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祥
摘要:實施美育,不僅僅是藝術學科的責任,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是實施學校美育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數學;美育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擔負著美育任務,教學中應有機滲透美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涵養學生對知識真摯的情感,從而掌握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讓學生感知、欣賞和理解數學美。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空間形成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美育因素不象藝術美那樣外顯和鮮明,而是蘊含在數學知識的結構和形式之中。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拉普拉斯曾經說過:“那里有數學,那里就有美。”因此,認真鉆研教材,發掘小學數學中廣泛而豐富的審美內容,就成為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前提和關鍵。
1 在愉快教學中滲透美
我們知道,整個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總是利用生動的直觀教具,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形成表象,然后再從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而美育所憑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識的重要來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不僅不會妨礙數學教學,相反能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促使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數學教學中美的形式,絕不僅限于算術美、圖形美等,在多數情況下,更應該強調教師的教學藝術,要求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講解,巧妙的啟發,優美的板書,去創設一個美好的教學情景。只有在這種美的教學情景中,才能使學生的識記能力、思維能力、欣賞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時活躍起來,否則就會使學生感到煩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數學中實施美育對于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是多么的重要。
2 在教材編寫中滲透美
數學教材中的美無處不在,特別是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后,各地對小學數學教材都進行了重新修訂。目前的小學數學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穎,更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美是數學教材中固有的,數學教師應善于用美的眼光審視教學內容,去挖掘、整理、顯示出教材中的數學美,并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處處創設美的氛圍,寓美學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事實證明,凡對自然美與藝術美有追求的學生,一旦剖析了數學中的美,往往令他們在對數學美的贊嘆中,提高學習數學的熱情,逐漸領悟到數學如同詩一般的簡潔、對稱、和諧和奇異之美。
3 在興趣培養中滲透美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思維的動因之一,興趣是強烈持久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熱愛數學,才能產生積極而又持久的求學勁頭。因此,教師應充分運用數學美得誘發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先讓學生看圖寫算式。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列出加法算式后,再連加,越來越麻煩之后,能否簡便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沒有更簡單的表示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教師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問:誰能用一種更簡便的方法來解決呢?有生說:可以用乘法。此時學生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數學的簡潔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時展現數學之美,有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 在情境創建中滲透美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覺雖然有所發展,但發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經驗的老師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則和方法,給學生較強烈、較新穎的感知。如一位教師在講被除數、除數末尾有0且有余數的除法時,用故事這樣引入:“一天,豬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帶著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對小猴子說“你們一共30人,每人得3個,剩下的一個就給豬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們不相信,還列了一個算式。沒多久,悟空回來了,知道了這件事,斥責八戒不老實、欺騙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責他不老實的理由在哪兒呢?”這種講法與直接引入相比,其優勢是不言自明的。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動的形象,進而斥之于豐富的情感,把小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學習對象上來。為進一步學習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5 在形式創造中滲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數學的骨架構造的,卻被賦予了非數學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癟,而是豐滿起來了。于是它們在小學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說單個的“+”號,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過下面的小故事它就會“美”起來:有一只小狐貍躲在大樹下掉眼淚,因為森林里的動物都不喜歡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給小狐貍一支“加號魔棒”。女神說有了“加號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貍拿著魔棒經過河邊,3只鱷魚和5只青蛙都笑瞇瞇地過來和小狐貍打招呼。小狐貍數一數,哇!它有8個好朋友了……這里,枯燥的加號搖身一變成了充滿魅力的“加號魔棒”,怎么能不讓學生感到它的可親呢?這種“形式美”對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對形成學生長久的數學興趣是何等重要啊!
6 從習題訓練中感悟美
數學應用題是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數學計算問題。教學時要善于發掘其中的美育價值,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例:“學校開展植樹活動,低年級205人,每人植1棵樹,中年級198人,每人植2棵樹,高年級226人,每人植樹3棵,全校共植樹多少棵?”我教學時,在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植樹造林能美化家園,改善環境;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自覺保護環境;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體會這是一種美的行為,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促進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
總之,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和捕捉,就會發現小學數學中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美的因素,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教師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靈活多樣的教學藝術,使所有學生在美的感受中積極思維,發現規律,掌握知識,做到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又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