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娥
【摘要】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方法、手段和理念。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的真切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了歸納梳理,既是經驗的總結推廣,又是探討嘗試,期望對探索中的廣大教師有所裨益。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融合一、融合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優化課堂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能否抓好上課的開頭,即“導入”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導入”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導入藝術講究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應注重它的吸引力。恰當地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景,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能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
我在上《水鄉歌》時,我利用多媒體圖片導入將學生直觀形象的帶到了美麗的江南水鄉,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月光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學習體會100多年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我讓學生齊讀課文后,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月光曲》樂曲,這時優美的曲調,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融合信息技術,正確感知形象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語文教材內容異常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小學生感知發展水平不高,限于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有些教材內容很難正確感知,利用現代媒體能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切感。
課文《萬里長城》介紹了與長城有關的知識,贊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由于學生對長城的形象缺乏感知,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長城圖片讓學生體會長城氣魄雄偉,那一幅幅盤旋在崇山峻嶺上的蜿蜒曲折、高高低低的長城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長城真像一條巨龍橫跨于群山之間。
三、融入信息技術,陶冶情感的體驗
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課文中的事物形象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怎樣變文字形象為活生生的、訴諸于情感的實體形象,去產生激勵人、感動人的審美效果呢?在教學實踐中,我運用錄音渲染氣氛。如《荷花》這篇課文是寫景抒情的課文。教學中我播放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讀感知、欣賞體味中,平面的文字變成了一幅幅美妙動人的立體畫面:他們仿佛也置身于清香撲鼻的荷花池欣賞著滿池的荷花!
四、融合信息技術誘導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視、聽、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復雜抽象的認知活動變得簡單而直觀,從而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有效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
五、融合信息技術拓展課堂,實現大語文教學
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地組織學習和運用知識提供了新的平臺,它適應了信息時代發展和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可大大拓展課堂信息量,使學生學會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創造信息,做信息的主人,緊跟信息時代的節拍。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的小課堂,大社會。學生學會了信息搜索,就會常常自發地上網查找相關的圖片和文字。從而更全面透徹地學習一篇課文。
學習了《觀潮》這篇課文后,學生就上網查閱了許多關于錢塘江大潮的文化,了解錢塘江大潮的成因和許多名人觀潮、贊潮,頌讀描繪錢塘江大潮的詩詞,了解現如今的觀潮旅游,還饒有興趣地欣賞了前幾年中央臺曾直播的錢塘江大潮視頻,再次感受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
六、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閱讀難點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問題無法得到滿意的解決。現在教學中的這些難點借助于多媒體,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較好地讀懂了課文,重點、難點迎韌而解。
在教《飛奪瀘定橋》時,為了突出展現戰士不畏艱險、英勇斗爭的精神,應該讓學生看看瀘定橋究竟險到什么程度?首先,我放靜立投影,讓學生在腦海里樹立瀘定橋的總體印象。然后看動畫。讓學生看到了紅軍戰士在只剩下鐵鏈的險上加險的橋上邊鋪木板邊沖鋒的動人場面,使學生仿佛也置身于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一股對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利用信息技術,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過程中,形象化、具體化、感性化的層次信息逐步被深化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濃縮信息,資源轉化為能量,量變帶來了質變,使學生的認知行為水平逐步接近及至達到認知的目標。
總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感受到課堂教學融合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顧克嵐,孟慶峰.淺析多媒體課件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語文學刊,2014,(24):16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