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生于書香門第,天資聰慧,才思敏捷,幼承庭訓,8歲學書,他從楷書入手,以漢碑為基礎,兼習魏碑,石門頌,張遷碑等諸家碑帖,真、行、草、隸、篆都下過功夫,尤對行草情有獨鐘,幾十年研練揣摩,浸淫書道,臨池不輟,始終追求一種古樸飄逸的自然之美。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顏真卿的《祭侄稿》、《爭座位帖》,從懷素、米芾、蘇東坡到黃庭堅,從祝允明到王鐸的書法遺跡,無不刻苦摹練。為提高自己書法技藝,安峰先生遍訪名山古剎,廣交名師書友。得到歐陽中石等著名書家的悉心指點和教誨,汲古人之精華,擷眾家之所長,觸類旁通,書法技藝大進,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古樸中透出剛勁,圓潤中流露灑脫。先生之書法,書新意與法度之中,寓妙理與豪放之外,文理貫通書理,使其書法動靜結合,飄逸瀟灑,觀之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
安峰先生為人正直豪放,平易近人,生活儉樸,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從不以書畫示人,故得到眾多友人和同行的贊譽。安峰先生不但書法作品享譽書壇,而且繪畫也獨樹一幟,深得大家詣意,受到廣大書畫愛好者地稱贊。上世紀80年代初,安峰先生工作閑暇之余,主攻山水,兼畫花鳥,先后得到指墨畫家鄭仁山和花鳥山水畫花家孫其峰,張文俊美術史論家華夏等老師的精心指點和教誨,繪畫技藝日漸成熟。應當說安峰先生的繪畫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法無定法”。在江西畫界頗有名氣。畫品如人品,安峰先生作畫,無論何時何地,是巨幅還是斗方,其都一絲不茍,從容作畫,給廣大書畫愛好者留下一幅幅精品力作。故安峰先生得到眾多名家的好評。目前安峰先生的畫,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已譽滿江西。有“江西一枝竹”之美譽。
竹子是安峰先生筆下常畫的素材。竹子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松、竹、梅”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就有“凌云勁竹真君子,空谷幽蘭絕美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等佳句,對竹子的品格大加贊賞。
竹子亭亭玉立,頂天立地,蓬勃向上,蒼勁挺拔;清新、恬淡、高雅。它以不折不撓的頑強生命力和藐視世俗侵蝕的清高,以及堅韌向上的精神給人以鼓舞和啟迪。竹子以其文靜,虛心進取,樂于奉獻,眾志成城的美好品德,教育和激勵著人們奮勇向前。
畫如其人,安峰先生正是通過對竹子的描畫,用筆墨語言把竹子的所有美好品德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而抒發了自己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完成了畫家本身把意象轉化為物象,從自覺轉化為自然,從畫理出發,超越了意象與筆墨的雙重演繹。如作品《春風細雨潤物無聲》、《雨過風清》等。
安峰生活的地方,贛東北廣豐縣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那里風景秀美,民風淳樸,山清水秀,竹林滿山遍野。原生態的自然景象和美不勝收的自然環境,在畫家的腦海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使他在童年的心靈深處就產生了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上饒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山川河流以及經過數千年演變的華夏文明,都給其藝術成長帶來很大地影響,從而成就了其藝術成長和藝術追求。家鄉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屋宇村舍,青山綠水,都使其領悟了大自然生命的奧妙,也感受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幸福及快樂,從其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韻致,以及洋溢著美好生活的氣息和情調,如《惠風和暢》、《風和氣清》等。
山水畫也是安峰先生經常畫的又一題材,其山水畫也是在繼承傳統,“師法自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意趣和美感,不僅保留了對大自然敏銳觀察和思考,而且探索出自己的筆墨語言特征。筆墨渾厚有力,流淌著靈動之氣。在墨色地不斷變化中,恣肆放縱揮灑,以彰顯大自然的奧妙神奇、鬼斧神工。家鄉的山川河流,屋宇村舍,三清山的峻峭奇險,都曾留下了畫家的履痕和心跡,這也使其作品在有意無意中融入了南方溫潤多姿的筆墨特點,使其作品蒼勁中顯濕潤,渾厚中見靈動。畫家充分運用墨色變化,化無奇為奧妙,化平淡為神奇;看似平淡空無一物,樹木村落,山澗石徑,實則包羅萬象;滿山蔥林茂密,山峰陡峭奇險,山巒高低錯落有致,色彩濃淡相依,皴法自然流暢,結構曲折幽深,虛實相間,充分運用濃淡水墨任意揮灑,近景濃筆焦墨,遠景淡筆輕墨,皴、擦、點、苔,清潤深厚。近景多以樹木為主,高大聳立,加上濃墨細勾,形態規正;遠景山有主峰,后面群山逶迤。濃墨和淡墨交插變化,情趣盎然,意境深遠。將雄厚和蒼潤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形成山川河流的和諧之美,如《峰舞雲起》、《濃濃秋色彎彎道》等。
安峰先生的山水畫既得傳統精華之要領又具個人獨特之面貌;既有北派山水的雄厚厚重,又有南派山水的清新、溫潤之特色。在構圖上承襲五代及元人遺跡,其山麓縱橫高遠,輪廓清晰,古拙雄渾,粗獷豪放。這與安峰先生廣泛涉獵宋人李成、范寬,元人黃公望、王蒙、明清四王,近人黃賓虹、潘天壽不無關系。在借鑒傳統的基礎上,又注重寫生,通過寫生把對大自然的深情厚愛傾注于筆端,用筆墨再現自然景物的面貌,使自然景物升華成筆墨 物象,把用筆用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多用濃墨表現大山的雄奇壯觀,使畫面蒼拙中見工麗,厚重中見精巧,渾厚中見蒼茫,氣韻流暢,畫法拙中藏巧,神中有形,形中有神,形神兼備。
在技法上安峰先生的山水畫不僅有傳統而且有現代筆墨的渾厚功力,從古山水繪畫中走出,又融入了現代畫風。他的畫不但雄渾大器,而且古拙深邃,意境高遠,充分體現了北派山水的特色,但又明顯地表露了嶺南山水的清秀雋麗。畫家用畫的語言,通過對大自然美妙景色地描寫,不僅表現了畫家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而且表現了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畫家面對繁雜的自然景物,細心觀察,用心感悟,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大膽取舍,抓住最有特色的景物進行表現,把墨和線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圓潤中見骨力,渾厚中見自然,蒼茫中見樸實。在皴擦中表現山川河流的厚重美感,使畫面與自然形成高度地和諧統一,為意境而造境,從而達到表現畫家個人思想情感的目的,使筆盡而意無窮也!
安峰先生在用筆、用墨、用色上恣意揮灑,不拘定法,從而產生一種蒼茫雄渾,溫韻清淡的感覺。通過筆墨意象的簡約、精煉,自覺地把大自然的物象升華為心中的意象,并在一定空間基礎上形成筆墨與意象,結構和形式之間的完美統一。并且向世人展示出意象美地創造。通過墨色地變化,使生命的元氣和精氣躍然紙上,給人們以強烈地視覺沖擊力,產生了極強烈藝術效果。同時也說明畫家的技法雖出于法度,但又能盡情揮灑,用筆用墨蒼勁老辣,頗具“明心見性”、“以形寫神”、“天人合一”的特點和風骨。在每一幅作品中,我們既看到花鳥草木意境的存在,又能看到筆墨之美,以及精氣神的煥發和流動,這便是“物我”精神的充分體現,從而實現了畫家藝術內在生命和自然感性規律地完美交融。如《大富大貴》、《古松圖》、《悅目賞心》等。
縱觀安峰先生的畫作,無論花鳥,還是山水,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可以說在繪畫藝術上畫家有其獨到的見解。用筆講究意趣天成,不尚真實,但求形似,在意趣橫生中刪繁就簡,籍以虛構和想象,并以傳神的筆墨形成個性化的審美特征,向世人展示出一種平和與淡雅之美。安峰先生的繪畫藝術,出于天性并不安分與傳統的方式,而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用筆墨進入繪畫的自由王國,一切隨感而發,從容作畫,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來感知世界,審視社會,自然、人生,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和領悟,實現對自然,社會本質性地思考,盡而用筆墨來抒寫熱愛大自然的率真情感。從而實現了畫家在藝術上超越現實地跨越。
盡管目前安峰書畫名聲斐然,諸多作品被海內外友人收藏,但安峰先生并沒有陶醉已取得的成就中,他常說“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這便是對安峰先生藝術人生最好的詮釋......
作者簡介:祝天文,《環球徽商》雜志社副總編、《中國書畫市場報》主編、《書畫界》雜志社主編、主任記者、著名的書畫評論家、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