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笛
摘 要:修復檔案是文物保護過程中珍貴的一手資料,詳盡的檔案能夠為古籍版本研究提供材料,也能夠為后人的修復工作提供數據。本文就《書集傳》項目開展過程中檔案的建立意義和設計要點進行闡述,并對此次建檔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書集傳 古籍修復 檔案建立
古籍檔案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和管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修復工作人員各自工作筆記或卡片的形式呈現的。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和規范古籍檔案管理工作,從2003年國家圖書館建立了《古籍特藏修復檔案》到目前各省館都建立有自己的文獻修復檔案,古籍檔案的建立迎來了飛速的發展。
2018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成功申報省級古籍整理與保護科研項目,開展對明正統司禮監刻本《書集傳》的修復工作。在修復項目數據記錄與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一般古籍修復檔案主要是從測量數據和修復過程記錄的角度進行整理,但是在項目進展過程中產生了繁雜的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科學有效的歸納整理也能夠形成文物保護過程中的重要數據。
1 《書集傳》項目檔案記錄的重要性
通過文字、影像等詳細記錄項目開展的前期、中期、后期資料、記錄工作流程,為后人保護古籍工作、設計修復方案提供參考。如修復過程中使用到的漿糊種類及濃度、紙張類別及產地、書籍改裝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紙張、油墨、破損等參數詳細記載,方便后期研究人員參考查閱。修復過程中古籍會被拆解并經過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在這個環節可以得到很多原始資料,記錄這些資料的過程不會為書籍帶來額外的負擔。比如測量時使用的試劑處理、測量時對書本的按壓和拆分等,都可以通過修復環節簡單且安全操作。
系統修復檔案的建成,能夠為古籍保護工作的規范和管理提供支持。而修復項目檔案的缺失會造成后期修復與整理的重復勞動,形成資源浪費,對于不可復現的工作細節有不可逆的損失。
2 《書集傳》項目檔案記錄要素
2.1 修復人員的記錄
1)修復工作人員的基本情況.對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的個人信息和研究方向進行記錄,通過對修復工作人員的特長分析決定項目的工作安排。詳細的記錄有助于今后修復責任人的查詢檢索,同時也對修復人員個人的工作記錄建立系統的整理脈絡。
2)修復工作人員分工。根據工作量和個人特長進行針對性的分工和協作。將項目工作劃分成多個小項目,責任到人,既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夠方便個人成果分析,同時起到了監督和激勵作用。
3)修復工作進度記錄。為確保項目按計劃開展,需要制定工作日程安排。分為長期計劃(月計劃或季度計劃)和短期計劃(周計劃或日計劃)。比如在《書集傳》的修復過程中,我們將項目分割為方案確立期、書葉修復期、歸納總結期。在書頁修復期中又確立了每月修復進度計劃和每天修復進度計劃。確保每天的最少工作量和最多工作量,既保證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工作質量。在方案設計時要預留突發事件的處理時間。雖然在確立古籍修復方案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已經作出了預判,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可能出現與理論不一致的情況需要通過實驗分析后加以解決。
4)理論成果記錄。如今修復工作已從手作技藝向學術構建發展。個人在崗位上接觸到的古籍類型是有限的,修復經驗的理論化可以更好的促進同行交流,拓展學習渠道。通過理論的記錄與整理,形成修復工作人員的個人成果。這里分為工作筆記的記錄與論文等理論成果的記錄。考慮到知識產權的問題,我們僅對已發表的理論資料進行簡要記錄與整理。
2.2 書籍信息記錄
1)版本信息。版本信息的記錄參考著錄信息格式,主要對待修古籍的版本作簡要說明。信息說明應涵蓋書名、作者、版本時代、版面描述、收藏單位等。主要為研究學者查找資料提供便利。這對修復人員的版本知識提出了挑戰,但是參考哈佛燕京圖書館沈津先生對“哈佛模式”書志寫作的要求,修復工作人員加強理論修養是大勢所趨。示例:《書集傳》六卷,明蔡沈撰,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刻本,半葉八行十四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寫刻甚精,原為廣東藏書家王貴忱所藏。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入藏國家圖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2)數據信息。記錄《書集傳》原書葉以及修復材料的尺寸、白度、酸堿度、厚度、原修復記錄(以往的修復部位、修復、材料、技術方法、修復效果等信息)、破損程度等對文物材質檢測分析和病害情況的說明等內容。利用EXCEL將數據表格化,便于及時修改與對比與分析,通過形成圖表可以直觀推導結論。這對修復實驗室的設備配置和人才類型提出了一定要求,近年來各館修復室紛紛重建或擴建,修復實驗室的引入使修復工作不僅局限于修補,更加注重分析研究。不同于傳統技藝師徒相傳,謹遵祖訓,現代科學的引入更加強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圖像信息。拍攝書影及修復操作流程時,為了圖片管理,最好提前控制拍攝的背景及角度。我們統一采用灰色絨布底配合攝影棚采光拍攝書影。目前各個圖書館修復部門對文物影像的記錄標準越來越高,設備也越來越高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設備在很多場景無法滿足修復人員一邊修復一邊獨立拍攝的操作的要求。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圖書館曾對部分省館配發了玻璃板修復臺。攝像儀器設置在玻璃下方,工作人員可通過對顯像屏幕的觀察來進行拼接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這種拍攝受器材位置的限制無法跟隨修復人員位置改變而移動,在使用場景上有局限性。而近期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嘗試使用的谷歌眼鏡可以幫助修復人員高效、獨立地拍攝修復過程,眼鏡拍攝能夠呈現第一視角,在修復教學領域應該有更好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現在技術限制,眼鏡拍攝在像素和續航上都不能令人滿意。
4)技法信息。技法信息的記錄是整個修復檔案的重要環節,涉及到修復規范與修復傳承的問題。對每一個修復步驟相應的文字和圖片進行簡練記錄,主要針對操作手法、流程、工具材料的使用等。比如在《書集傳》項目檔案中,記錄了書葉清洗的手法與輔助材料、書葉加固的步驟和材料、書葉補紙修剪的輔助材料等。后人對這套書進行研究或修復時,可以通過對修復檔案的查閱,分析書籍現狀的原因及環境與技法為書籍保存帶來的影響。再次修復時也能夠根據文字記錄獲得技術參考。
2.3 技術管理
1)方案評估。《書集傳》在修復中經歷了多次小組討論,并在項目開展的初期和后期召開了兩次專家論證會,包括初期的方案設計和后期多次的方案調整。方案的調整過程也對應了出現的問題,通過對問題與解決方案的記錄、專家學者的分析指導的摘選能夠使后人的修復工作少走彎路,不必再進行錯誤的試探。
2)技術評估。參照《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 (WH/T23- 2006, GB/T 21712- 2008)在前中后期驗收修復質量,對粘連技術要求、粘合劑調制要求、修復用紙選擇要求、裁切要求、裝訂要求、修復后外觀要求等進行考核,保證修復技術合理合格。在《書集傳》修復過程中,工作組組員互相監督,共同合作,由項目組長審核修復階段質量,一天一檢,當天當人修復作品全部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修復工作。對于質量不過關的修復內容,由小組討論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案,并及時記錄。
3 檔案建立的工作管理
3.1 整理頻率
項目開展期間產生大量的數據及圖片資料,如果不及時與文字對應、分類整理,一段時間后會形成工作積壓,為后期的總結造成困難。在實際工作中,建議每天工作時間的最后一小時用來整理當天的圖文資料,刪除廢片,并且做好命名與分類工作。《書集傳》項目有專人負責攝影及圖像整理,專人負責文字記錄與整理,每天進行圖文歸檔工作,每一修復流程結束后進行總結工作。
3.2 整理規范
對于圖文資料必須有統一格式,圖片和文字命名詳細到“日期—步驟”名稱,方便檢索圖文。可以使用lightroom和bridge或系統自帶的處理軟件進行圖片批量管理。或者充分利用Excel進行表格化歸納管理,當需提取圖片時,使用解壓軟件打開插入了圖文信息的Excel文件從media文件夾中得到無損原文件名圖片。
4 關于檔案建立的幾點思考
4.1 關于檔案設計標準
修復項目資料繁多,必須考慮到記錄的便捷性、直觀性、易于檢索性。建立古籍修復檔案標準體系還需要不斷補充和完善各類標準,這是一項比較大的工程,需要圖書館屆共同長期探索。我們在檔案設計時主張加入對修復人員和修復管理的簡要記錄。例如國家圖書館在1949年至1965年修復《趙城金藏》,是里程碑式的修復實踐,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留下修復人員的信息和修復數據十分遺憾。
4.2 關于檔案的后期保存與使用
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專業性很強,但是對于檔案管理方向卻比較薄弱,要管理好這批檔案,就要求修復人員具有一定的檔案管理素質,加強對建檔、檢索等方面的培訓。目前,修復檔案主要分為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為了規范統一,降低管理難度,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針對修復檔案建立了全省范圍內的網絡記錄平臺,修復人員注冊后只需通過簡單勾選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信息記錄。這為普及檔案的使用、鼓勵修復人員建檔起到了重要作用。普通用戶權限可以修改自己的檔案,訪問其他館的檔案,這為大家交流經驗,累積修復資料提供了便利。通過檔案的電子化與共享化,修復人員只需要經過簡單的檢索就可以查閱與自己的修復任務相仿的工作記錄。
參考文獻
[1]杜偉生.古籍修復檔案淺探[J].文津學志,2007(00):171-174.
[2]張美芳,陳敏.我國古籍、檔案修復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34(12):111-115.
[3]楊新.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不可忽視檔案管理[J].文物修復與研究,2009(00):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