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南德意志報》6月29日文章,原題:在噓聲和繁榮之間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尋求成為頂尖的研究大國,它經常令西方驚嘆。
這一時刻,混合著欽佩和困惑。這些中國人有多不可理喻!當所有西方國家研究人員還在就如何應對革命性的基因工程CRISPR/Cas系統展開辯論,在高級別刊物上發表警告,試圖探尋可能應用的倫理框架時,中國科學家已經成功將理論研究變成事實。他們只用了三年,第一次在人類胚胎中進行基因組修改實驗。從技術上講,這是直接改變人類進化的第一次嘗試。西方沒有人敢于這么做。
現在中國科學家有很多這樣的時刻。這令西方科學家屏住呼吸。當談到猴子實驗的次數時,該國是一個領導者。在超級計算機、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人也已走在世界前面。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具有科研的文化環境:中國人對科學具有“好感”,并渴望實現科學夢想。每天十二小時的工作和周末照常工作在中國并非不正常。在創新之都——深圳,國內生產總值的4%被投資于研究。
同時,這個國家的新興精英以國際標準來看是非常年輕的。很多人曾在國外學習,學成后,他們通常回到家鄉。除了良好的財務狀況外,研究人員盡管認為那里的氛圍并不一定會讓他們的生活更輕松,但確實會讓工作更有成就。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一位官員表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來到中國。他呼吁,“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研究位置,中國會給你一個機會。”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20年來不斷訪問中國。“進展是巨大的”,他周一在中國的一個活動開幕式上說道,但中國學生過于服從老師,傳統科學期刊的作用被夸大了。他認為,中國傳統醫藥是“一個金礦,當然你必須科學地測試其有效性”。
然而,中國的科學研究環境也有不足。去年,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家顏寧轉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并引發了關于科學家生活環境的全國辯論。媒體報道,一些中國海歸科學家回到中國后,又離開這個國家——因為環境污染,還有兒童的教育問題,住房和低工資的情況。同時,在許多研究領域,例如胚胎基因改造等也引發一些爭議,科學研究的質量與人力和物質成本不相稱。雖然中國科研圈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相信改變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卡特琳·齊恩坎特,青木譯)
環球時報201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