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陽 吳格格
摘 要: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公益事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二者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互聯網+公益”這種新的發展生態。與此同時,網絡公益的虛擬性和匿名性誘發了諸多風險和問題。為了合理規避這些問題,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社會全方位的監督,培養網絡公益專業人才,營造理性的公益文化,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穩步發展。
關鍵詞:網絡公益 機遇 困境 監督機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平臺,正一步步成為社會個人和群體的基本需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 4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 7.72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 55.8%,超過亞洲和全球的平均水平,2017 年全年共計新增網民 4074 萬人,增幅為 5.6%。“網絡社會”已經成為現實社會的映射,人們在互聯網上交換信息表達意愿,使得現實社會的需求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得到便捷而高效的解決,網民正發揮著比現實社會更大的力量。網絡公益作為一種新興的公益形式,起始于2004年“張妙娥事件”首次利用網絡進行募捐,打開了社會公益新時代。近兩年,我們聽到比較多的有:冰桶挑戰、運動捐、徒步公益等,這都是互聯網給公益帶來的新變化和形式。然而網絡公益作為一個新事物,在取得較大成就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一、網絡公益的現狀及優勢
目前,我國網絡公益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以博客、微博、社交網站、通信工具、網絡論壇等大量社會化新媒體成為公益組織推廣公益活動及民眾參與的重要平臺。騰訊公益的“99公益日”活動,通過騰訊公益平臺這個網絡社交平臺發起,在短短三天內這個活動的參與人數達到了6百多萬人次,籌集近6億元善款,不論從民眾參與度和善款籌集的額度來看,都展現了“互聯網+”對公益的影響力和魅力。
(一)網絡公益實現了公益活動的低成本和廣覆蓋
傳統公益活動地域跨度大,時間安排固定,在具體實施方面有很多困難之處,操作性較低,因此耗費的資金數額巨大。網絡公益通過互聯網將公益信息傳遞給大眾,減少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耗費,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向別人進行求助,方便了溝通交流,大大降低了成本,公眾可以在網絡上自行瀏覽各種公益活動,獲得廣泛的公益信息,隨時隨地參與公益。互聯網時代打破了時空限制,傳播渠道、傳播范圍不受限制,規避了繁雜的程序,取而代之的是簡單、有效的公益行為,提高整體資源利用效率。網絡公益通過自媒體帶動大規模的影響力,而受眾的參與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以物易物、細微助人,以及其它富有創意的捐助方式均可實現。
(二)網絡公益豐富了社會公益的形式和內容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網絡公益的出現成為公益領域的一種新型公益模式,互聯網的創新屬性讓社會公益變得更加多元化。目前,在網絡上比較新穎的公益APP“一道走公益旅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符合新時代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迎合了人們當下的休閑生活方式。當媒體的鏡頭和公益機構的視角還停留在曝光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和人們悲慘的生活經歷,從而博取民眾同情這些大俗套的常見手法來做公益的時候,“一道走公益旅行”APP通過互聯網擴展了傳播范圍,使傳播具有無邊界性。
(三)網絡公益提高了社會公益的群眾參與度
從社會公益的發展歷程來看,最初,由組織和機構搭臺,社會民眾只能在圈外“看戲”,逐漸出現了多種中介機構,成為大眾參與公益的橋梁,如今機構、企業、名人、政府等合作搭建平臺,引領并感染群眾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正是由于“互聯網+”的引入,公益不再是一個需要官方或者組織來牽頭帶動的事情,而是每一個普通用戶都可以成為公益中實實在在的一份子,實現自己的價值。公益活動變得愈加親民化、人性化,使得公益展現出“全民參與”、“共同創造”的新特征?!盎ヂ摼W+”背景下的公益3.0時代,毋庸置疑正在快速變革傳統公益。此外,“互聯網+公益”改變了人們在公益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人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作為信息的傳播者。
二、當前我國網絡公益面臨的困境
我國網絡公益自出現以來,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發展潛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值得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然而,由于網絡主體魚龍混雜,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互聯網傳播自由性、用戶匿名性、給網絡公益相應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通過調查分析,網絡虛擬社會作為現實社會在互聯網上的映射和延伸,網絡公益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和社會監管工作方面的一些不足,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違法犯罪行為已經開始向網絡虛擬社會蔓延。
(一)網絡公益組織合法性身份缺失
近幾年,互聯網“公益眾籌”“微博籌款”“公益募款平臺”等籌款方式逐漸興起并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當遭遇飛來橫禍時,很多人選擇直接利用網絡進行眾籌的方式以解決燃眉之急。然而,互聯網+公益則對發起者沒有嚴格的要求,組織、個人均可成為發起者,一次次被曝光的虛假募捐、盜用他人信息騙捐的事件,讓“網絡公益募捐”蒙上了陰影。由于網絡公益門檻低,互聯網信息層出不窮,導致海量的公益信息真假難辨,募捐渠道無法得到保障。據調查結果顯示,與傳統公益相比,我國國民中更傾向于網絡公益的只占了整個總人數的一半,其中人們更傾向于政府組織的網絡公益活動。人們對于互聯網企業做公益平臺的態度是支持的,但在信任度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成為互聯網企業在公益項目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由此可知,我國網絡公益因身份不明確,難以讓網民們信任,然而,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尚未出現有關網絡公益組織身份真實性的相關規范,這成為網絡公益當前最關鍵的問題。
(二)網絡公益組織運營能力不足
互聯網技術需要專業化的高水平尖端人才,網絡管理也需要專門的運營團隊,目前各大公益網站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較低的問題,網絡公益活動雜亂無章,呈現出無序化、分散化的特點。首先,公益信息發布不及時,缺乏時效性,互聯網時代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所有的一切行動都是在跟時間賽跑,公益網站內容更新慢,直接導致事件的最終結局。其次,公益網站呈現的信息浮于表面,僅僅包括相關的項目安排、機構設置和信息發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詳細的公益計劃以及后續的發展進度追蹤報道、公開透明。當人們參加了某個網絡公益項目,很多人一開始持續關注一下,之后就不管了,對網絡公益后續的事態進展關注度不夠,甚至可以說是無所謂和毫不在乎,導致網絡公益缺少后續的輿論監督。最后,公益網站募捐金額信息不透明,無法得知所捐贈的金錢和物品的流向以及支出明細,這無疑會打擊人們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對人們有效實施公益監管也十分不利。
(三)網絡公益監管缺失
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提出的“風險社會理論”中指出,人類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社會形態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一種風險社會,因為所有有主體意識的生命都能夠意識到死亡的危險。的確,風險與人類是共存的,任何事情都存在風險。當前,網絡公益募捐行為十分常見,網絡公益活動泛濫成災,民眾的公益行為無法得到保障,但我國網絡公益尚未出現專業的監管團隊。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公益的出資人是廣大網友,而把關者卻是少部分公益平臺。這造成少部分平臺,審核、監管大量的善款,難免會有漏網之魚,出現詐捐、騙捐的情況,而廣大網友雖然心系善款安全,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實現網絡公益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網絡公益走出信任危機,必須規范立法,實現身份合法性。網絡公益相關的立法,應該更加規范和完備,讓網絡公益的陣地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有力。首先,提升網絡公益組織準入門檻,通過立法形式明確規定、嚴格要求,提高公益組織整體水平。其次,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全面考慮法律的實際實施性和操作性,在制定的過程中征求相關專家和網民意見,通過專家咨詢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實行民主決策。最后,制定的法律法規必須對網絡公益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整體的把控,同時當出現公益糾紛時,應為網民們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
(二)建立健全社會全方面的監督機制
從國家層面來講,我國應該設立專門的網絡公益審計部門,對互聯網上不斷涌現的公益組織進行細致的調查和有效的甄別,對層出不窮的公益活動全程追蹤,了解周詳的計劃安排,對每個公益機構組織的活動進行備案。從互聯網企業來講,不管是網絡募捐主體,還是受助對象,均要公開善款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同時,公益領域的行業內部也要互相溝通交流,實施內部監管。從社會個人來講,關注和監督每個公益活動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是全社會人民的共同義務,再者,參與公益活動之后,必須要持續關注事件的后續事態進展。通過網民對網絡公益活動的監督和評價,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優先給網民認可的互聯網公益平臺發放資質,而對于網民滿意度較差的互聯網公益平臺,堅決取消其募捐資質。
(三)培養網絡公益人才,提高運作團隊專業性
政府應當出臺相關的人才扶持政策,為網絡公益人員提供專業的培訓。另外,目前我國的公益活動大部分依舊屬于無償勞動,不利于勞動者保持長久的工作熱情,因此難以提高勞動效率,政府需要采取激勵和報酬機制,引進專業人才,改善員工待遇。在管理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實施競爭機制,定期選拔優秀員工實施獎勵,提高員工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公益組織應透明公開財務流程,完善資金管理,以增強公眾信任感。公益網站應招募專業網絡技術人才組成相應的團隊,通過合理的新媒體管理,有效整合網絡公益信息和資源。
(四)培育網絡公益理念,宣傳公益文化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作為內在力量發揮巨大作用,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相應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社會需要大力宣揚公益文化,改變對公益固有的定勢思維,扭轉大眾心中公益就是捐款的錯誤想法。社會應該營造和諧的公益氛圍,用良好的文化來感染大眾,使得公益成為每個人自愿、自覺地行動。通過傳播理性的公益文化,加強大眾網絡公益道德教育,創新公益服務模式,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嫣:《我國網絡公益的發展困境及其解決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曲麗濤:《當代中國網絡公益的發展與規范研究》[D],《求實》2016年01期。
[3]王心:《網絡公益慈善傳播研究》[D],西北大學,2010。
[4]林文志,陳冰玉,余彥靜,肖公槐:《網絡公益的現狀、困境與發展》[J],《市場研究》2014年04期。
[5]宋道雷,郝宇青:《從傳統公益研究到網絡公益研究的變遷——中國公益研究現狀評述》[J],《社會科學》2014年02期。
[6]趙晴:《試論網絡公益參與》[J],《青年探索》2009年01期。
[7]徐頑強,王嫣:《制度變遷視閾下我國網絡公益的發展路徑》[J],《理論月刊》2012年07期。
[8]曲麗濤:《當前中國網絡公益的傳播風險與消弭途徑》[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6年04期。
[9]楊睿宇,馬簫:《網絡公益眾籌的現狀及風險防范研究》[D],《學習與實踐》201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