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倦怠和專業發展本質上是一對相互關聯的范疇。職業倦怠的現象在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既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又是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弱化的必然結果。只有強化專業發展才能有效消除職業倦怠產生的消極影響。文章以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和專業發展的關聯性為切入點,探究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群體職業倦怠的具體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嘗試提出緩解職業倦怠、強化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職業倦??;教師專業發展;關聯性
【作者簡介】林鸝(1980- ),女,江蘇淮安人,淮陰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外語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語類課題“對話視閾下高校青年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探究”(16jsyw-15)。
一、引言
職業倦怠通常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員由于長期處于壓力狀態而出現的一種情緒性衰竭的表象。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已經成為職業倦怠表征高發群體之一。而作為高校中一個特殊的教師群體,大學英語教師因為面臨著復雜困難的專業發展環境,所以其職業倦怠現象尤顯突出。眾所周知,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日益更新、不斷發展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發展直接關系到英語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只有教師個體得到完善發展才能有效促進大學英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不僅制約了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而且必然會給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和水平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帶來負面影響,亟待緩解。
二、職業倦怠是阻礙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研究中一般從五個維度傾聽教師對自身發展環境的整體感受和體驗。教師所處環境的各個層面互相影響、交叉作用,共同構成了教師專業發展困難重重的整體環境體驗。而教師自身在與不同層面環境的交互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復雜的矛盾感受。因此,對五個維度的分析表現如下的狀況:職業人際關系——與學生同事親和但與領導/管理人員有距離;教學——熱愛教學但自主首先;科研——復雜心態、艱難發展;改革——認同但缺乏話語權;教師生活——多元角色沖突。這些矛盾的存在和不斷升級直接導致職業倦怠的出現,其表現主要為:一是情緒衰竭,經常表現為情緒不穩,易煩躁,易疲勞,因而缺乏從英語教學和課堂中獲取有價值的教學靈感和科研選題的意識;二是人格解體,表現在不愿與同行交流,不愿聽從領導的意見,不愿參加教學研討和集體活動,不愿和學生主動交流互動,不能及時了解和消化學生的反饋和建議;三是成就感降低,表現在對工作生涯感覺遙遙無期,無法從教學行為本身和教學效果中得到應有的快樂和滿足,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失去信心;四是身體疲憊,表現為經常處于持續的亞健康狀態,出現神經衰弱、失眠、精力不濟等狀況。
職業倦怠的心理一旦出現,必然會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負面的抑制作用。1.情緒的衰竭造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不足。職業倦怠所導致的教師情緒衰竭會直接影響工作的熱情,減弱對教學問題的敏感性,從而使反思性教學難以推進,勢必阻礙教師的專業發展。2.人格的解體造成了教師合作學習、共同發展的障礙。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造成與同行、與學生之間的封閉,往往使其囿于個人經驗和視野的局限而無法吸納新的信息,也就堵塞了通過學習分享而提高教學效率的管道。3.成就感降低造成教師專業發展幸福感的缺失。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追求較高的精神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渴望在職業發展中獲得成就感,自然就提升了幸福指數,大學英語教師也不例外。然而,職業倦怠的產生使其認為工作是一項繁瑣枯燥的事務,認識不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和意義,導致其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教師的個人目標自然會降低,其專業發展也隨之滯后。4.身心疾病也限制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順利進行。身心健康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大學英語教師的工作性質不是機械性的重復,而是創造性和個性都極強的工作,不僅需要旺盛的體力,而且需要良好的心態。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倦怠所造成的亞健康狀態,甚至是身心疾病,不但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經常因為無法參加各種培訓研討活動而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甚至有可能不能繼續從事英語教育工作。
三、專業發展弱化是導致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
大學英語教師是較易受到職業倦怠困擾的一組群體,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專業發展水平在高校各學科中屬于較為滯后的一種學科,而較低的發展水平必然導致教師們逐漸喪失職業成就感和尊嚴。
1.語言能力和學科教學知識欠缺。中國高校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幾乎都是非本族語英語教師(少數外教除外),作為外語學習者,教師本身也需要堅持長期的英語學習與應用,甚至是與母語為英語國家人士進行英語的交流,然而語言環境的缺乏加上長年從事重復性的大學英語教學,容易導致語言石化現象的出現。除了語言能力發展方面存在問題之外,大部分的大學英語教師明顯缺乏英語學科教學知識,因為他們在讀書期間并未接受規范的英語教育教學方面的技能訓練,教育類課程設置仍局限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作為單一學科的理論指導,所以大學英語教師關注的重點難免會停留在“教什么”,而往往忽略了“怎么教、如何教”,以至于很多教師只能做到完成教學任務而非勝任自己的工作,時常困惑于學科教學知識和教學方法的枯竭。由此而產生的職業倦怠必然對其自身的專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2.學歷水平層次滯后。大學英語教師的學歷層次在高校教師群體中基本處于最低水平。根據李潔等人2007年對全國1200位大學英語教師的調查結果表明,52.4%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43.6%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4%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與其他專業教師相比,分別低了7%、17%和22%。相對于其他學科,我國英語類的博士點和進修點較少,入學要求高,面對激烈的競爭,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的高層次進修計劃難以實現,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其專業發展的進度。特別是地方高校,在英語專業作為高校緊缺專業時期,一方面師資引進條件對學歷要求較低,另一方面師資引進的數量較大,從而加劇了教師學歷提升的競爭壓力。
3.科研能力水平薄弱。大學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在科研能力和水平方面,特別是高水平學術研究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一項調查顯示,大學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在學科級刊物發表文章平均數比為12.82:1,在一般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平均數比為8.36:1;大外教師的專著數量極少,僅為專業教師的十分之一,這些數據說明二者在科研水平上相差懸殊。而究其根源,大多數的大學英語教師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多數教師缺乏對科研意義、本質和方法的充分認識,不能講教學與科研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研究性教學的有效方式??蒲兴奖∪踔苯訉е铝舜髮W英語教師在職稱評定中的弱勢。目前,我國高校職稱評定主要以發表論文的層次和數量為主要參考指標,而忽略了英語學科教學與研究的特殊性,使得長期以基礎教學為主要任務的大學英語教師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起點較低的地方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存在科研上不去的苦惱,職稱評定嚴重受挫,專業發展舉步維艱。
4.培訓進修機會匱乏。大學英語教師熱切渴求培訓進修的機會,然而各高校對該問題的解決都不到位。據周燕2005年進行的一項關于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需求的調查中,47%的教師將目前“影響自己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選擇為“沒有進修機會”。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培訓進修亟待加強的呼聲持續高漲,但總體來說,由于大學英語教師數量龐大,培訓途徑、資源和經費都很有限,除了幾大出版社組織的暑期培訓和部分院校的校本培訓外,由各級政府或專業機構組織的旨在提高英語教師教學水平的系統培訓屈指可數。而由出版社組織的暑期培訓,其培訓內容和模式與參訓教師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對于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未能發揮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四、強化教師專業發展是緩解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
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課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自身尋求發展、突破瓶頸、消除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一些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進行調查研究,他們發現:大學英語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普遍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有超過50%的人非常關注;大多數(84%)的教師認為非常有必要進行專業發展。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急切希望不斷提升自己,有著比較強烈而明確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需求。
1.內在發展。
(1)強化主體發展意識。大學英語教師既要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又要正視不足,找到差距,更需要根據自己所處的不同階段和動態需求,以開放的心態,自覺地選擇適合自我發展的不同路徑,更新知識,及時反思,勇于批判,不斷創新。要改變等待機會的被動心理,積極主動構建自己的專業發展模式和路徑。
(2)培養科研意識。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師,要打破個人獨立發展的傳統,積極參與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建設,促進科研與教學的互動發展。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育科研是教師職業生活的新方式,是教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對地方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來說科研壓力較大,但科研工作是其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促進專業發展的關鍵途徑。大學英語教師要克服對科研的畏懼和排斥心理,培養科研興趣,掌握科研方法,激發科研熱情,增強提高科研素質的自覺性。要學會利用教學課堂的資源提高科研水平。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蒲兴教岣吡?,職稱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成就感必定取代挫敗感,職業倦怠也就隨之消解。
(3)提高自我效能。職業倦怠導致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師自我效能的降低,一方面指個人感到自己能力降低,同時還意味著與他人一同工作的成就感降低。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工作量大、教學任務繁重的實際,成為影響課堂效能,進而造成職業倦怠的主要誘因。因此,提高自我效能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重大意義。首先,在大學英語教改減少課時的情況下,努力提高課堂質量,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教學熱情。其次,不斷地反思課堂教學,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不斷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和授課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后,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既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原版著作和報刊來保持良好的語感,又要注意與時俱進,提升品位。這樣的活動能為英語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生動的素材,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
2.外在環境。
(1)積極構建師資培訓體系。首先,高校相關部門應重視大學英語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做好培訓計劃,完善科學培訓體系,優化培訓隊伍結構,從而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在專業發展上要確立自己的目標,不錯過專業發展的任何機會。通過參加各種語言教學理論或專門教學技能的培訓,觀察自我和同伴的實際教學,反思教學。此外,每年暑期由各大出版社提供的培訓機會雖存在諸多不足,但通過這類培訓,參訓教師有機會了解到本領域的一些研究現狀、前沿理論與成果,這些信息為其今后的專業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因此,在目前情況下,這類培訓仍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視和支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培訓平臺逐漸呈現立體化、多模態的發展趨勢,為教師的學習交流提供更為廣闊便捷高效的平臺。
(2)努力營造團隊發展氛圍。全新的課堂概念強調團隊的合作教學,倡導構建學習型團隊,創設促進教師間交流合作的氛圍和機制,為教師之間相互反思及合作創造機會,促進團隊成員的共同提高和發展。對于數量較大的大學英語教師而言,教師間的伙伴關系,以及在伙伴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真正地分享與合作對專業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梢酝ㄟ^集體備課、互相聽課觀摩、共同開發微課慕課平臺、參加教學比賽、學術討論、參與課題組織等形式,加強彼此間的理解與認同,在比較與鑒別中發現自身不足,借助他人的幫助和團隊的引領,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促進專業發展。
五、結語
通過對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初步研究,筆者充分認識到職業倦怠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密切的關聯性。但是對于各個因素造成的影響程度還需要通過實證研究數據進一步深化研究。此外,通過強化教師專業發展來解決職業倦怠的問題究竟效果如何,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待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陳樺,王海嘯.大學英語教師科研觀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研究,2013,(3):25-29.
[2]顧佩婭,古海波,陶偉.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環境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4):51-58.
[3]顧佩婭.優秀外語教師成長案例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李潔.大學英語教師KASIB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 (2):128-135.
[5]周燕.高校英語教師發展需求調查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3):2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