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正 李宇彤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英語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著一些缺陷和紕漏,作者在采訪了大量的一線工作者及查閱大量資料的情況下寫了這篇小文章與大家一起探討關于英語教學的一些問題,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關鍵詞】英語;英語教學;課堂實踐;學生個人素質培養
【作者簡介】王怡正,李宇彤,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回首70年前,當時的中國留洋學子在進入美國大學的第一天便能接受純英文的高等數學的授課,然而70年后的今天,國內一些名牌大學的學生閱讀美國小學生課本仍有一定障礙,這不能不說明一些問題。在網絡上,一些人曾指出,今天高材生的英語水準可能不如70年前的中學生。確實,這種言論有失公允,但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今中國英語教學的一些問題與缺陷。依筆者愚見,真正的外語人才應當是具備較高的多元文化修養,擁有良好的語言素質及廣闊的國際視野并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應用創新型人才,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學子,對我國的一些英語教學現狀深感痛心,因此作此文,與大家探討。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斧正。
就當前中國的英語教學實踐而言,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來自于以功利性目的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具體到教學過程中,便體現為教學方式死板、缺失趣味性、教學過程及教學目的中摻雜著大量的以功利性目的為出發點的強制填充式教學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考試成為檢驗英語學習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考試取得高分成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因此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便尤為重要。初、中級英語教育者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往往采取以考試為目的的英語教學占據課堂的主導及支配性地位的方法,同時也會下意識地隔絕英語學習中真正有趣的部分,且這種本是被動型的教學模式會被一些教師主動接受并作為一種提升分數的法寶使用。在這種填壓式的教學模式之下,由于缺乏趣味性,會導致一些學生喪失對英語學科的興趣,甚至將英語學習單純作為一種應試的必備工具,這極大程度上偏離了英語教育的本質。在如今中國的一些英語課堂上,英語學習者們找不到足夠的樂趣,但迫于升學壓力,不得已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干,碰壁會直接打壓了英語學習者的自信心,但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學業上的成功加劇了這一可怕的惡性循環,將數百萬具有超強可塑性的英語學習者改造成了考試機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由興趣推動的學習條件下,學生會自主尋找學習材料,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及更多的收獲,由此可以看出趣味性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依筆者看,評判英語人才綜合素質應依靠如下標準:口語流利度、語音標準度、翻譯達意度以及文化涉及面。與此同時,中國對于英語教育者的評判標準存在頗多爭議,英語教育者的評測過程是使用其對應英語教學階段的用于檢驗英語學習者應試能力的試卷來檢驗他們的應試能力,從側面強調了應試能力的重要性,學校英語教學的核心也僅僅是通過對教材的閱讀以及對教材內涉及語法知識的講述。因此在對英語教師進行能力評價時更應注意對以上“三度一面”的考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升足以帶動應試技巧的提升,這在很多名牌中小學的課堂中已得到了證實。如果英語教育者只專注于應試技巧而忽略了綜合素質,就很有可能使在將來本可以取得極高英語成就的人才退化為只會單純應付考試的工具。
正如語言學界前輩羅常培在其著作《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論述的一樣,“語言是社會組織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而演變,所以應該看作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語言作為文化主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及思想內容。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以整體性為特征的‘元氣論和以個體性為特征的‘原子論分別對中西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前者橫向鋪開,注重事物的相互關系與整體把握;后者縱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個體研究。”由于西方這種對事物的分析是以準確的定義與嚴密的邏輯推理為基礎的,這就使英語句式結構以及語法結構呈現出嚴謹的特點。但在如今的初、中級英語教育實踐中,一些教育者忽略了上述特點,很大程度上地鼓勵學生采取強迫記憶式的學習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逐漸降低。
伴隨著科技革命,二十一世紀的信息更新速度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候。具有信息交流功能的語言所受的影響相當大,而且語言的變革程度也相當猛烈,因此英語學習者必須關注英語本身的發展,不斷適應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但是不幸的是作為在校英語學習者所依賴的基礎材料——教材,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滯后性”的特點,教材中所涉及的話題、事件或內容某些部分都滯后于當前年份幾年甚至更久,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獲得的信息的時效性,而且也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初、中級英語學習教材中充斥著大量“想當然”的句子和會話。這種“想當然”是指這些句子及會話在正常的語言環境下出現的幾率極小,甚至不可能出現。這些句子出現的目的只是為了突出某些語法或句子,甚至是某些單詞。究其原因是因為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未體現明確的英語思維方式。這會使學習者感到課本內容的虛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材的權威性。此外當前還存在著一個教材與教學大綱變動適應度低的問題。很多情況下雖然教材進行了一定的變動,但教學大綱仍保持原樣,這就使老師只能按對應原先教材的方法進行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下降低了教材更新及改革的積極作用。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排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這一因素,即使都對英語學習抱以較大的興趣,具有同樣的語言環境以及學習資源的英語學習者水準仍出現巨大差異,究其根本,筆者認為是英語觀的不同導致的。根據德國語言學家布勒的理論,語言具有三大功能:“表達功能、指導功能、意動功能。同時我們不能否認‘不同的語言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是各自社會的文化載體。語言的表達功能與文化承載功能是辯證統一的。但是當今很多英語學習者過于側重一面,有的人僅僅把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對西方文化知之不詳;有的人過分看重語言背后的文化卻忽略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所具備的表達功能。”除此之外,更多的英語學習者本著功利的目的認為英語只是一個敲門磚,學習英語就是為了通過某一個考試,這便直接導致其整體的語言發展空間受限,不會有較為突出的語言能力以及文化素養。
對于社會上一些人認為英語學習應嚴重依賴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浸泡式語言環境,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恰當的。很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生活,但英語能力仍然很差,和外國人溝通很成問題,究其原因,他們平時經常與本國的留學生交流,床頭擺放的也仍然是金庸小說。很多高水平的英語人才都表示并不是出國致使他們英語能力突飛猛進,而是因為走出國門之后,他們更加重視對英語的學習。反觀,很多并沒有出國的學生,每天看著英語新聞、書籍和電影,聽著英語廣播和音樂,平時經常去英語角與英語愛好者交流,他們在這種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浸泡式語言環境的“浸泡式”語言環境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說完了筆者對教學現狀的看法,接下來筆者想談談自己對英語學習者基礎能力塑造的看法。作者認為英語基礎能力包括四部分,即聽、說、讀、寫能力。這四大能力聯系緊密,提升某一部分能力會助力其他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將對四個方面能力進行逐一分析。
聽、說能力是英語學習者面前的“兩座大山”,這兩大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其能否與外國人順暢地溝通交流。學習專注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好壞,而熟能生巧更是成為諸多學習者的“不二法門”。但遺憾的是,很少有英語學習者真正注重這兩個方面。舉個例子,很多英語學習者在訓練時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一種“心猿意馬”的狀態。在進行聽力訓練時,如果第一句遇到了問題,那么第二句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作者認為基礎較薄弱的英語學習者在訓練自身聽力時,要盡量使用對應錄音資料的文本,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刺激會大大加強聽力訓練的效果。對于精聽與泛聽而言,有文本聽力訓練對培養泛聽能力大有裨益,但單純運用此法訓練精聽則過于費時費力。要想擁有較強的精聽能力,就要注重聽寫能力的培養。通過聽寫稿與對應錄音資料文本的對比可以準確定位自身聽力方面的薄弱點,使訓練者有目的的突破。除此之外,我們應提高對英語音標的重視程度。我們在此可以對比中國的漢語教育,中國學生進入學校后最先接觸的就是漢語拼音,這是因為漢語拼音是認讀漢字的基礎,是學習普通話的基石,也是閱讀寫作必備的工具,因此漢語教育者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在漢語拼音的教育上。但對英語音標來講,很多學生甚至連最基本的讀音都不能保證,這不能不說是個問題。
相信沒有什么能比“一口流利英語”更能給英語學習者帶來自信的了,如果在英語流利度的基礎上再加上“洋腔洋調”,就造就了“以假亂真”的境界。對于語音的塑造單靠掌握語音技巧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掌握語音技巧的基礎上進行“刻意訓練”,通過大量的“體力勞動”塑造出可以靈活駕馭英語的口腔肌肉。流利英語的塑造依靠的不是暫時停留在大腦表層的對于例句與文章的淺層記憶,而需要在海馬區構筑起清晰而堅固的記憶回路,即深層記憶。只有這樣,對于英語的運用才能像駕馭母語那樣得心應手。
“讀”在英語學習中同樣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聯系到我們的母語學習,這一角色的作用類似于每一名學生在7—19歲期間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即對應語言知識的積累與文化的熏陶。閱讀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實現當今初、中級英語的教學目的,閱讀是規范語法結構以及擴充詞匯量的最理想方式之一。英文原著作者縝密的思維、嚴謹的邏輯以及犀利的筆鋒會潛移默化地促進讀者對于語言的整體感知,大量的閱讀可以有效地深化規范的語法及表達結構。英文原著作者在行文時會自然地對所闡述相關主題內容的詞匯進行重復,相應詞匯在對應語句中的用法也更加顯而易見,這樣的效果會遠比單純造出一個包含對應詞匯的例句更好,且頗具趣味性。通過上述方法對單詞詞義和用法的雙管齊下會遠比單純死記硬背枯燥的單詞和語法結構有效地多。閱讀量的積累可以為“寫”打下堅實基礎。
真正想盡可能多的提高自身水準的英語學習者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拓寬“舒適區”,明確目標,勇于挑戰,念動一致,堅持到底,才能實現英語學習的所有目標。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束之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
[3]黃家修.語言功能與翻譯[J].翻譯理論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