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楊培增,1957年6月生,河南濮陽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曾任)、眼科學教研室主任、眼科實驗室主任、眼科學市級重點實驗室主任、黨的十八大代表、國際眼炎癥學會執行理事、亞太眼內炎癥學會執行理事、國際Behcet病學會理事、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組成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兩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人事部“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醫德楷模、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分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首屆首席醫學專家、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從醫30多年來,發表190多篇SCI論文,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 2009年度亞太眼內炎癥學會“杰出成就獎”,2009年度市政府“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2016亞太眼科學會成就獎,2015-2016年度“富民興渝貢獻獎”等榮譽。
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門診外,前來找楊培增教授看病的患者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作為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葡萄膜炎專家,楊教授很忙:為了給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患者看病,他經常把每周兩天的門診延長到四天。時過下午五點,楊教授得以在短暫的休息時間接受了我們的專訪,由于工作的繁忙,幾個小時看診下來,他還沒來得及喝上一口水……
采訪之前做準備時,知道楊培增教授是國內治療葡萄膜炎的第一人,深受患者愛戴,我有些擔心如此德高望重的他有些嚴肅而不好接觸。然而,當真正走近楊教授時,發現他卻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他話語明快,幽默風趣中不僅消散了我們緊張嚴肅的氣氛,他和藹的態度也拉近了患者與他之間的距離。說到自己研究的葡萄膜炎,他侃侃而談。我想,楊教授之所以有故事可講,能講好故事,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愛,那份凝聚著對病人的愛、對事業的專注與熱愛!
楊教授身上有一股特殊的勁兒,這個出身于農民家庭的眼科專家,自幼受著“赤腳醫生”父親的熏陶,10歲便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醫,也早早有外出幫人打針(注射)的機會。
1974年,楊培增高中即將畢業,當時國家規定所有學生推遲3個月畢業,參加學工、學農或學醫的學習班,楊培增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醫學班。高中畢業后,楊培增成了河南省濮陽縣村衛生所的一名編外“赤腳醫生”,每天既要下地勞動,又要不分時間、天氣地隨叫隨到,為群眾看病。
1977年恢復高考,楊培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南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留校工作兩年后,他考取了河南醫科大學研究生,師從著名眼外傷專家張效房教授。1987年考取中山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眼科學家毛文書教授,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楊培增對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葡萄膜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葡萄膜炎是一種常見的致盲眼病,其病因和類型多達100余種,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它的診斷和治療非常棘手,被稱為“眼科中的一塊硬骨頭”。為了攻克這一頑癥,博士研究生期間,楊培增經常從早上進實驗室一直忙到晚上才出來。有時,他凌晨一兩點去屠宰場取牛眼,早上8點鐘又開始準時做實驗。有一年大年三十,他一直泡在實驗室,等他取好最后一批動物標本,打掃完衛生離開實驗室時,已是晚上7點鐘。
工作雖然緊張,但楊培增一點都沒放松學習。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葡萄膜炎的研究進展,他除了學習英語外,還自學了德語、法語、日語等多門外語,為他日后進行國際前沿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博士畢業后,楊培增在中山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繼續著自己的追求。
“選擇眼科葡萄膜炎方向后,許多人都說,研究這個方向,病情特別復雜不說,也不掙錢,趁現在剛開始擇業換方向還來得及。當時葡萄膜炎研究確實是我國眼科最為薄弱的一個方向,很多病人需要救治,想到這些,我就堅定了信心,31年來一直在這個領域耕耘?!?剛剛進入這一領域,有人認為他選錯了專業入錯了行,也有人說他這樣干太辛苦,但楊培增說:“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執著地走下去?!睂τ谧约哼x擇的方向,楊培增從來沒有動搖過。
楊培增在葡萄膜炎這條“冷板凳”上一坐就是30多年,也因此有了一番驕人的成績:出版著作500多萬字,在“Nature Genetics”等國際著名SCI雜志發表論文190余篇,在國際葡萄膜炎領域發表SCI論文總數、總影響因子和平均影響因子均列第一位。奠定了我國在國際葡萄膜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被亞太眼內炎癥學會主席Ohno教授譽為“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的引領者”。

1994年7月,楊培增赴荷蘭國家眼科研究所進修。進修的一年間,他改進了虹膜睫狀體、視網膜和角膜平片技術,創立了脈絡膜平片技術,并用此技術對內毒素誘發的葡萄膜炎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首次在世界上證明內毒素誘發的葡萄膜炎可作為人類全葡萄膜炎動物模型。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眼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國際著名眼免疫學家Kijlstra教授主動要求楊培增留在荷蘭工作,但楊培增謝絕了盛情邀請。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和民族,我要為我國眼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國后,楊培增率領課題組對葡萄膜炎從分子、基因和整體水平進行了長期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發現視網膜和葡萄膜中多種免疫細胞;揭示出動物模型與人類葡萄膜炎在病程方面差別的原因和機制;揭示出調節性T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下降是葡萄膜炎發生的一個重要機制,發現了Th17細胞在葡萄膜炎發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發現了一些重要的葡萄膜炎易感基因,提出了葡萄膜炎發生的新的理論框架。這些成果已寫入教科書和相關參考書。他還親筆撰寫了《葡萄膜炎》《臨床葡萄膜炎》《葡萄膜炎診斷與治療》《葡萄膜炎診治概要》四部專著,共約525萬余字,記錄了我國葡萄膜炎診斷治療和研究的發展歷程。
2008年4月,楊培增移師重慶,在這里開始了新的打拼。從經濟發達的南國廣州“轉戰”到西南內陸重慶,很多人對楊培增的選擇感到不解。楊培增的答案只有一個:為了疾病的攻克。在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楊培增歷經3個月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眼科學實驗室。在這里,他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繼續著自己的夢想,并實現了葡萄膜炎的科研和臨床工作的“無縫銜接”。
楊培增和他的團隊建立了國際上單一機構患者數量最多、來源最廣的葡萄膜炎診治及研究中心,國際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大數據庫和樣本庫,為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部分來自美、英、法等10余個國家的頑固性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視力。一位美籍華人眼科專家評價說:“楊培增是真正把中國葡萄膜炎研究推至國際上的中國人,他的努力使中國葡萄膜炎的研究站到了國際最前沿。
近20年來,楊培增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多名,他們畢業后工作在北京同仁醫院、上海眼耳鼻喉醫院、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等大型醫院,成為我國葡萄膜炎診斷、治療和研究的中堅力量。他領導的團隊被國際同行稱贊為“國際上最富有研究成果的團隊之一”。當談起人才培養心得,他認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句話有著多層含義。他說第一層含意即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尊重;第二層含意說明老師的責任;第三層含意是學生的權利。“我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用醫者仁心的理念去影響我的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具有責任心、愛心和智慧的醫學家。”在談到作為首席醫學專家,他的目標時,楊培增這樣說到。
楊培增給門診病人看病,總會寫下兩份病歷:一份由病人保存,一份自己保留存檔,從博士畢業后第一次門診開始,他就養成了這個習慣。從事葡萄膜炎臨床工作30多年來,他積累的病歷已達2萬余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葡萄膜炎臨床數據庫。大量臨床研究和案例分析為他提供了精確的數據支撐,一份份病歷的積攢也見證了他投身葡萄膜炎臨床治療與研究的艱辛。通過那一摞摞排放整齊的病歷表,我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一位大醫成長的軌跡。那些患者可能都已經記不起把自己的門診病歷本放在何處了,而為他們診病的楊培增卻把自己診治過的每一位患者都放在心上。
據統計,楊培增的患者80%來自重慶以外的地方,為了讓遠道而來的患者及家屬能夠看上病、看好病,他在接診時,養成了全神貫注于診治,不容一點馬虎的習慣。他說:“每當我穿上白大褂坐在診室的時候,就好像運動員站在起跑線上,學生坐在高考的考場里,所有組織和器官都調動起來。高度緊張的大腦活動,使我忘掉了煩惱,忘記了饑餓和口渴,甚至忘了上衛生間……”
一次他患腸胃炎,一天沒有進食,同事們勸他不要上門診了,可他說,患者從全國各地前來就診,已經等了幾天,都非常辛苦,并且也非常著急。就這樣他硬是強忍著痛苦為患者診治疾病,直到晚上7點多他才去輸液治療;一次在得知一位安徽患者拿藥時錢包被偷后,他隨即將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患者作路費;一位貴州農村患者在葡萄膜炎治愈后需進行白內障手術,但由于沒錢準備放棄,楊教授發動科室捐款,他帶頭捐出500元錢,最后使患者重獲了光明……
不少患者對楊培增說:“找到你為我們診治,我們就放心了,你就放心大膽地治吧,即使在你這里治不好眼睛,瞎掉我們也不后悔了?!泵鎸颊哌@般的信任,楊培增深感責任重大,在診治過程中,他絲毫不敢懈怠。面對那些充滿期待的目光,他說,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他說,醫生治病有四個層次:用藥物、手術刀或其他儀器設備治病為第一層次;用“腦”治病為第二層次;用“心”治病為第三層次;用“生命”治病為第4層次。一個好醫生應該將自己的生命傾注在為患者治病的事業中,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而這也是他畢生努力的目標。
楊培增不僅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服務,更用高尚的醫德感動著患者,在這個信件已經非常稀少的時代,他仍然經常收到患者的感謝信。汶川地震災區的一名高中生曾一度失明,經過楊培增的精心診治得以恢復。他在寫給楊培增的信中說:“您的笑容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能帶給每一位患者無限的慰藉?!薄?/p>
打開楊培增教授的個人網站,患者向他表達真摯感謝的事例不計其數。多年來,他不但用自己高超的技術為患者解除痛苦,還用自己的愛心溫暖每一位就診患者,他為改善醫患關系、建立和諧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站在世界之巔,不是獨享風景,而是志存高遠;大愛仁心,科研精英,讓中國眼科比肩珠穆朗瑪;從未停歇,你們向著更高的峰頂進發。”這正是對楊培增教授孜孜不倦的詮釋,他始終懷揣著“做一名好醫生”的夢想,用精湛的醫術與博大的人文情懷,成為了眾多葡萄膜炎患者的眼!
【患者心聲】
——非常感謝楊教授!他的醫德、醫術是一流的,他中午不休息為病人診斷讓我很感動,他是我們病人的救星。
——結識楊教授是源于患病,他精湛的醫術,仁厚的醫德,樂觀肯定的自信言語,本身就是一劑良藥,一粒定心丸,是我等落入深淵患者的“救命稻草”。
——楊教授真是用藥如神,在上??戳藘蓚€多月未見好轉,在楊教授處僅住四天院就明顯改善,而且楊教授非常和藹,整個看診的過程雖短,但對病情解答卻十分清楚,讓病中的我重新找回信心和希望。
【人物語錄】
——我的生命已經不屬于我自己,它屬于廣大葡萄膜炎患者,屬于千千萬萬病人朋友。
——好醫生不但要有高超的專業知識,還應有愛、有責任、有智慧,不但要立足于國內,還要能夠站在世界的舞臺上。
——為患者解除痛苦、帶來光明的信念已深入骨髓和靈魂深處,做一名好醫生實是人生一大快事,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