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林露
近幾年,黨中央一直在強調需要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那么這個文化的范圍是什么,它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如何與社會主義先進思想相結合,更好地為新時代的各項工作服務……我想,這是每一個關心國學的仁人志士都曾經思考或者正在探索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斷言:“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這樣高層次的闡述,對傳統文化如何古為今用,指明了新的方向。我認為,在習近平新時代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取得新進展,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弘揚傳統文化要立足經典涵泳
傳統文化包羅萬象,門多繁多,但是中華圣哲經典,卻是其中熠熠生輝的明珠。于是又有人會問,經典又是什么?經典里面的言論對今天的人們有著什么樣的指導意義。我認為,經典就是圣賢人把自己對于宇宙人生,命運成敗的思考,用凝練的文字寫成的傳世篇章,它能夠穿透歷史的塵煙,照亮現代人混濁的眼睛,以通透的智慧處理好紛繁蕪雜的矛盾,獲得滿意的人生預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我國文化流傳自古稱三教合流,儒、道為本土文化,釋家文化自印度傳入,在與中國文化互相吸收的基礎上,衍生出了適合中國土壤的優秀典籍。對我來說,捧讀一本《論語》,體會圣人心境,便是最美的精神享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某一個清風飄香的早晨,懷揣著體驗圣賢文化的激動心情,朗誦著照耀時空閃爍智慧的經典章句,心中涌起了對文化圣人的無限景仰和深切緬懷。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孔子儒家學說的集中代表,雖然與我們今天相隔了兩千多年,可是仍然散發著永恒的魅力。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甚至發表集體宣言:人類要想在21世紀繼續存活下去,必須回到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孔孟那里去尋找智慧……這些智慧,存于經典。
《論語》開篇幾句,使我體悟到:提升道德修養,掌握技術才藝的學習態度,是我們安身立命的終生法寶;歡迎四海賓朋,密切人文交往的處世方向,是我們和諧社會的良箴藥石;拓寬胸懷器量,永遠服從集體的大局觀念,是我們共事融人的行為操守。多么雋永的詩句,它如一泓清澈的湖水映徹世間,又如一彎皎潔的明月輝澄人心!《論語》這一本書,儒家這一群人,孔子這一尊師,仁愛這一學說,衍續了中華民族的息息生命,構造了東方龍邦的煌煌文脈,推進了世界各族的浩浩文明!隨著時間的演進,傳統經典也必會與時俱進,發出奪目光輝!
二、弘揚傳統文化要重視家庭教育
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中華兒女,重新走近、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它最終的目的,我以為就是和諧人際關系,美滿生命歷程。而這個目標要達成,離不開挖掘家庭教育的重要內涵與意義。曾經有西方的學者研究發現,世界四大古文明唯有中華民族屹立至今,其他幾個文明都相繼消亡,關鍵在于中華先祖特別重視家庭教育,這話非常準確。自十八大以來,中央要求全國各系統推進家風、家訓教育,營造文明家庭,就是最好的著力點。家庭教育靠什么,靠的是本族的家規族訓,比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小兒語》等,近些年大家都特別推崇《弟子規》,其實《弟子規》就是濃縮了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家教精華,在工業文明占據主流的今天,仍然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在家庭里面,要做到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關系,也稱親子關系,即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構建。父慈子方孝,做父母的對于兒女,一方面是滿足其成長過程中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是要為其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對于教育父母要有智慧,不能一味地偏向于智力教育,還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德行根基;長幼有序,即一個家庭里平輩中的兄長姐姐,對待弟弟妹妹要和藹友善,弟妹對上也要恭敬有禮。最后一項家庭關系就是夫婦有別。夫婦有別是說男女各有自己的職分,在面臨賺錢養家與教育子女孰輕孰重這個問題上面,必須要肩負起養育兒女的重任,才能使家庭事業后繼有人。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于教育產生了太多的誤解。總是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師的事情,將孩子推給學校即可,卻不去關注家庭教育本身的職責,這是有失公允的認知。父母的德行、學識、教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而家風家訓的養成與踐行,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去講,國學即是一部家庭教育學,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古語云,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家教為天下太平之源,這也是現代人推行國學或者說家庭教育,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在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出家庭教育承傳體系,讓更多的未成年人受益。
三、弘揚傳統文化要站在時代高度
十九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需要醞釀新思想,制定新舉措,展現新作為。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幾十年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現在是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精神文化滋養,時代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佳的傳播時機,因此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研判新形勢,才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