~2020年)》還提出要實施重點產品、工藝 “一條龍”應用計劃,其中“輕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術 ‘一條龍’應用計劃”提出針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及先進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輕量化需求,采用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及超高強度鋼等輕量化材料,推廣鋁及鎂合金精密成形鑄造工藝、塑性成形工藝及連接工藝,超高強度鋼精密塑性成形工藝等,實現既 “控形”又 “控性”的 “雙控”目標。
我國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鍛壓行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政府投資的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質檢公益專項”、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中均安排了很多與鍛壓行業相關的研究課題,以期通過政府投資拉動鍛壓領域的技術創新,從而達到提高我國鍛壓行業整體裝備水平與技術水平的目的。
同時,我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鍛壓領域的標準化工作。2017年11月7日,由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印發的 《國家工業基礎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指出,要針對我國先進基礎工藝可靠性和壽命水平低、智能化和綠色化程度差的問題,圍繞提高產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發展要求,開展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工程、切削加工、綠色制造和再制造等領域先進制造工藝標準的制修訂,加快先進基礎工藝標準在生產過程中的推廣應用和工藝裝備改造升級。要積極開展先進高效鍛壓工藝標準研制,開展精密體積成形、特種成形、回轉成形、旋壓成形、復合成形、板材和管材精密成形、輕合金精密成形、高強度鋼和高溫合金塑性成形、多工位冷鐓、大型表面件柔性成形、極限尺寸/設備極限能力/復雜形狀成形、發動機關鍵零件精鍛成形、齒輪/軸承/緊固件精鍛成形、核電和風電用關鍵零件塑性成形等鍛壓成形工藝標準研制。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2月17日發布的《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 (2016~2020年)》將鍛壓領域標準化工作列入 “重大工程”欄目,提出要重點制定關鍵零部件所需的鋼鐵、有色、有機、復合等基礎材料標準,鑄造、鍛壓、熱處理、增材制造等綠色工藝及基礎制造裝備標準,提高國產軸承、齒輪、液氣密等關鍵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和壽命標準指標。
國家質量檢測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8月1日聯合發布的 《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要 “實施工業基礎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核心基礎零部件 (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 (以下簡稱 “四基”)領域急需標準的制定,研制金屬成形、金屬加工、熱處理、鍛壓、鑄造、焊接、表面工程等基礎工藝標準,提升可靠性和壽命指標。
總之,無論是國家的產業發展政策,還是國家的標準化戰略規劃,都將 “鍛壓”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制造工藝之一列入其中,由此可見,鍛壓領域的技術進步以及鍛壓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推進對于提升我國整個裝備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標準化工作及標準實施情況
1)國內標準現狀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鍛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SAC/TC74)歸口的鍛壓工藝標準共104項,其中國家標準67項 (兩項為強制性標準,65項為推薦性標準),機械行業標準37項(均為推薦性標準)。
多年來,SAC/TC74一直高度關注國家的產業發展政策以及鍛壓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以確保提出的標準制修訂項目既順應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也符合廣大鍛壓企業的技術發展需求。
近幾年來,SAC/TC74緊緊圍繞鍛壓行業的技術發展需求以及各種國家的標準研究課題 (如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益專項等)開展標準化工作。根據鍛壓行業輕量化、精密化、高凈形率和節材節能環保的發展趨勢,SAC/TC 74組織制修訂了一批精密鍛造、精密沖裁、楔橫軋、環件成形、板料成形、液壓成形、有色金屬鍛件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標準,這些標準的研制與發布實施對引導鍛壓企業積極采用先進、節能、節材的鍛壓技術,淘汰落后產能以及產業的升級換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國際標準現狀
目前尚沒有與SAC/TC74對應的國際標準化組織。近年來,為使我國鍛壓行業的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接軌,SAC/TC74積極跟蹤相關國外先進標準,并從中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標準進行轉化。截止2017年12月底,SAC/TC74組織申報了13項國外先進標準轉化項目,均已發布實施。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有關有色金屬及合金鋼鍛件的國家標準較少,需要加強這方面標準的轉化工作。
近幾年,SAC/TC74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質檢公益專項等課題研制的標準水平較高,有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相關標準的實施情況。
多年來,SAC/TC74非常重視標準推廣實施工作,通過行業網站、期刊、會議等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宣傳、貫徹鍛壓領域標準,使廣大企業的技術人員盡快熟悉、使用新的技術標準。
2014年~2017年,SAC/TC74秘書處跟蹤調研了24項新發布的國家標準 (2013年~2016年發布)在30家企業的實施應用情況,收集了32份 “標準應用示范與實施情況報告”。從這24項國家標準應用實施情況看,實施效果良好,為企業的設計、生產、銷售、訂貨及驗收等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標準依據,對于鍛壓行業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在標準實施情況調研過程中,還發現了現行標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下一步標準修訂工作積累了必要的技術資料。
(3)2017年主要標準制修訂工作
1)標準立項工作
2017年國家標準計劃項目立項: 《多向精密模鍛件 質量控制規范》、 《高速精密熱鐓鍛件工藝規范》、 《金屬板料精沖擠壓復合成形件
工藝規范》和 《GH414合金棒材和鍛件 通用技術條件》等四項。
行業標準計劃項目立項: 《共軌系統用噴油器殼體精密鍛件 技術要求》、 《變速器軸類冷擠壓件 技術要求》、 《風力發電塔架 法蘭鍛件》、 《鋼質汽車轉向節臂鍛件 技術要求》和《汽車前軸鍛件 技術要求》等五項。
2)主要標準制修訂工作
2017年按計劃進行14項標準項目,其中國家標準九項,行業標準五項。
處于報批階段國家標準: 《高速精密熱鐓鍛件 通用技術條件》、 《多向精密模鍛件 工藝編制原則》、 《鋼質冷擠壓件 工藝規范》和《沖壓車間環境保護導則》等四項。
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國家標準: 《超高強鋼熱沖壓工藝 通用技術》一項。
處于起草階段國家標準: 《多向精密模鍛件
質量控制規范》、 《高速精密熱鐓鍛件 工藝規范》、 《金屬板料精沖擠壓復合成形件 工藝規范》和 《GH4145合金棒材和鍛件 通用技術條件》等四項。
處于起草階段行業標準: 《共軌系統用噴油器殼體精密鍛件 技術要求》、 《變速器軸類冷擠壓件 技術要求》、 《風力發電塔架法蘭鍛件》、 《鋼質汽車轉向節臂鍛件 技術要求》和《汽車前軸鍛件 技術要求》等五項。
3)2017年批準發布標準
國家標準六項:
GB/T33878—2017 鋼質楔橫軋件 工藝編制原則
GB/T33879—2017 多向精密模鍛件 通用技術條件
GB/T34358—2017 自由鍛件、輾軋環件熱態尺寸測量
GB/T34359—2017 變形鋁合金精密鍛件通用技術條件
GB/T34360—2017 沖壓件材料消耗工藝定額編制要求
GB/T34356—2017 低溫環境用法蘭鍛件行業標準四項:
JB/T13274—2017 閥門閥體多向精密模鍛件 工藝編制原則
JB/T13275—2017 閥門閥體多向精密模鍛件 通用技術條件
JB/T13276—2017 鋼質汽車轉向節鍛件通用技術條件
JB/T13277—2017 變速器變檔齒輪復合精密鍛件 技術條件
(1)熱處理行業情況
熱處理作為制造業的基礎工藝,是裝備制造業和材料產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作為機械制造工業中的一項重要工藝,熱處理是保證機器零件力學、化學、物理性能和服役壽命的主要措施,大多數機械零部件需要經過熱處理方能使用。對于航空航天、船舶、石油鉆采、發電設備、冶金機械、紡織機械、機床、汽車摩托車等大型或高新技術產品,約80%的零部件需要熱處理。熱處理生產主要通過熱處理工藝、工藝裝備、工藝材料及輔助裝置來實現,同時通過必要的檢驗、檢測確保熱處理生產過程的清潔、高效、優質和節能。
2017年,熱處理領域在國務院關于 “《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 (2016~2020年)》中機械、材料部分標準化重點:加強關鍵基礎零部件標準研制,制定基礎制造工藝、工裝、裝備及檢測標準,從全產業鏈條綜合推進數控機床及其應用標準化工作”的指導下,按照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的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配套需求,以產品突破為主攻方向,密切產需合作,加強基礎技術研究,加速創新能力建設,著力推進產品質量、可靠性和壽命的升級,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力度,營造有利于 ‘三基’產業向高端發展的環境”的要求,以 “發展先進工藝,挖掘傳統工藝潛力,淘汰落后工藝”為導向,通過對熱處理先進技術的推廣,引導企業進行持續生產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在規范化發展、產業能力方面明顯提升,主要體現在熱處理綠色化、精密化、智能化和標準化。如一些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裝備陳舊落后,利用率不高,能耗大,對生態環境不利,效益較差的熱處理企業通過規范化整頓和整合,生產技術、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了一大步;熱處理工序綜合平均單位能耗降低到500kWh/t以下;熱處理技術裝備與工藝材料開發創新能力增強,自主研發出上百項新型熱處理工藝裝備和數千項技術專利;展開了 “高性能鋼熱處理工藝及質量檢測技術及標準化研究”、 “高端熱處理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標準化”、 “綠色化熱處理技術研究及標準化”、 “數字化熱處理技術研究及標準化”、“基于重點領域高端裝備關鍵基礎構件的熱處理技術研究及標準化”一系列關于熱處理質量提升計劃的研究,為早日實現 《中國制造2025》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標準化工作及標準實施情況
1)國內標準現狀
全國熱處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SAC/TC 75)負責歸口的國內標準現有103項,國家標準35項,行業標準68項。其中,術語類通用標準六項,熱處理工藝類標準29項、熱處理質量控制及檢驗有28項、材料熱處理類標準五項、零件熱處理有六項、熱處理工藝材料有12項、熱處理工藝裝備有10項、信息能源環保及安全衛生標準七項。這些標準為裝備制造業熱處理質量的保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過技術開發以及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熱處理產業結合緊密的真空熱處理、可控氣氛熱處理、等離子熱處理等具有清潔精密生產特征的先進熱處理技術方面開發了多項科技成果,如真空低壓滲碳技術 (JB/T11809—2014)、真空高壓氣淬技術 (JB/T11810—2014)、高溫滲碳(GB/T32539—2016)、可控氣氛底裝料立式多用爐生產線技術 (JB/T11806—2014)、預抽真空可控氣氛多用爐技術、大型可控氣氛多用爐技術 (JB/T11077—2011)、大型可控氣氛井式滲碳爐技術、精密氣體滲氮技術 (GB/T32540—2016)、可控氣氛熱處理技術要求 (計劃號:20173567-T-469)、 離子滲氮 (GB/T34883—2017)、熱處理用真空清洗機技術要求 (JB/T 11808—2014)等,這些技術的開發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熱處理技術的進步和企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對提高我國機械產品質量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 “十三·五”期間國家各項裝備制造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技術基礎。如真空低壓滲碳高壓氣淬已成為成熟的高端熱處理手段,5bar真空高壓氣淬熱處理爐和技術已在模具制造企業廣泛采用,國產低壓滲碳設備已經實現智能化計算機控制滲層深度,直徑1.5m及以下的風電齒輪實現了用國產設備的真空滲碳淬火,4t以下的大型壓鑄模具、擠壓模具可以實現真空氣淬或油淬處理,5t~20t的大型真空退火爐應用在有色金屬行業,為提高航空航天等軍工產品的質量提供了保證。高端汽車零件制造企業已使用從國外引進的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低壓滲碳爐自動生產線;可控氣氛熱處理已成為常規普及性手段,可控氮勢滲氮爐、大型井式可控氣氛滲碳爐、碳勢可精確控制的1050℃可控氣氛高溫滲碳爐,可顯著縮短工藝周期,節約電能;IGBT感應電源和大功率固態電源結合計算機在線控制的多工位自動淬火機床實現了節電、高效、保護生態的感應淬火自動化生產。代表熱處理水平的齒輪熱處理工藝提升明顯,現在我國齒輪熱處理已普遍采用多用滲碳爐、連續滲碳爐、大型井式可控氣氛滲碳爐、離子滲氮和可控氮勢氣體滲氮爐、等溫正火爐、高性能感應淬火機床、專用冷卻介質及冷速可控淬火槽等設備,可處理功率達6.5萬kW、線速度210mm/s、直徑達5m、單件重達20t的滲碳淬火齒輪;離子滲氮工藝在大型蝸桿及高速齒輪上的應用在國際上屬領先水平;感應淬火熱處理工藝廣泛應用在重機齒輪和鐵路機車齒輪上,模數大于62mm的三峽大型升船機齒條成功進行了感應淬火熱處理;200km/h、250km/h等多個速度等級動車組齒輪熱處理形成批量生產能力,1.65兆瓦風電齒輪、2.5兆瓦風機增速中高速級齒輪現已實現批量生產。
為配合國家提倡的清潔生產,少無污染、零排放,針對傳統的熱處理技術由于污染嚴重、能耗高正受到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及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特制定了 “熱處理鹽浴有害固體廢物的管理 第1部分:一般管理 (GB/T 27945.1—2011)”、 “熱處理鹽浴有害固體廢物的管理 第2部分:浸出液檢測方法 (GB/T 27945.2—2011)”、 “熱處理鹽浴有害固體廢物的管理 第3部分:無害化處理方法 (GB/T 27945.3—2011)”、 “熱處理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限值 (GB/T27946—2011)”、 “熱處理環境保護技術要求 (GB/T30822—2014)”。為完善我國機械制造業中針對熱處理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和有害程度進行分析和評價并確定了相關的安全衛生考核指標,從技術和管理方面提出一系列對策和控制措施,以達到生產系統安全衛生的要求,修訂了熱處理領域唯一的強制性標準 “金屬熱處理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 (GB15735—2012)”。為了全面提升我國熱處理質量,近年,熱處理領域還制修訂了 “熱處理溫度測量 (GB/T30825—2014)”、 “熱處理爐有效加熱區測定方法 (GB/T9452—2012)”、 “燃氣熱處理爐溫均勻性測試方法(GB/T30824—2014)”、 “熱處理質量控制體系(GB/T32541—2016)”、 “清潔節能熱處理裝備技術要求及評價體系 (計劃號:20141291-T-604)”等對熱處理質量有著深遠意義的標準。制定了 “余熱利用鋼鐵發黑技術要求 (計劃號:2016-0603T-JB)”標準,余熱利用鋼鐵發黑技術與傳統發黑技術相比工藝簡單、成本低、質量穩定,尤其在節能環保方面有明顯優勢,符合熱處理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要求。為使熱處理從工藝設計、設備和工藝材料選用、生產、檢驗到交付、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使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完成了 “綠色熱處理技術要求及評價 (計劃號:20171098-T-469)”標準的研制工作。SAC/TC75根據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中強調指出的 “要加強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工作,加強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等方面的標準化研究和標準制修訂”這一精神,在工作中對基礎工藝和零部件標準的制定工作進行了籌劃,使其與產業結合緊密在國民經濟、國防裝備發展和現代高端科學裝備的建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關鍵作用的,并用于電力、造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鐵路、冶金、礦山和軍工等行業。
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工程建設必需的關鍵基礎部件——大鍛件的熱處理標準已完成研制(計劃號:20151567-T-469、20151572-T-469、 20151570-T-469、 20151571-T-469);其次,在科學技術部、國家質量檢測檢疫總局、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聯合發布的 《“十二·五”技術標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以及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 《標準化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研制關鍵零部件技術標準——我國高檔數控機床用 “滾珠絲杠”的熱處理標準也已完成 (計劃號:2015-0371T-JB)。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商業和家庭中的電子稱傳感器彈性體是電子稱的關鍵部件,稱量時彈性體受力變形,從而改變了引出線兩端輸出電信號 (電阻或電容量)的大小。因此彈性體的彈性極限、彈性模量等性能直接影響電子稱的質量和壽命,因而對材料和熱處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SAC/TC75制定的 “65Mn鋼制稱重傳感器彈性體熱處理”行業標準將填補用量巨大的65Mn鋼材料在制造稱重傳感器彈性體的熱處理方面的空白,為規范65Mn鋼制彈性體的生產和節能與環保具有指導意義,為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升級打下良好的基礎。 “重載齒輪熱處理技術要求 (計劃號:20171097-T-469)”的制定,為規范礦山、冶金、起重運輸、軌道交通、風電、航天、軍用裝備等主機配套的齒輪和通用減速器中的齒輪熱處理技術要求提供了依據,對重載齒輪生產企業和熱處理設備生產企業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實用性強。
2)國際標準現狀
美國 (AMS)、 日本 (JIS)、 德國 (DIN)等發達工業國家在熱處理工藝和質量檢測與控制方面有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及先進的技術水平,其中在可控氣氛熱處理、真空熱處理、離子熱處理、激光熱處理及少無氧化冷卻技術等清潔熱處理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開發了多種清潔熱處理工藝和裝備技術,并提出了熱處理對環境的影響、質量分數度、零件的熱處理畸變和熱處理廢品率等 “零”指標的奮斗目標。但在熱處理設備方面,查找到的美國、日本和德國相關的標準比較少。近些年,我國熱處理技術和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和國際上先進的工業國家相比,整體水平相差很大,熱處理質量不穩定,質量均勻性差,已嚴重影響到機械產品的質量和整機的使用性能,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而這主要原因在于熱處理裝備水平的落后和質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落后。因此,引進和消化吸收先進管理方法勢在必行。AIAGCQI-9《熱處理系統評價》的引入和轉化無疑成為熱處理行業最先見效的國家標準,即 《熱處理質量控制體系》 (GB/T32541—2016)。
目前,已有六項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
3)相關標準的實施情況
2017年,SAC/TC75針對熱處理領域重要標準的實施情況進行摸底和調查,重點對影響熱處理件質量的三項國家標準進行實施評定(GB/T9452—2012《熱處理爐有效加熱區測定方法》、GB/T30825—2014《熱處理溫度測量》和 GB/T32541—2016《熱處理質量控制體系》);同時對熱處理加工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開展調研,落實影響熱處理環境生產的七項標準的實施情況 (GB/T27945.1—2011《熱處理鹽浴有害固體廢物的管理 第1部分:一般管理》、GB/T27945.2—2011《熱處理鹽浴有害固體廢物的管理 第2部分:浸出液檢測方法》、GB/T27945.3—2011《熱處理鹽浴有害固體廢物的管理 第3部分:無害化處理方法》、GB/T27946—2011《熱處理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限值》、GB15735—2012《金屬熱處理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GB/T30822—2014《熱處理環境保護技術要求》和GB/T32529—2016《熱處理清洗廢液回收及排放技術要求》)。得出總體結論,各生產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更新和結構轉型,使用排放底、無污染設備,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對先進技術的引進更加積極。
SAC/TC75及時抓住時機進行正確引導。2017年,SAC/TC75與熱處理學會分別在常州、南京、上海舉辦 “真空低壓滲碳技術論壇”、《熱處理質量控制體系》標準和 《金相檢驗》及相關標準培訓班四次,受眾人數近400人次。GB/T9452—2012、GB/T30825—2014和GB/T 32541—2016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在熱處理行業全面開展熱處理生產過程質量評審和認證制度。自2016年以來,SAC/TC75與全國熱處理學會根據GB/T32541—2016《熱處理質量控制體系》標準的要求,對熱處理加工企業從質量策劃和持續改進、人員、物料、設備、工藝材料、工藝與過程控制、作業場所與安全衛生等熱處理全過程質量控制水平進行了評審認證,目前共有11家企業通過了評審認證 (2016年有六家企業通過首批認證,2017年有五家企業通過第二批認證)。 《熱處理質量控制體系》培訓認證活動的開展以及將有利于全行業推行熱處理質量控制理念,改變目前熱處理行業存在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惡性競爭嚴重、國際競爭力差的狀況,有利于規范熱處理企業生產、促進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提升、推動熱處理行業增效升級,對配合推進落實中國熱處理技術路線圖和實施 “強基工程”有著重要意義。
(3)2017年主要標準制修訂工作
1)標準立項工作
2017年國家標準計劃項目立項: 《熱處理冷卻技術要求》、 《高溫合金件熱處理》、 《不銹鋼和耐熱鋼件熱處理》、 《熱處理件硬度檢驗通則》、 《低、中碳鋼球化組織檢驗及評級》、 《中碳鋼與中碳合金結構鋼淬火金相組織檢驗》、《綠色熱處理技術要求及評價》、 《重載齒輪熱處理技術要求》、 《真空低壓滲碳高壓氣淬熱處理技術要求》、 《可控氣氛熱處理技術要求》和《熱處理爐廢熱和余熱利用節能導則》等11項。
行業標準計劃項目立項: 《余熱利用鋼鐵發黑技術要求》一項, 《潛孔沖擊器活塞熱處理技術要求》、 《發電機爪極的熱處理工藝規范》、《承壓類奧氏體不銹鋼鑄件熱處理技術要求》、《鋼質汽車轉向節鍛件余熱淬火工藝規范》、 《鋁合金深冷循環尺寸穩定化處理工藝規范》等五項處于公示階段。
2)主要標準制修訂工作
2017年按計劃進行22項標準項目,其中一項待發布,13項處于報批階段,八項處于起草階段。
待發布國家標準: 《清潔節能熱處理裝備技術要求及評價體系》一項。
處于報批階段標準: 《大型鍛鋼件的淬火與回火》、 《大型鍛鋼件的鍛后熱處理》、 《大型鍛鋼件的正火與退火》、 《大型鍛鋼件熱處理工藝模擬技術規范》、 《鈦及鈦合金制件熱處理》、 《熱處理冷卻技術要求》、 《綠色熱處理技術要求及評價》、 《重載齒輪熱處理技術要求》、 《可控氣氛熱處理技術要求》、 《滾珠絲杠材料及熱處理技術要求》、 《深冷處理設備技術要求》、 《65Mn鋼制稱重傳感器彈性體熱處理技術要求》和 《熱處理余熱利用鋼鐵發黑技術要求》等13項。
處于起草階段標準: 《高溫合金件熱處理》、《不銹鋼和耐熱鋼件熱處理》、 《熱處理件硬度檢驗通則》、 《低、中碳鋼球化組織檢驗及評級》、《中碳鋼與中碳合金結構鋼淬火金相組織檢驗》、《真空低壓滲碳高壓氣淬熱處理技術要求》、 《輥底式連續退火爐熱處理技術要求》和 《液態淬火冷卻設備技術條件》等八項。
3)科研工作
2016年~2017年主要承擔以下標準課題:
a)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公益項目:航空裝備等重要制造領域49項基礎及關鍵共性技術標準研究 (2017年9月已全部驗收),擬產生標準《熱處理冷卻技術要求》;
b)2016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先進基礎工藝及相關基礎制造裝備關鍵技術標準研究——支撐重點領域工業三基的關鍵技術標準研究” (計劃號:2016YFF0202101),擬產生標準 《重載齒輪熱處理技術要求》、 《可控氣氛爐熱處理技術要求》和《真空低壓滲碳高壓氣淬爐熱處理技術要求》;
3)2017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清潔高效制造工藝關鍵技術標準研究——重要領域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標準研究” (計劃號:2017YFF0207902),擬產生標準 《高溫合金件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