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6月28日文章,原題:獎金達76萬美元的中國“諾貝爾”未來會頒發給外國科學家嗎? 北京計劃改變該國享有聲望的獎項的評審規則,這是中國在科技領域引領發展的努力的一部分。若目前正公開征求意見的規則變化獲得通過,那外國人或許很快就能夠競爭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項了。
本周出現在司法部網站上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修訂送審稿)》指出,獎勵對象由“公民”調整為“個人”,放寬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對象的國籍限制,“使今后適時將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士納入國家科技獎勵的更大范圍成為可能。”
修改并公布評審規則的詳細內容,正值北京努力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華并加大研發投資力度之際,其目的在于讓中國經濟發展更多依賴于創新驅動并成為尖端技術的領軍者。
這些修訂規則,還試圖解決長期存在的學術造假問題。修訂稿指出,獲獎者或提名者一旦被發現欺騙或者剽竊他人成果的,會“依法受到處分”。獲獎者或雇主不得夸大他們的成果,因為這樣將“誤導公眾和影響國家聲譽”。
根據國家外國專家局統計,當前約有100萬名外國專家在華工作,他們的技能和專長得到中國政府官方承認。這意味著,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華外國專家人數已增長100倍。不過,北京仍想吸引更多外國專家。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獎項設置的改變只是中國政府擴大開放、吸引全球人才這一重大計劃的一部分。”今年早些時候,科技部發布一系列新政,允許外國人與中國同事一樣在公平競爭的環境里申請資助和參與重大科學工程。“而且不會只局限于這個獎項”,他說,“很快會出臺更多政策和激勵措施。”業內人士歡迎這一規則變化,“其他國家在做同樣的事。若外國科學家對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們應該獲獎并得到認可。”
這次公開征求意見的窗口將在7月底關閉。此后修訂稿將提交國務院審批。盡管有了擬議中的變化,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官員表示,非中國籍的候選人可能還要受制于其他條件,這將取決于公眾反饋和國務院。▲
(作者陳冰琳,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