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要:營地教育起源于美國,至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它以跨學科理論和實踐為依據(jù),以戶外團隊生活為主要形式,提供融合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性的創(chuàng)意課程,鼓勵、引導營員探索自己、發(fā)現(xiàn)潛能,培養(yǎng)他們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共處、共贏所需的意識與能力,包括跨文化溝通、領導力、生存能力、服務精神等。
關鍵詞:校外;青少年兒童;營地教育
營地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在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責感、科學技術普及、文藝體育培養(yǎng)、勞動技能鍛煉、習慣養(yǎng)成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營地教育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補充,將起到愈發(fā)重要的影響。
一、營地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營地教育是區(qū)別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有些家長擔心它會讓孩子“玩物喪志”,與常規(guī)的教育發(fā)生沖突,其實恰恰相反,優(yōu)秀的營地教育是與家庭、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有重說教而輕實踐,重道德灌輸,輕情感體驗的傾向,我們學生的學習活動太多是在教室中完成,我們的學生學習過程,太多是通過執(zhí)筆的訓練完成的,缺乏的是這樣的一種真實的,體驗式的實踐式的教學。所以營地教育在今天的教育,應該說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和延伸。營地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作為一個公民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所遵守的公德,所要盡的義務和可以獲得的福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每一個決策貌似不重要,但都不可或缺,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都需要他們有極高的溝通技巧和協(xié)調能力。這些感受在學校正常的課堂教育中,在學生采用紙筆訓練的過程中,是難以獲得的。
二、營地教育的目的與意義
營地教育強調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從跨學科的綜合知識角度出發(fā),使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理解所學,并將各科目的知識融會貫通。在營地,導師不是主導者而是引導者,營地導師和營員之間是平等和互動的師生關系,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夠推己及人的理解他人感受,建立與他人的順暢溝通,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營地教育不要求學生追求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對自我進行全面認知,進而了解到自己的學習興趣,激發(fā)自主學習,發(fā)揮創(chuàng)造潛能。此外,營地教育強調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解決,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與能力,同時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世界范圍內營地教育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和組成部分越來越被重視,許多國家已經將營地教育納入了常規(guī)的學校教育體系。
美國營地教育產業(yè)最發(fā)達,有12000個營地,每年服務1千多萬青少年,暑期營地教育是上到總統(tǒng)下到百姓家庭都很重視的一項內容。2012年7月,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兩個女兒參加夏令營,他表示,盡管兩個女兒的短暫離開讓他感到不舍,但他仍舊認為將青少年送到夏令營是正確的決定,可以給她們增加新的人生體驗。俄羅斯營地規(guī)模最大,人口僅有1.5億的俄羅斯目前共有55000個營地,他們把營地看成是培養(yǎng)未來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現(xiàn)任俄羅斯領導人普京和梅德韋杰夫都非常重視孩子們的營地生活,甚至每年的夏令營開營儀式都會抽時間親自來參加。
孩子在戶外會更加主動與其他小伙伴交往。如今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平時與其他小伙伴交往的機會比較少,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一起快樂玩耍的過程中,不僅身心更加舒暢,也可以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
三、營地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營地教育剛剛起步,啟行作為中國營地教育的先行者,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內容。我們在發(fā)展中必然會遇到產業(yè)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例如,缺少完善的營地行業(yè)標準,缺少成熟的營地管理模式,缺少本土的營地課程體系等等。但是,我們始終將這些挑戰(zhàn)視為最重要的發(fā)展機遇,因此會加倍地努力,以填補中國營地教育的一個個空白,為營地教育在中國的普及做出點滴的貢獻。
對于我們來講,面臨最大的挑戰(zhàn)是改變父母和社會對營地教育的根本看法。目前素質教育的理念在中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共識,但迫于升學的壓力,學校、父母和孩子又不得不苦苦地在應試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
營地教育雖然對青少年長遠的成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短期內,卻不一定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譬如,“具有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懂得與他人合作與溝通”,這些都是成人社會中最注重的能力之一。然而,仍有很多父母不愿意把孩子送進一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單純培訓孩子團隊精神的培訓機構。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和行動,讓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知識工具的傳授,更在于讓孩子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營地教育帶給孩子不僅僅是若干個快樂的瞬間,更是長久的人生影響。
四、發(fā)達國家的營地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營地教育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最早源于英國,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成為上到總統(tǒng)下到百姓家庭都很重識的一項內容。在發(fā)達國家的教育培訓市場中,營地教育是一個補充學校教育的重要機構組織,甚至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將營地教育納入了常規(guī)的學校教育體系。
營地的概念和職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直在發(fā)生著更新和變革,以更加適應每個時期社會對青少年成長的需求。但是無論哪個時期、何種營地形式,它們共同的特點皆為在一個特定的社區(qū)內,由幾位受過訓練的老師,組織青少年在自然探索、團隊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頭、心、手”全方位的鍛煉。“有目的的玩耍”,是營地要表達的核心涵義。
放眼國際,美國是營地教育產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國家,全國有12000個營地,每年可達150億美元的產值,其硬件設施全、課程體系全、服務體系全、學術水準高。啟行自籌建到目前的運營,一直與美國營地協(xié)會及幾大主要營地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經營模式共享、師資培訓等形式,啟行一直保持與營地教育的領軍機構對話和交流。
五、對營地教育的未來的展望
營地教育其實是以跨學科理論和實踐為依據(jù),以戶外團隊生活為主要形式,以提供融合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教育性的創(chuàng)意課程為特色,鼓勵、引導青少年探索自己、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他們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共處、共贏所需的意識與能力,包括跨文化溝通能力、領導力、生存能力、服務精神等,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身、心、靈、腦”得到全方位的鍛煉,不斷提升觸及靈魂的“獲得感”。如果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人性,那么營地教育更多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狼性,狼性可以加引號,就是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身體得到鍛煉,情感得到陶冶,郁悶得到釋放。
現(xiàn)代意義上的營地教育重在鼓勵、引導兒童與青少年探索自己,發(fā)現(xiàn)潛能,培養(yǎng)他們在21世紀全球化與多元化背景下共處、共贏所需的意識與能力。無論何種營地行駛,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體驗式學習,通過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營地活動,讓青少年“有目的的玩”和是“深度探索自己”。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青少年素質教育課題的日益重視,諸多教育機構和有識之士在探索素質教育模式時發(fā)現(xiàn)并認識到了營地教育的價值,同時營地教育在國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營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近年來在國內發(fā)展迅猛、方興未艾。教育、體育部門和團組織都更加重視營地教育在青少年成長、價值觀培育和砥礪意志品質中的重要作用,營地教育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機構以及家長的關注。協(xié)作、解決困難、自我管理、溝通、堅毅、尊重他人是學生主要認可的素質教育,而創(chuàng)意、責任感、批判性思考則是營地教育的附加的效果。由此可見,營地教育雖然不能帶來學習成績的提高,但對于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素質提升卻是非常有助益的。
參考文獻:
[1]顧建國,李立峰.為學生走上社會搭橋鋪路——野外活動營地教育功能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教育,2000(10).
[2]楊春良.中國營地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及實施要求——中美營地課程的比較與反思(上)[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