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梓鑫 呂希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根據國際標準,當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早在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0.3%。明顯的,如今我國老齡人口比例快速增長,老年人口比例已嚴重超標。目前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老齡化程度不均衡,這一系列人口老齡現象帶來巨大的養老服務需求,以及對行業規范的標準化建設要求也隨之提高。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的養老服務市場就開始出現,但整體起步低,發展緩慢。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養老服務產業化趨勢不斷地顯現,但我國的養老服務產業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產業發展狀況不盡如人意。
首先就其養老服務業的經營規模來說,在當今在國內市場中,養老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也只是當成企業額外業務或者是衍生業務來進行生產與經營,而且大部分還依然以小規模的形式來經營與投資,并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模式,也未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養老服務業整體產業化發展的程度比較低,導致產業在市場中占有率比較低,市場的競爭力較弱。
相比于國外養老服務產業結構,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的經營與發展結構化相對單一。目前主要是以居家養老為一體的家政服務,和傳統的養老院機構為主。家政服務給老年人所提供的服務項目水平比較低、范圍窄,服務的價格不合理,由于專業培訓以及服務人員設置等多項因素,不能夠針對個體進行特殊性、個性化、專業性的服務。而傳統養老的養老院機構,它們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療為主要的固定統一模式下的基礎照顧,養老機構也不能提供精準養老服務項目。從而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其產業的養老設施硬件方面不齊全,少有考慮老人在生活、醫療、健康、文化等方面的舒適、安全和便捷。其次,在養老服務體系軟件方面,產業的服務人員大部分是下崗工人和外地人士沒有進行專業的培訓,他們大多都只會做一些簡單的家政服務和日常護理,對老年人身體、心理、精神關愛都不到位。
另一方面,投資養老服務產業需投入大成本,但作為第三產業的養老服務業回報周期長且產業風險高。伴隨著物價整體水平、個人工資的連續上漲,養老服務企業在較短時問內并無顯著的收益,這便直接阻滯養老服務行業的總體投資規模,阻礙了養老服務業的的發展。可與此同時由于老齡人口的攀升,老年人撫養比的增長社會養老需求在持續走高,社會資本投資的欠缺導致養老服務行業供給下降,從而無法有效緩解老年服務的需求,導致供需不足。
總體來看,養老服務業的行業規范的標準化建設不夠,養老服務業尚未建立統一協調的科學標準體系,國家標準嚴重缺失。就現實而言,目前我國仍以發布的養老服務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主,這與養老服務業對于標準化的實現需求嚴重不符。
今年兩會期間,眾多委員代表發聲,養老問題再一次被提出,養老產業作為仍有可待開發的藍海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未來我國仍會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1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進入十三五后,我國對于養老服務建設持續加大投資和力度,主要集中在推進居家與社區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在服務對象、服務能力、服務意識上較過去有明顯提升,有利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建設。
因此,我國在未來建設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時,會加強機構組織協調,大力推動醫養結合;加強國家相關部門與養老相關職能的協調配合能力,管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財政撥款;完善醫養結合制度,促進政策落地,建立分級轉診的整合照料體系和服務綠色通道,建立老年健康評估系統和方法、“醫養結合”監管機制、行業規范和服務評估機制。
2利用互聯網實現精準養老、智能養老
所謂“智慧養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研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的物聯網系統與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智慧養老能夠幫助養老機構、社區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成為可能。
通過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對接各級醫療機構及養老服務資源,建立起老年健康動態監測機制;通過發展健康養老數據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統,實現健康養老大數據的智能判讀、分析和處理,提供便捷、精準、高效的健康養老服務。2017 年國內首個養老質量管理云平臺正式在廣州落地,在健康數據管理方面做出了探索。2018 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 年)》將進一步落實,除不斷豐富智能健康養老服務產品供給,發展健康養老數據管理與服務系統外,智慧養老商業模式也將逐步形成,這會成為養老服務創新及產業經濟升級的新動力。
3建立科學合理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
2017年9月民政部、國家標準委印發《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指南》指出,應以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提升行業管理水平、保障老年人權益為導向,立足養老服務行業需求,準確把握標準要素內在聯系,遵循標準化工作規律,構建養老服務標準的總體框架,為標準化工作提供重要指引,推進養老服務質量明顯提升。
在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過程中,公共管理部門應著重發揮監督管理作用。對于出現的一些違法行為,公共管理部門應該給予查處。同時,公共管理部門應該將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宣傳,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這有助于他們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能夠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建立區域養老服務質量監督熱線平臺,建立養老院服務質量糾紛調解機制,加強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工作,防止欺老、虐老現象發生;將養老服務作為工作人員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并投入一定的人力與物力,安排工作人員外出參加養老服務的相關培訓。這便于他們對養老服務的技巧進行學習與掌握,從而更好開展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