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雷
摘 要:近年來,土地、能源等資源要素逐漸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瓶頸。本文就如何提高企業用地畝均財政貢獻及資源節約利用程度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積極探索集約高效的企業用地模式,倒逼企業提質增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畝均;財稅貢獻;區域經濟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要素特別是土地資源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提高企業用地畝均財稅貢獻及資源集約利用程度,倒逼企業通過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實現區域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成為打破這一瓶頸的重要突破口。
一、企業用地畝均財稅貢獻背景分析
當前,經濟發展較快區域土地資源日益緊缺,逐漸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在項目用地中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問題依然存在,土地利用率和畝均財稅貢獻都相關對較低。
2014年,山東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明確把企業畝均投資強度和畝均財稅貢獻率,作為區域項目引進的重要考量指標。2016年浙江省首次嘗試探索實行“畝均論英雄”考核模式,并于2018年1月出臺《關于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實施“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將這一改革推向全面深化階段。2018年2月,山東省的新舊動能轉換工程也更加注重企業發展畝均財稅貢獻情況,突顯“畝均論英雄”的重要性,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活力。
二、企業用地畝均財稅貢獻現狀情況
所謂畝均財稅貢獻,就是以最小的環境資源,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和財稅貢獻率,并直接影響企業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就筆者所在區域分析,近幾年來企業間用地畝均財稅貢獻差異情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具體為:
1.畝均財稅貢獻較高。這類企業通常項目具備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高、財稅貢獻率較高,且企業規模與用地面積相匹配。
2.畝均財稅貢獻低甚至無稅收。這類企業通常具有用地面積超出企業發展經營實際規模、產品附加值低、土地占而未用等特點。一是企業虛擴規模,造成實際規模與用地面積不匹配,土地使用不充分,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土地使用效率、財稅貢獻率都很低。二是企業占而不用,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項目未能啟動,無法實現財稅貢獻。三是企業改變工業用地性質,另作他用。四是企業社會效益高而財稅貢獻較低,項目已建成投產,為解決勞動力就業、GDP、進出口指標作出貢獻,但由于項目本身產品附加值低,財稅貢獻率低,主要是代工出口企業、產品加工企業。
3.財稅貢獻較高的樓宇經濟。這里所說的“樓宇”,一般指城市內占地面積較小、容積率較高、建筑面積較大并用于經營性的寫字樓、商務樓或多層工業廠房。樓宇經濟是以商務樓、城市綜合體或CBD中央商務區等為載體,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特點的一種現代經濟形態。樓宇經濟財稅貢獻,除了其開發商及物業本身的稅收,還應看其租購房產的企業的稅收。樓宇經濟集約型、高密度的特點決定了它單位面積上的高產出。
三、提高企業用地畝均財稅貢獻的建議
提高企業用地畝均財稅貢獻,就要解決企業在項目用地中存在的多占少用、占而不用、低效利用等問題,通過轉變發展理念、強化績效考核、多元化綜合措施等,積極探索集約高效的企業用地模式,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1.轉變發展理念。參照浙江、江蘇模式,通過考核企業的畝均效益,鼓勵和倒逼企業通過技術革新等手段轉型升級,從而推動整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舉措。從企業層面看,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轉變企業發展理念,實現資源要素配置差異化,促使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升級力度,實現資源了綜合利用。從政府層面看,通過“畝均效益”的考核機制,轉變領導干部考核理念,不再是簡單地強調GDP規模和增速,轉而追求資源要素產出率,進而推動地方政府更加關注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改變粗放增長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2.盤活存量資源。地方政府投資、國土、財稅等相關部門加強配合聯動,對現有企業工業用地畝均稅收明顯偏低或無稅收的查找原因,屬企業自身原因未開工建設的,符合國家法定收回條件可收回;未達到規劃的容積率、建筑系數并已無法收回的,可令其限期開發整改,通過自主改造、依法轉讓、兼并重組、協商共建、協議置換等多種方式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同時鼓勵其建廠房出租給其他企業使用,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握好增量土地,鼓勵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提高項目用地平均投資強度指標,引導真正有實力的公司增加投資和財稅貢獻,防止企業不按自身發展規模盲目提高拿地面積或靠圈地囤地牟利。
3.建立考核機制。參照浙江、蘇州模式,政府專門成立考核評價領導小組,實施“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機制,可根據企業畝均稅收、污染排放等情況,進行評級分檔,作為地區提檔升級、用地計劃安排、土地供應的重要依據,采取優先發展、支持發展、提升發展、限制發展等差別化政策,實行土地使用年限分段動態管理,即有條件地安排用地,不再直接確定使用年限,在企業基本用地年限到期后,若企業投資強度、畝產財稅貢獻等達到考核要求后可續期用地年限。同時通過完善考核機制,引導成長型和中小型企業采取租賃的方式解決發展空間需求,實行“房地并舉”。
4.發展總部經濟。根據上級財政體制改革的精神,未來三到五年,消費稅、房產稅或將成為地方稅收的主體稅種,地方稅收趨向倚重第三產業,發展樓宇經濟將是提升第三產業、保障地方稅收的一個努力方向。開發區應抓住城市改造發展時間,大力發展樓宇總部經濟,提高企業入駐率和入住企業質量,提升樓宇經濟畝均財稅貢獻。同時,可充分發揮財政部門財稅管理系統的作用,探索建立樓宇經濟信息模塊,分析各個地段樓宇經濟畝均財稅貢獻,研究尋求適合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樓宇財稅貢獻的方法和途徑。
5.加強用地檢查。針對當年用地企業擅自出租廠房和土地的問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強規范用地檢查,主要針對是否變更企業用地性質、是否符合工商登記經營范圍及環保安全消防等規定方面,對查出的問題要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采取有力措施收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