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文藝題材的不斷發展,網絡自制劇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喜愛,懸疑類題材的自制劇利用懸念的設置、曲折離奇的劇情推理以及不同于電視劇的表現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少觀眾點擊并持續收看的熱情,本文將以懸疑類網絡自制劇《靈魂擺渡》《暗黑者》為例,試圖深入分析及探討此類網絡劇的劇情結構及主題傾向。
關鍵詞:網絡懸疑劇;靈異;推理
伴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隨時性和隨意性的網絡點播觀劇成為了許多人們的青睞,其中的自制劇更是豐富了網劇內容,而對于懸疑劇這種類型,網絡自制劇相較于傳統電視平臺拓寬了其題材范圍,所以針對懸疑類自制劇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靈異題材,即劇情內容建立在“鬼神”論的基礎之上,注重設置懸疑氛圍;另一種則是探案題材,故事內容以刑偵案件為主,重視推理探索過程。
靈異類題材的影視作品往往會受審查制約,在其戲劇結尾都將以夢境、幻覺、催眠等相對科學合理的方式詮釋種種離奇現象,而在網絡自制劇中,卻將這種奇幻色彩作為推動整部戲劇內容進程的大背景,成為網絡自制劇的題材優勢,但涉及靈異題材的懸疑劇與恐怖、驚悚類型的作品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恐怖題材作品大多利用外部感官刺激使觀眾產生強烈的神經反射,例如血腥詭異的造型、突然來襲的聲響等;而靈異題材的懸疑劇一方面利用鏡頭語言和戲劇場景制造驚悚刺激的氛圍,對觀眾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在《盜墓筆記》中吳邪一行人劃船在黑暗、空曠又異常寂靜的尸洞水道里前行,勢必營造出古墓探險的氛圍,預示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使觀眾參與到緊張的劇情之中;另一方面借助“鬼神”之說,將無法被科學證實之物形象化,滿足受眾的窺視和好奇心理,而此時觀眾所產生的恐懼來源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慌,越是無形存在的物體,越會引發觀眾的不安情緒,因為它會以受眾心中最為恐怖的形象顯現,所以前者帶給觀眾的是直接的感官刺激,而后者帶給觀眾更多的是心理體驗和同步思考的空間,期間所產生的畏懼來源于內心,正如《探靈檔案》中所說“原來每個人都有一個扎根內心的恐懼”。
影視作品的靈魂在于其所要表達的主題傾向,對于網絡自制懸疑劇而言,其創作目的并非在于激發觀眾的感官和心理刺激,甚至嘗試傳統電視中不曾展現的靈異元素,而是借助“靈”的存在更為直接地傳遞情感,觸動觀眾的內心世界,不拘泥于借事說理式的教誨,更多的是通過故事讓觀眾去感悟,達到心靈啟迪的意圖,以《靈魂擺渡》為例,它不以驚悚、玄幻的形式娛樂觀眾,而是通過一雙“通靈”的眼睛,見常人所不可見之物,幫助靈魂完成未了心愿,達到人靈相通,以溫情的故事感染觀眾,傳遞親情、愛情、正義等社會關注熱點;世間萬物皆有情,靈魂亦是如此,涉及靈異題材的作品不以過分的制造驚悚情境引起觀眾好奇博取點擊率,而是以靈異元素為“外衣”,在劇情中巧妙的設置懸念和轉折,調動觀眾情緒并帶領其感受故事內容,從中傳遞溫情,放大生活中的美好,也會借“鬼仙”之說展現人性中的貪婪和欲望,有對美貌虛榮的渴望,也有對美食的無盡貪享,用另一維度的現象映射生活現狀,使看似驚悚的內容有了社會意義。
對于自制懸疑劇中的探案題材,與靈異題材相比更加趨近真實,其所涉及的劇情以刑事案件為主,多為連環殺人案,一方面連環性殺人案件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警方的高度重視,且案件疑團重重、錯綜復雜,環環相扣具有較強的戲劇表現性;另一方面連環性案件會強化犯罪和推理的過程,當每次兇案發生時,其間都會存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例如《暗黑者》中的“死亡名單”,《心理罪》“畫像”案中預示著死亡順序的數字編號……規律的探索和破解是解開連環殺人案的關鍵,也是推理劇中的主體部分,在懸念的安排和邏輯推理中更易調動起觀眾的收看情緒,使受眾進入角色同步“偵破”。
探案題材的懸疑劇在推理的過程中,除了會用到痕跡學的相關科學理論,心理學的應用也為案件的偵破提供了很大幫助,近年來為適應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人們精神壓力普遍增加,也開始意識到心理問題對正常生活的影響,于是懸疑劇中有關心理學的應用使其擁有了更為寬泛的敘事背景,而犯罪心理學在劇情中的展現一方面為案件的合理推斷提供相對科學的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案件進行分析的過程會增強戲劇懸疑氛圍,其中通過微表情判斷此人話語的真實性,會將觀眾的思緒引向一個正確的方向,當觀眾離真相更進一步時,迫切獲知結果的欲望就會越強烈;另一方面網絡自制探案題材的連環殺人案兇手都會被稱之為“變態殺人狂魔”,他們所產生的“變態”行為大多是由后天家庭環境變故或社會精神壓力所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對觀眾有警醒作用。結局的出其不意是推理劇最大的特點,而在網絡劇中卻將此特點弱化,將懸念設置在探索推理的過程之中,在《暗黑者》中案件一開始就將兇手Darker及受刑人設定為已知條件,即便觀眾并不清楚Darker究竟是誰,卻已將“Darker”的存在具象化,雖然弱化了對兇手身份出乎預料的心理體驗,卻激發起了觀眾對受刑人罪行內容的好奇心理,如同將一道解答題變為證明題一般,劇情同樣會對觀眾充滿吸引力,這是一場警方與Darker在時間上的較量,查明事件原由,找到確鑿證據給予受刑人合理的法律制裁,才是“保護”受刑人,并維護社會和諧、正義的途徑。
網絡懸疑劇與電視懸疑題材作品相比,不僅在假設的情境中安排謎案、設置懸念并通過邏輯分析解開謎團,還會引入思考使作品更具有社會意義,自制懸疑劇中所涉及的情節大都來源于熱點話題,如老人發病或摔倒幫不幫、紙箱肉包事件、虐貓事件、城管打人行為、整容風潮等曾引起過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的問題,使網劇擁有了有別于傳統電視劇的表現內容,實現了網絡平臺間的接軌,“人生如戲”在戲劇中映射社會的冷淡與貪婪,“戲如人生”角色的悔過則給觀眾以深思,引導人心向善,網絡自制懸疑劇以其獨特的表現方式融入社會熱點,在奇幻中揭露人性,在謎團中突顯欲望,在溫暖人心中傳遞“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張智華:《破案劇的基本類型特征》,《中國電視》,2007年10月。
[2]周粟:《國產推理劇的藝術創作特色》,《藝術百家》,2011年,第4期。
[3]秦俊香:《影視接受心理》,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1日。
作者簡介:劉帥新(1993-)女,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族:漢 職稱:學生,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單位:吉林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