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艷
【摘要】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奮斗歷程表明,正是由于共產黨人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踐行群眾路線,才取得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輝煌成績。從歷史邏輯來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從理論邏輯來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黨建理論的發展與豐富;從實踐邏輯來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因而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初心”的本質屬性。
【關鍵詞】人民性 中國共產黨 初心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0.013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之“初心”形成于近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之中,“人民性”是其本質屬性。“初心”是共產黨員入黨時的誓言,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更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的不變承諾。從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就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一貫堅持將人民的滿意度作為評判自身工作的最高標準,“人民性”是共產黨人“初心”最本質的屬性。
歷史邏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黨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
自1921年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立場是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群眾路線是共產黨的基本工作路線。正是在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下,中國共產黨才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夙愿。
近代以降,中華民族備受列強欺凌,民族衰微,人民困苦。雖有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浴血奮戰以解民倒懸,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他們無法洞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更無法將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人類歷史的發展相統一,未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改變了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的方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就明確了“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2],通過推翻剝削制度、消除階級差別以解救勞苦大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能夠從人民之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革命動力,中國共產黨主動根據時代發展的主題與變化,不斷自覺調整自身的方針政策,實現了黨的政治目標與人民的發展愿望和需求的高度統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進行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土地需求為著力點推動中國革命的進程,成功地開辟出一條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革命新道路,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共產黨人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適時調整自身的政策,順應全民族抗戰之需求,不計前嫌,力主“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在轉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三三制”原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最廣泛地調動和發揮社會各階級的抗日積極性,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與民族擔當領導中華民族堅持抗戰,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人順應廣大人民對和平與民主的渴望,堅決回擊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的做法,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近代以來屢遭列強侵辱的中華民族重新站了起來,再次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順應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愿望,迅速修復戰爭創傷,提前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框架,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然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非一帆風順,在歷經嚴重挫折之后,中國共產黨撥亂反正,領導人民再次揚帆出航。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認真分析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順應民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偉大決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已發展成為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的制造業大國,GDP總量由1978年的367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獲得大幅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85元增加到2017年的59660元。[3]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設歷程表明,以人民為中心是黨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是中國共產黨人永恒不變的“初心”。
理論邏輯: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黨建理論的發展與豐富
就理論邏輯而言,中國共產黨秉承以人民性為本質屬性的“初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根據具體的民情、國情和黨情對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理論的豐富與提升。
人民是歷史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牢固樹立了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黨的發展依靠人民的思想,不斷探索有利于人民發展的道路和方法。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就是在認識和實踐上處處體現人民性、維護人民性,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作為制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以為最廣大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為己任而不斷奮斗。也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從根本上滿足廣大人民的利益訴求,最終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述:“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4]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精準理解和靈活應用贏得了民心,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推動歷史的巨輪前進,使中國走上人民幸福、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政黨是階級利益的代表,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組織,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的政黨利益。馬克思強調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不僅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更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都是為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是為人民服務而存在的。1956年,鄧小平同志在價值定位上就明確闡述了共產黨與廣大人民之間的關系,他說:“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 [6]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傳統進行了新的詮釋,賦予其新的內涵。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議不僅在黨章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黨向歷史、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而且對黨自身的建設也提出明確要求,即“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7]。無論是對黨外的承諾,還是黨內的要求,黨始終都圍繞著人民性這一核心思想和理念,即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所一直保有的“初心”的最本質特征,是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的高度概括與凝練。正是由于對人民性的堅持,中國共產黨才能從一個弱小的政黨發展為如今的世界第一大黨。正是由于對人民性的堅持,中國共產黨才能從一個以社會革命為己任的小黨發展成為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執政黨。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8]保持“人民性”的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密切聯系群眾,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更是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永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關鍵所在。可見,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必然保持著“心中有人民,一切為人民”的初心。
堅持以“人民性”為本質屬性的“初心”,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具體的國情、黨情及世情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以及大眾化的理論起點。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理論、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成果一脈相承,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性”在各個時期的延續與發展。這些理論成果是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準確探索無產階級政黨執政規律的重要理論成果,不僅解決了如何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進行革命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如何在一個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洞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在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建設與執政理論,為政黨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實踐邏輯: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
從實踐來看,我國雖然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但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有完全實現。中國共產黨在其長期執政過程中也有諸多風險和考驗需要面對。中國共產黨人只有保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將人民是否滿意、人民是否擁護作為衡量自己工作得失的標準,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黨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成為歷代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和理想。中國共產黨已經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正闊步走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大路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社會面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再次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他們也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客觀上要求黨轉變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只有著力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努力為人民謀幸福,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創造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已將近七十年,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面臨著新的危險,習近平總書記將之概括為四個方面,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和消極腐敗。目前,個別黨員干部出現不再為人民服務的錯誤意識,無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忽略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黨的優良傳統作風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奢靡之風浸染,這嚴重背離了黨的初心,侵蝕了黨的政黨根基,削弱了黨的合法性。不惟如此,黨還面臨著“四大考驗”,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競爭更加激烈。內憂外患對中國共產黨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什么人、代表什么人的利益是考察一個政黨階級性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人要保持其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就必須保持“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群眾路線就是以“人民性”為本質屬性的“初心”在實踐層面的體現。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只有將群眾路線貫徹于黨的各項治國理政活動中,使黨的政策方針處處體現人民性,才能有助于解除黨所面臨的危險,有助于黨更好地經受四個考驗。只要堅持群眾路線,在實踐中堅定地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就可以從人民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勇氣、智慧與力量,以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只要堅持群眾路線,在實踐中不斷主動接受人民的監督和檢驗,中國共產黨就能與時俱進地實現黨的自我革新、自我凈化,從而破解黨所面臨的種種危險與問題。
人民是黨的力量之源、執政之基、勝利之本。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想保持勃勃生機,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保持初心,堅持執政為民、立黨為公;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為能夠切實實現、維護與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將人民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擁護、是否有獲得感作為衡量黨的一切工作得失的標準。無論是黨組織,還是黨的領導干部或者普通黨員,都應保持以“人民性”為本質屬性的“初心”,密切聯系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與人民站在一起,回應人民訴求、代表人民利益、實現人民期待。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人才能保持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人才能處理好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推動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喚起人民對黨的事業的支持與擁護,才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才能釋放人民的活力,才能激發人民的創造性,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本質屬性內在地決定了“人民性”是黨的“初心”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輝煌歷程表明,正是由于黨始終不渝地保持“初心”,并為之不懈努力、奮斗與犧牲,才贏得了民心、創造了歷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只有堅守“初心”,堅持群眾路線,與人民休戚與共,才能攻堅克難,共創宏圖偉業,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系西安交通大學十九大專項“從互動到聯動:以大數據為抓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K2018051)
注釋
[1][7]《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
[4]習近平:《始終堅持和充分發揮黨的獨特優勢》,《求是》,2012年第12期。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6]《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 編/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