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東,尹欣欣,沈 平,蒲 舉
(1.湖南省地震局,湖南 長沙 410004; 2.甘肅省地震局,甘肅 蘭州 730000)
震源深度作為地震時空的一個基本參數是目前最難準確測定的參數之一。而震源深度的準確測定關系到對震源過程、斷層構造和應力場作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正確認識。對于較大地震,震源深度的準確測定是震源烈度判斷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地震定位中,由于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地震臺站較少,因此深度定位不像水平位置定位那么精確。區域地震臺網通?;谝痪S速度模型,采用Pg(Sg)和Pn(Sn)震相進行地震定位。由于Pn(Sn)傳播距離遠,震相走時易受地殼介質橫向不均勻性的影響,所以基于Pg(Sg)震相的地震定位,只有在近臺數量足夠和臺站方位覆蓋較好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較高精度的震源深度值。在臺網相對稀疏的情況下,由于缺少足夠數量的近臺資料,使得常規定位方法確定的震源深度值精度較低。目前,由于絕大多數臺網布局較疏,使用直達P波測定震源深度是無法得出精確結果的。我們利用廣西梧州市蒼梧(24.08°N,111.56°E)發生的MS5.4級地震觀測數據來測定震源深度。中國地震臺網于2016年7月31日測定,廣西梧州市蒼梧(24.08°N,111.56°E)發生MS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 km。
廣西絕大部分地區在晚三疊世以前經歷了海水覆蓋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疊世也有相對隆起和相對凹陷的區域,隆起區有的長期露出水面為剝蝕區,凹陷區則接受沉積。根據地質構造發展演化歷史及區域構造特征的不同,可將廣西劃分為一個一級構造單元,即廣西一級構造單元屬華南板塊范疇,2個二級構造單元(揚子陸塊、華南活動帶),7個三級構造單元和19個四級構造單元。蒼梧位于云升隆起,云升隆起是三級構造單元,位于桂東南蒼梧、北流、岑溪、陸川、博白等縣與廣東交界的云開大山一帶,呈北東向展布,西北側以博白—岑溪深斷裂為界。廣西境內地震活動斷裂帶有北東向、北西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6組,其中以北東向、北西向2組為主。北西向、北東向的多組斷裂控制著廣西地震的發生,地震震中位于防城—靈山斷裂附近,防城—靈山是早中更新世斷裂。其中,北西向的百色—合浦斷裂帶、巴馬—博白斷裂帶、南丹—昆侖關斷裂和北東向的防城—靈山斷裂帶、合浦—北流斷裂帶、桂林—南寧斷裂帶等為主要的活動斷裂帶,歷史上幾次震級較大的地震就發生在這些斷裂帶附近。
本次蒼梧地震位于防城—靈山斷裂附近,防城—靈山斷裂帶是斜貫桂東南的一條規模較大的區域性北東向斷裂帶。斷裂帶的西南始于越南的先安,經廣西的防城、欽州、靈山至平南的大安,由多條走向40°~50°,大致平行的一組復雜斷裂組成,呈舒緩波狀延伸,總長約350 km,,寬5~10 km,總體呈NE-NEE走向。該斷裂帶在大地構造上構成了欽州華力西褶皺帶的西北邊界,帶內動力變質作用強烈,巖漿活動較弱。斷裂帶強烈活動期為印支—燕山運動期間,喜山運動以來其活動性漸趨減弱,新構造時期有一定程度的活動(周本剛,2008)。防城—靈山斷裂帶是一條中、強地震活動帶,自有記載以來,沿防城—靈山斷裂帶曾發生過4次5級以上的地震,最大地震為1936年4月1日發生在廣西靈山東北的63/4級地震(陳國達,1939),而靈山以北現今中小地震相對密集。
CAP方法相對以往的P波初動、體波反演或面波反演而言是一種全波形反演方法。它將寬頻帶地震記錄分成Pnl和面波2個部分進行反演并允許二者相對浮動,在適當的時間變化范圍內,搜索出合成地震圖和觀測地震圖全局差異最小的震源機制解。CAP方法具有對參與反演的臺站數要求不多、方位角分布不需太均勻、反演結果對速度模型和地殼結構橫向不均勻性依賴較小的特點,目前國內的一些研究結果充分證明了CAP方法在震源機制解與地震矩心深度研究方面的有效性與可靠性(Zhao,1994;Zhu,1996;龍鋒,2010)。CAP方法的主要原理為:任意一個雙力偶震源的理論合成位移s(t)可表示為:
s(t)=M0(t)
(1)
式中,i=1,2,3時分別對應垂直走滑、垂直傾滑和45°傾滑等3種最基本的斷層類型;Gi為格林函數,Ai為射線系數,為臺站方位角,M0為標量地震矩,φS,δ,λ依次為所求震源機制解的走向、傾角和滑動角參數。反演過程中,以合成地震位移s(t)與觀測地震位移u(t)一致作為判斷標準:
u(t)=s(t)
(2)
可定義一個如下的誤差目標函數來衡量s與u的差異:
(3)
式中,r為震中距,r0為選定的參考震中距,P則是考慮到幾何擴散因子對地震波形的影響而采用的指數因子,它使得地震的矩震級大小較為可靠,參考前人研究的經驗(呂堅,2012),在一般情況下體波可給定P=1.0、面波P=0.5。該方法將寬頻帶地震記錄分成Pnl和面波兩個部分進行反演并允許相對浮動,在適當的時間變化范圍內搜索出合成地震圖和觀測地震圖全局差異最小的震源機制解,提高了Pnl的權重,且對地震深度有比較好的約束。

表1 速度模型
選取廣西、廣東和湖南區域測震臺網14個寬頻帶數字地震臺站的波形記錄參與反演,臺站分布如圖2所示,震中距在50~600 km范圍內,且波形記錄信噪比較高。所使用的地震觀測儀器型號包括BBVS-60、CMG-3ESPC、CTS-1和BBVS-120等型號。觀測頻帶為60 s~50 Hz或120 s~50 Hz,采樣率均為100 Hz,高信噪比的數字地震資料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好的基礎。在計算之前,對數據進行了去均值、去除儀器響應、歸一化和濾波的數據處理,速度模型選擇CRUST2.0全球速度模型表(具體參數參見表1),計算以后得到最終結果(參見表2),對比CENC的結果,兩者的差距較小,說明本文計算結果是比較可靠的,震源機制解結果參見圖1。

表2 震源機制解對比

圖1 震源機制解參數

圖2 用于計算的14個臺站分布

圖3 最佳震源深度時CAP方法反演波形擬合對比
震相sPn是測定近距離(Δ<1 000 km)淺源地震震源深度數值的比較實用的震相。設震源不在地表(h≠0),為了簡化描述,設地殼為雙層(參見圖5)。當地震發生在地殼內時,S波射線入射地表并反射轉換為P波后入射到Moho面,當入射角為臨界角時,形成Pn波, 由于它是由S波轉換而來, 故記為sPn波,其射線傳

圖4 最佳震源深度

圖5 雙層地殼模型sPn震相傳播路徑
播路徑如圖5。雖然其動力學特征保持橫波性質振幅和周期均大于縱波,但最終以縱波形式出現在地震記錄上,所以垂直分向顯示清晰,其振幅和周期均大于Pn。sPn震相是出現在Pn與Pg間(尹欣欣等,2013;Chenetal,2016;尹欣欣等,2017;呂俊強等,2016)?,F以雙層地震模型理論計算sPn與Pn的到時差。vs1、v1分別表示上層地殼內S波和P波的傳播速度,v2表示下地殼內波的傳播速度,v3表示Pn波的傳播速度,h為震源深度,由Snell定律可推出其到時差為:
(4)

圖6 波形對比分析圖
根據華南地區地震波走時差地殼模型可以推出:v1=6.01 km/s,vs1=3.55 km/s,v3=7.98 km/s,則K=2.724。即震源在上地殼的深度:h=2.724。sPn的震相特征是到時差與震中距無關,僅與震源深度有關。根據sPn震相這一性質,來尋找sPn震相,由于噪聲信號干擾和人工量取震相誤差,故將7個臺站記錄的Pn和sPn震相走時差平均值3.7 s作為震相分析如圖6,代入公式計算震源深度為10.1 km。
本文利用CAP震源機制解方法選取14個測震臺波形反演了廣西蒼梧MS5.4級地震,結合廣西地區構造背景,歷史地震震源機制參數以及余震分布特征,確定主軸參數為走向340°,傾角19°,滑動角-18°,最優深度解為9.2 km,對比其他結果CENC結果除深度結果其他參數基本一致。從震源機制結果推斷出該次地震為左旋走滑為主,根據地震現場宏觀調查,并結合地震余震分布和震源機制解的研究,初步判定本次地震的發震構造為NE向的防城—靈山斷裂。防城—靈山斷裂帶是斜貫桂東南的一條規模較大的區域性北東向斷裂帶,是一條中、強地震活動帶。為進一步確定深度結果,本文使用了深度震相sPn方法,利用sPn震相與Pn震相的到時差來計算震源深度結果為10.1 km,與CAP方法結果9.2 km基本一致。與震源深度計算比較準確的CAP震源機制最優深度解及其他研究機構結果對比,驗證了該方法的可靠性。
致謝:本文所使用的地震波形資料來自于廣西、廣東、湖南數字地震臺網。文中所有圖件由GMT和Matlab軟件繪制。
周本剛,楊曉平,杜龍.2008.廣西防城—靈山斷裂帶活動性分段與潛在震源區劃分研究[J].震災防御技術,3 (1),8-19.
陳國達. 1939.廣東靈山地震志[M].兩廣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7號.
Zhao, L S , Helmberger, D V.1994. 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 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84(1),91-104.
Zhu, L ,Helmberger, D V.1996. Advancement in sour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86(5),1634-1641.
龍鋒,張永久,聞學澤,等.2010.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會理6.1級地震序列ML≥4.0事件的震源機制解[J]. 地球物理學報, 53 (12), 2852-2860.
呂堅,曾文敬,謝祖軍,等.2012. 2011年9月10日瑞昌—陽新4.6級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與區域強震危險性[J].地球物理學報, 55(11):3625-3633.
尹欣欣,陳繼鋒,劉佳敏.2013.甘肅地區Spn震相研究及其震源深度計算[J].高原地震,25(1):31-34.
Chen J, Carpenter N S, Wang Z, et al.2016. Evidence of Complex Faulting near the Huangcheng-Shuangta Fault, Gansu, China, from the 11 May 2012 MW 4.8 Sunan Earthquake[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6(5):2258-2265.
尹欣欣,楊立明,陳繼鋒,等.2017.甘肅地區一維速度模型計算研究[J].地震工程學報,39(1).
呂俊強,李青梅,趙衛東,等.2016.利用sPn震相對寧夏地區近年有感地震震源深度重定位[J].地震工程學報,38(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