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 要】 本研究遵循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并重的原則,梳理了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歷程。在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推進西安城市國際化進程的發展路徑:要積極搭建開放平臺,面向“一帶一路”,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要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大力發展臨空經濟、臨港經濟和高鐵經濟;要加快歐亞合作產業園區建設;要多方位宣傳,提升城市知名度,塑造城市品牌,提升西安國際影響力;加快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特別是盡快改善西安城市軟環境、市場環境和生態環境。
【關鍵詞】 西安;國際化;指標體系;發展路徑
加快國際化進程,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是西安邁入新世紀以來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和城市理想。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陜西自貿區西安核心區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在西安疊加推進的重大機遇,西安城市國際化發展進入了重要“窗口期”。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深化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西安作為西部經濟的橋頭堡和我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研究西安如何成為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的重要城市,在更大范圍內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什么是國際化大都市,當前國際化大都市有哪些評價標準,西安如何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是本研究需要重點闡述的問題。
一、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歷程
2009年6月,國務院頒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實現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構建一個核心城市,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這是國家層面明確提出的繼北京、上海之后打造的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標志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2012年中國共產黨西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2017年1月,西安市召開第十三次黨代會,大會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提出了“聚焦‘三六九,振興大西安”的奮斗目標,號召全市黨員干部奮力追趕超越,決勝全面小康,加快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2017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西安市委關于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 加快大西安國際化進程的決定》,安排部署了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工作。大會強調:要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大西安要以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
二、城市國際化的內涵及西安城市國際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國際化大都市是城市國際化發展的結果。每個城市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地方特色。因此,每個城市國際化發展的側重點必然不盡相同。國際化大都市一般具有以下共性。第一,國際化大都市一般都是一個區域內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并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帶動性和聚集效應;第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很高的經濟開放度、完善的金融體系和良好的城市包容性,并在國際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夠吸引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資金、人才以及跨國公司總部和金融機構,成為生產要素的聚集區;第三,國際化大都市具有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良好的交通通達性、發達的第三產業和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是宜商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構建西安城市國際化指標體系首先需要對城市國際化有一個清晰的界定。通過對國內外關于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概念的研究梳理,理解國際化大都市概念的關鍵點是對“影響力”的認識。因此,國際化大都市: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實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關系,有著全球性影響的國際一流大都市。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國際化城市與城市國際化是不同的概念,國際化城市是目標,城市國際化是過程。在界定了國際化大都市概念的基礎上,本研究在當前的國內外關于城市國際化的現有的指標體系研究的基礎上依據西安的資源、區位、產業、平臺等優勢構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城市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類指標、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以及國際開放度三大類,二級細分指標共計17項。
1、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指標
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指標是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狀態、潛力的標志,反映城市經濟的綜合實力,是城市國際化的經濟基礎和首要條件,也是整個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類指標下設6項次級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占GDP比重、R&D;(研究與開發)投資占GDP比、金融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常住人口規模、外籍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
2、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指標
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港口建設、城市治理水平等,是衡量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生態環境是城市不斷創新和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城市國際化發展的內在要求,直接關系城市的健康、永續發展、人居環境及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指標下設4項次級指標:軌道交通客運量占比、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國際直飛航線數、空氣綜合污染指數。
3、國際開放度指標
城市對外開放程度是衡量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也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外部環境。國際開放度指標下設7項次級指標:外貿依存度、跨國公司進駐數量、領事館數量、友好城市的數量、外國金融機構數量、年入境游客人數、年舉辦國際會議次數。
三、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路徑
縱觀當前發達國家的城市國際化發展進程,城市國際化建設已經開始從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功能的硬實力方面轉向城市的驅動模式、社會和文化影響等軟實力方面。因此,西安在城市的國際化建設進程中,要注重同時實現城市經濟功能、驅動模式、社會和文化影響等的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推動西安城市國際化水平。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全方位開放的新階段,應更加注重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因此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必須在積極挖掘內需潛力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外需空間,綜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全方位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
基于上述分析,提升西安國際化,應以提高城市國際開放度為目標,以發展外向型經濟、構建國際營商環境、完善城市功能體系為抓手。突出歷史文化特色,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使西安成為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樞紐和門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亞歐合作交流的歷史文化和金融中心。具體來講就是一要積極搭建開放平臺,面向“一帶一路”,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著力打造絲路金融中心、絲路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二要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大力發展臨空經濟、臨港經濟和高鐵經濟,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商貿物流中心和“一帶一路”產業合作高地。三要加快歐亞合作產業園區建設,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分工,同時通過“引進來”帶動產業發展,著力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國際創新型企業落戶西安。四要主動籌辦國際性的會議、展覽、體育賽事,利用國際舞臺開展西安城市形象的多方位宣傳,提升城市知名度,塑造城市品牌,提升西安國際影響力。五要加快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特別是盡快改善西安城市軟環境、市場環境和生態環境。打造涉外要素聚集區,切實提高涉外服務能力和水平。優化外籍人士生活環境,完善和規范國際標志標識,提升涉外公共服務水平,精簡入境手續辦理流程。
西安豐富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國際化亮點、堅實的綜合經濟實力筑牢了國際化根基、廣闊的對外開放平臺加深了國際資源的互聯互通、完善的城市綜合設施提升了國際化形象。資源、區位、產業、平臺等優勢為西安國際化發展儲備了強勁的內部動力。展望未來,西安將以只爭朝夕的態勢,調高標尺、奮勇前行,在追趕超越的競賽中,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績,加快建設服務“一帶一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讓生活和工作在大西安的每一個人,都有獲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蔣黛.全面構筑大空間大格局合力建設國際化大都市[N].西安日報,2018-01-03.
[2] 陳歡,王艷雪.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文化中心建設戰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7(10).
[3] 余侃華,張沛,蔡輝.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規劃思考——西安城市空間理性增長的實現途徑初探[J].城市發展研究,2011(11).
【作者簡介】
楊 婷(1982-)女,陜西丹鳳人,博士,西安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創新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