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君的微信名叫“在路上”,頭像則是“精準扶貧”四個字,在她的朋友圈中,幾乎都是和工作相關的信息。作為一名90后,她大學畢業后成為了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一年后又考取重慶石柱縣沿溪鎮陡巖村大學生村官,她說:“扶貧是我的工作,讓我的工作入腦入心。”
2013年7月,石君畢業后參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后又通過大學生村官考試,來到石柱縣沿溪鎮陡巖村任職,先后從事辦公室、組織、紀檢、扶貧等工作。
跳出農門,又要回到農村,對于石君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她的父母強烈反對、她的同學們表示不理解、村民們對這個年輕女孩更是提出了質疑與不支持……盡管最初的選擇遭到各種阻擾,但石君并沒有打“退堂鼓”,方向卻依然清晰:“當在網上看到很多優秀村官的事跡,覺得很打動人,別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也一樣能做好……”有了這樣的信念,石君的心中仿佛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她決心:通過不斷努力,和村民們一起改變貧窮的面貌。
剛來到陡巖村時,從鎮政府到陡巖村只有一條十多公里的泥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除了讓人難以接受的路況,石君在走訪農戶的過程中發現,村里只有一條道路的現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出行購物和貿易往來不便、社交閉塞,甚至還影響到了娃娃上學。“村里的小孩到鄰村去上學,往往早上5點多鐘就得出發。”石君說,為保證學生安全,學校專門還建立了“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上學”的機制。
修路,成為石君進村第一年的工作重心。2016年,在石君及相關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通村公路實現全面硬化,人行便道通戶率達到90%,解決了村民出行的大問題。這兩年,除了路修好了,村里的基礎設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修山坪塘、危舊房改造,為住房不安穩的3戶困難群眾爭取易地搬遷,新修了房屋、整修村委會,規范便民服務中心……


宣講十九大精神——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在村民心坎上
擔任黨務干事期間,石君帶領轄區7個村(社區)深入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工作,為干部職工、群眾手機上安裝“群工系統”,帶領農村黨員、產業大戶、致富帶頭人參加遠程教育學習,使之運用到具體的農村農業發展中,先后為群眾全程代辦200余件實事。她敢于擔當,挑起重任,積極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2015年順利脫貧318戶954人,在2016年一季度全縣的扶貧工作督查中,沿溪鎮鎮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揚,2017年中期評估、沿溪鎮方斗山第一屆采蜜節……這些都離不開石君默默無聞的付出。
作為陡巖村黨支書助理,石君積極協助村支部書記主持開展全村工作,利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走訪全村8個村民小組的在家戶,向農戶宣傳扶貧、計生獎扶、民政救助、危舊房改造、老黨員生活補貼等各種惠民政策,成功幫助3名貧困戶申請到重大疾病救助,還積極與轄區留守兒童結對,作為“知心姐姐”,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者精神。
在前不久,沿溪鎮再一次對全鎮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短板開展了拉網式排查,查找出貧困戶精準識別不足、基礎生活保障不到位、產業發展缺乏后勁等問題,目前正在逐一完善解決方案。村村“換新顏”,村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沿溪鎮清明村背靠方斗山,擁有豐富珍貴的蜜源植物——五倍子,山中還有荊條等山花蜜源,且毗鄰千野草場,非常適合養殖蜜蜂。村民張仁華家四代養蜂、經驗豐富,但苦于沒有資金,一直無法擴大養殖規模,徘徊在貧困邊緣線上。

得知此情況后,石君積極幫助張仁華申請到小額貸款5萬元、家庭農場補助資金15萬元,湊足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隨后,石君成了張仁華家的常客,向張仁華了解養蜂過程中的困難。為了體驗養蜂的艱辛,石君還專門買了兩箱蜂跟著張仁華一起養。第一年大規模養殖,因缺乏經驗,加之防治飛蟲噴灑的農藥毒死了三分之一的蜜蜂,損失慘重。但石君并不氣餒,她鼓勵張仁華:“創業肯定會遇到困難,要勇于面對,村里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石君還帶著張仁華去縣里其他養蜂大戶家學習,為來年積累了經驗。如今,石君說起養蜂滔滔不絕,儼然半個“養蜂專家”。
隨著蜂場規模的擴大,產量也逐漸增加。為解決銷路問題,石君利用業余時間努力學習電商知識,自辦微店,借助“沿溪村頭土貨”和“厚道農產品淘寶店”兩大平臺,線上線下幫助貧困戶銷售蜂蜜、佛手、紅薯等農特產品。目前以該鎮清明村貧困戶張仁華為主的致富成效尤為明顯,沿溪鎮“互聯網+扶貧”模式將在石君的努力下遍地開花,貧困戶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有了產業,農民就有了希望!作為全國十九大代表,石君表示:“要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每個村民心坎上,爭取把陡巖村建成產業村、富裕村。”石君說,下一步,她將帶領村民們發展好花椒產業,帶領全鎮一起發展檸檬。此外,她還將配合農業公司修建一個凍庫,延長村里農產品的銷售時間;引進一家精深加工企業,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以村支部名義成立專業勞務專業合作社,為周邊本土企業提供勞務服務,讓外出務工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要讓村民的生活過好過舒適。”石君說,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滿足村民的需求,人居環境整治、垃圾收運、面源污染治理、鄉村改廁等村里的基礎問題還急需完善,良好的網絡與水利設施建設也將成為村里產業發展的頭號工程!
實現鄉村振興,讓農民安居樂業,當前必須要著力解決好農村婦女、老人、兒童“三留守”問題,讓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今年兩會上,來自多個領域的代表委員就這一話題提出了建議。
剛入村時石君發現,村里有好幾個孩子是孤兒,于是她尋思著用自己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幫助那些從小缺少父母關愛的孤兒及留守兒童。如今,她關注“三留守”問題已經有6年了。
晨晨(化名)3年前還是一個不愛說話、性格孤僻的女孩兒,父親早逝、母親離家……當第一次見到晨晨,她的那種孤僻與極度自卑的情緒深深地觸動了石君,她決心一定要幫助這個女孩。通過慢慢溝通和不定時的慰問,晨晨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結;為了能給晨晨更多的溫暖,石君還找到了鎮上一位有孩子的女干部給晨晨當“愛心媽媽”,在石君她們長期地關愛下,晨晨不但性格變得開朗起來,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2016年10月的一天,剛考上大學的貧困戶子女張惠,給石君發了一條短信:“姐,你給我開的貧困證明學校不認可,助學金申請不了,怎么辦啊?”看到信息后,她立即聯系張惠,并與張惠所在學院的輔導員溝通。原來,張惠就讀的大學在外省,由于地方政策的差異性,需按學校所在地的要求辦理,時值中秋前夕,補辦手續時間倉促,石君再次撥通了輔導員電話,希望寬限時間。同時,放棄休假趕回單位,幫助張惠填寫資料,三天之內將張惠所需要的證明材料寄出。10天后,張惠發來短信:“姐,我申請到了特等助學金,謝謝你,我的親姐!”
石君每次入戶走訪,都留意收集村情民意。她有一個習慣,喜歡把群眾的訴求記錄下來,能夠當場辦理的就當場辦理,需要村兩委集中研究的及時匯報,限期回復。從入職以來,她辦結群眾反映訴求44件,滿意率達100%,同時,她還利用專業優勢與3名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參與組織“衣舊情深”活動,為貧困群眾提供衣服150余件。
下一步,石君打算在村里指導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在節假期間定期開展教育輔導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素養能力;組建關愛老人自愿服務隊,經常進村入戶慰問和看望留守老人與孤寡老人,暢通交談交心渠道,真正讓老人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依,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粒沙同樣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近來,《苔》這首小詩紅遍了朋友圈,而用它來形容如今女大學生村官似乎再貼切不過:“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們祝愿像石君一樣的“基層之花”常開不敗,綻放出獨特風采!
【對話石君】
Q:當選為十九大代表,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下一步,你將如何把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更好地做好扶貧工作?
A: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大扶貧格局”“社會保障”以及對青年一代的深刻寄語等都讓我印象深刻,下一步,我們將摸準貧困對象、找準幫扶責任人、因戶施策制定幫扶措施,結合扶志扶智教育,確保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Q:在你看來,應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名群眾心中滿意的“村官”?
A:先當村民,再當村官。現在留在農村的絕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小孩平時上學去了,打交道的基本上是老人,我們就應該放下時尚和前衛的架子,培養農民“草根”情懷,讓自己先“土”起來。多向幾類人學:一是多向普通群眾學習,讓自己迅速了解最基層、最普通群眾的疾苦,懂得農村的人情世故,迅速入鄉隨俗,進入“村民”角色;二是多向有威信的群眾學習,向他們了解當地的一些風俗、價值取向、道德標準,使自己在群眾工作中不“失準”;三是多向產業大戶、產業帶頭人學習,了解他們創業艱辛,參與創業實踐,并結合實際尋求村級經濟發展良策;四是向其他村干部學習,遇到事情多向他們請教,迅速提升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當一名好村官,還得先學會當農民、學會當村民。
Q:在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方面,你有哪些思路和計劃?
A:2018年兩會期間,民政部長專門就老人和留守兒童這兩類群眾做了回答,將智能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早日惠及農村。當然作為農村來說,還是如何在家門口能掙錢比較重要,如果在家里能夠掙錢,他們就不用外出務工,老人和孩子都有所照顧。
在留守兒童方面,尤其是困境兒童,首先是一個心理上的關愛,其次是尋找社會人士長期結對幫扶,最后,利用村委會陣地,充分發揮市民學校的作用,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及安全知識教育等,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
Q:談談你在扶貧工作中的感想感悟。
A:接觸扶貧工作快四年,最大的感觸就是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這塊,少數群眾主動脫貧意識較差,對于某些政策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次是因病致貧家庭脫貧困難返貧容易,很難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再次是群眾穩定增收這方面,現目前農村絕大多數都是依靠傳統單一的農業,滿足自己基本生活之后,多余的都是堆著放爛,農產品沒有規模化以及農產品的附加值沒有得到體現;最后就是人才這塊,扶貧工作任務艱巨,而基層特別是村居委絕大多數都是50歲以上的老干部,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工作需求。
Q:作為一名基層青年代表,你為現代青年樹立了一個榜樣。結合自身經驗,你有哪些建議性的話語分享給青年大學生們?
A: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小青年們,一定不要眼高手低,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才是硬道理,是金子哪里都能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