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圖書館是完善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是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的集散地,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平、優質、免費服務的社會公益性文化服務的機構。創新對特殊群體提供文獻閱讀服務,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的體現,更是公共圖書館特殊服務群體特殊閱讀需求的需要。為此,本文詳細介紹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內涵、特殊群體的概念、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提供均等化服務面臨的問題、公共圖書館為特殊群體提供均等化服務的措施以及公共圖書館實現對特殊群體均等化服務的展望,以期能為公共圖書館開展均等化服務方面的研究獻上綿薄之力。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均等化服務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并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等做出全面部署。
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穩定。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機構,是正規教育的延續和補充,是主體文化的體現著,做好弱勢群體服務的工作是對弱勢群體給予人文關懷是圖書館應盡的社會義務。
1 弱勢群體的概念和特點
1.1 弱勢群體的概念
弱勢群體是指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競爭能力、心理狀態等方面處于劣勢,經常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的群體,弱勢群體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生理性弱勢群體是因生理上的缺陷或劣勢,如:年齡、疾病等,要包括盲人、聾啞人、智力殘疾者、肢殘者、精神病人、老年人、少年兒童等;社會性弱勢群體則是因為在經濟上或文化上、地域上處于劣勢,如: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工、農村貧困人口等。
1.2 弱勢群體特點
弱勢群體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需求,他們是個特殊群體,他們和普通人群有所不同,其外在主要特點有:一、經濟貧困化,收入低于社會平均線,生活質量不高;二、心理脆弱,缺乏社會競爭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三、生活邊緣化,長期處于社會邊緣,精神文化及生活匱乏,部分弱勢群體,由于長期生活在經濟貧困中,脫離了主流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生活壓力大,導致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偏離常規,變得敏感、易怒。
2 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重要性
2.1 為弱勢群體提供特殊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從對弱勢群體服務理念的角度看,尊重、理解、保護、支持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援助是文明社會應盡的社會責任。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服務性的社會教育性機構,作為社會文化服務的重要窗口,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理應以服務弱勢群體為己任,對他們實施知識援助,把圖書館建設成為弱勢群體的精神家園。
2.2 公共圖書館是弱勢群體終身學習的學校
知識匱乏是導致弱勢群體經濟貧困和精神貧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弱勢群體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是對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救助方式。公共圖書館作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不僅蘊藏著豐富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而且學科分布齊全,其廣博知識信息儲藏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范圍,是任何一個教育機構所無法比擬的,這就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免費的終身學習教育的場所,他們在這里能夠自由地,無償地獲取各種文化知識、就業創業信息,得到客觀自由的發展,增強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從而更多地獲取擺脫困境,改變命運的機會。
2.3 為弱勢群體提供特殊服務是由圖書館自身的性質決定的
圖書館之所以必須服務大眾是由圖書館的公共性決定的。圖書館面向大眾的社會責任,它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是其他社會機構所不能比擬的。利用圖書館進行終身教育不應受年齡、性別、學歷和職業的限制,政府官員、平民百姓、健康者、殘疾人等在圖書館都享受平等的權利。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權利也不應該被剝奪,圖書館理應成為弱勢群體最便捷、最廉價、最直觀、最平等的學習平臺。
2.4 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是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弱勢群體作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重要組成部分,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的館藏、設施等相關的資源,為其提供專門的服務,這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公共圖書館發揮社會公益性的具體要求,為弱勢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使圖書館社會效益最大化,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圖書館的使用價值,同時引起政府和社會廣泛的關注,獲得更多經費和社會支持,加快自身發展。
3 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文獻服務的創新
3.1 空間創新
傳統圖書館文獻服務模式,受其諸多固有條件限制,使圖書館為特殊群體文獻服務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固有的物理空間之內,主要以館內文獻服務為主導,以到館讀者為對象,被動服務為形式。
現代圖書館文獻服務空間在原有服務模式、空間、途徑、形式之外則更多以虛擬空間、館外延伸服務為主導,以全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變坐等讀者到館服務為主動上門開展文獻服務為形式。開展形式多樣、途徑便捷的文獻服務工作。針對特殊群體讀者不方便到館接受文獻服務的獨特性,以特殊群體讀者家庭為單位,開展家庭書箱等服務形式,將文獻服務進家入戶,減少空間對特殊群體利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帶來的諸多不便,為特殊群體讀者提供不受空間限制的高效、便捷的文獻服務。
3.2 途徑創新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公共圖書館也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進入轉型階段,傳統的公共圖書館文獻服務工作,已由傳統的館內陣地服務、文獻載體多由紙質文獻為主、服務途徑、流程為手工操作、目錄檢索、館員服務等低效模式,越來越多的被館外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數字圖書館網絡、數字等多元化文獻載體,圖書館集群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而替代,文獻服務在傳統圖書館文獻服務途徑的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便捷、快速為特殊群體提供多途徑的文獻服務,諸如網上檢索、數字文獻閱讀、在線閱讀、個人定制、數字文獻傳輸,數字化文獻移動檢索、閱讀服務等多種途徑、方式,使公共圖書館為特殊群體提供文獻傳遞、文獻閱讀途徑得以創新,大大提升了公共圖書館文獻服務的社會覆蓋面和文獻服務能力提升,也為特殊群體提高文獻服務途徑創新,提供了更大的拓展、延伸空間。
3.3 方式創新
當今社會特殊群體文獻服務需求,已由特定閱讀需求如功利性閱讀向休閑娛樂性閱讀轉變,文獻服務途徑的便捷性、閱讀方式的舒適性、文獻載體的多元化、文獻內容的多樣性需求,公共文化的全民閱讀活動與市民文化休閑、時尚陽光閱讀、業余文化生活與文化生活品味提升,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在文獻服務方式上順應社會發展和讀者需求,不斷創新公共圖書館為特殊群體提供文獻服務方式,以提供單一的文獻閱讀與多樣性的文化休閑、良好閱讀習慣培養與時尚文化生活品味提升,提供凸顯公共文化文獻服務的社會化、人性化、休閑化、高效能、高品味、高質量、高水平的文獻服務。
3.4 科技創新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創新,高科技成果及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成果在圖書館工作中的廣泛運用越來越深入,特殊群體接受公共圖書館文獻服務的手段、方式、途徑也在不斷創新和變化,諸如24小時跨時空自助借還系統(機),可使他們就近、便捷使用傳統公共圖書館文獻服務,數字圖書館可為他們提供數字化文獻檢索、數字文獻在線閱讀,數字文獻下載設備、智能化閱讀設備,互動式數字讀(聽)書、讀報機設備,可為他們自主選擇閱讀方式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多元化文獻載體,紙質、數字、視頻、聲頻等諸多文獻載體,提供了多樣性的閱讀方式,海量存儲技術和手段,在文獻提供、文獻存儲模式等諸多方面得以不斷發展、創新,科技成果與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有機融合,科技成果產品在圖書館業務和文獻服務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和實踐,也為公共圖書館開展特殊群體文獻服務提供了無限創新的機遇和實現的可能。
4 結語
公共圖書館始終樹立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宗旨,作為社會知識保障體系的一部分,應強化服務意識,大力弘揚和堅持公共性、公益性、讀者至上、服務社會的基本理念,為廣大的群眾以及其他的弱勢群體服務。關愛每位讀者,為每位讀者提供人文意義上的幫助。真正體現了列寧所說的:“一切為讀者,為一切讀者”,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自身的優勢,為和諧社會構建竭盡全力。
參考文獻
[1]姜欣.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03:50-52.
[2]盧小松.關于公共圖書館為特殊群體提供服務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10:19-21.
作者簡介
郭蕓蕓(1987-),河南漯河,大專,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