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男女幼師的比例長期以來呈現陰盛陽衰的局面,幼兒教師男女比例不協調給幼兒教育事業以及幼兒身心發展帶來阻力。基于社會性別理論,分析和研究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對男教師擇業的影響,以及男性進入女性工作場域的真實情狀,對于解決男女幼兒教師生態不平衡問題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社會性別;男幼師;困境
基金項目:四川省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四川藏區“9+3”幼兒教師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CECER-2016-B14)
隨著學前教育不斷發展與改革,男性幼兒教師打破了幼兒教育領域女性一統天下的局面。幼兒園男教師是學前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幼兒性別社會化,減少“父親缺位”的影響,以及幼兒教師隊伍健康成長都具有積極意義。雖然幼兒園中男教師的數量近幾年有所增加,但是與女教師相比,所占比例仍然比較低。最新的教育部數據統計,2016年幼兒園專任教師中,男性教師所占的比例僅占2%。除了比例低以外,男教師的“存活率”也不高,出現了奇特的“2-3年”流失效應。一方面幼兒園男教師缺乏,成為幼兒園的“貴族”,“香餑餑”;而另外一方面幼兒園男教師又流失嚴重,兩者的矛盾沖突成為學前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從社會性別視角進行分析。
一、社會性別理論及社會性別視角
(一)社會性別理論
社會性別理論(gender)是相對生理性別(sex)而言的,自20世紀60年代起,它便與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緊密結合在一起。有關社會性別理論的觀念非常多,擇其要點,從顯性層面來看,指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行為方式與角色期望。從隱形層面來看社會性別理論它不僅是建構這些群體特征、行為方式與角色期望的權力體系與機制,而且是“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同時也是一種表現為各種力量的權力運作和風俗習俗,甚至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惰性力量。
(二)社會性別視角
首先社會性別視角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意識。它所強調的男女平等意識不是傳統的從男性角度提出以男性為標桿,而是凸顯女性的經驗、立場、視角,從而擺脫狹隘的女性男性化的分析模式。其次社會性別視角承認差異,認清男女兩性的自然生理差異,同時也看到男女兩性在社會角色、定位上的差異。再次,強調男女兩性的和諧發展。運用社會性別視角,能夠從人們習以為常、歷來如此的社會現象中,識別出兩性關系上存在的不平等問題。
在運用社會性別視角時,學者們主要是從女性的經驗、女性的立場和女性的視角來對社會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研究,卻較少關注到進入到女性工作場域中的男性的生存狀態,這也是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社會性別視角下的男幼師所面臨的困境
女性進入男性的工作領域,往往要付出比男性多幾倍的努力;男性進入女性的工作領域,則會來自多方面的壓力,這種壓力從何而來呢?
(一)外在的身份壓力
不同的教育階段,教師的職業聲望是有差異的,往往隨著教育階段的提高而逐漸遞增。幼兒教育處在教育階段的初期,幼兒教師的地位也處于各階段的最底層。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幼兒教育以及幼兒教師的重要性,但是從目前來看,幼兒教師的待遇以及職業聲望并不高。在男權文化的統治下,男性必須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或者至少應該從事符合具有男性氣質的行業領域。男性從事幼兒教師工作會被笑稱為“男阿姨”,似乎喪失了男性在公共領域的話語權。新聞媒體為博取眼球和點擊量,呈現了對男幼師群體的過度關注與解讀之勢。大眾對男性群體從事幼兒教師職業的持有獵奇與好奇心理,在工作中男性幼兒教師承擔著幼兒園領導、女同事多重性別壓力。
(二)內在職業感認同低
1.男幼師社會身份邊緣化。個體擁有較強的歸屬感意味著個體會呈現人生定位準確、目標明確的狀態,但是,當個體歸屬感缺失時,個體容易陷入一種“不知何去何從”、“不知自己該去哪里”的困境中。幼兒園教師性別比嚴重失衡,幼兒男教師缺乏特色培養,在幼兒園工作中并未發揮男教師的特長,只是簡單地體現在干體力活上,這些都造成了男幼師的歸屬感不強的困境。
2.職業倦怠以及跳槽行為頻發。幼兒園工作的繁瑣,枯燥使得男幼師產生職業倦怠。而重要他人所引發的情感危機體現在父母的不理解、親友的冷嘲熱諷,擇偶上的困難,都使得他們動搖當初的選擇。
3.性別的刻板印象:幼兒男教師話語權的丟失。社會性別是社會文化所構建起來的男女群體特征,角色期待。在社會文化主導下的性別朔造,總是存在社會性別的刻板印象。在絕大多數的社會文化中,社會期待的男性氣質是與雄心勃勃,大度,陽剛密切相關的。女性則與柔弱、靦腆、膽小等相關。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職業觀念和選擇。幼兒園最初叫“保姆養成所”,女性天生具備的母性情懷,細致、溫柔對照顧孩子有天生的優勢。同樣受性別氣質的影響,男性在職業選擇上往往選擇與氣質相符的職業,而較少選擇女性化的職業。而一旦男性進入到女性的工作領域,就會飽受社會輿論壓力。同時社會并沒有因為男幼師的數量少而提高男幼師的工資待遇。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家庭收入的大部分靠男性支撐。男幼師因為幼兒教師工資低,很難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運轉,也因此受到社會的鄙夷。在現實經濟和養家糊口的雙重文化壓力之下,很難談職業幸福感。在這種壓力之下,男幼師的職業發展以及職業穩定均受到阻礙。
三、社會性別視角下男幼師困境對策
(一)樹立合理的性別觀,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是生理上,而男性幼兒教師、女性幼兒教師都是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教師的個性特征不是性別生理的差異,而是后天的學習、環境造成的。媒體和社會不要對男女幼兒教師的性別選擇進行大肆的渲染,表面上是為了平衡幼兒教師結構,實際上會進一步的加大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加大了男性幼兒教師的壓力。
(二)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機制,培養“雙性化”人格教師
“雙性化”指的是指一個人身上兼具男性與女性氣質優點和長處的人。一個人的個性是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起來的。作為女教師一方面可以有意識的培養非女性化的人格,平衡因缺乏陽剛之氣,而導致幼兒個性品質的缺失。作為男教師一方面在保持自己的陽剛之氣的同時,可以向女性學習其溫柔、細致的一面,以更好的適應幼兒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三)增強幼兒園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提高男幼師的職業地位
從幼兒園的管理模式,教學模式來看,主要是以女性教學為前提,男性教師的角色定位往往模糊不清。長期以來無性別差別的教師培養模式,也導致男幼師的內驅力不足,產生職業倦怠。幼兒園在管理制度上一方面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另外一方面在教師培養方面應更加凸顯男幼師的性別優勢,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同時在幼兒教師工資收入低、社會地位不高的宏觀背景下,男教師進入幼兒園工作,勢必在物質精神生活感到壓力。盡管許多幼兒園對男教師給予了特殊的激勵機制和福利待遇,但是針對男性教師的政策性傾斜又會造成新的幼兒園男女教師的不平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男性從事幼兒教育的后顧之憂。因此,從根本上應從國家制度層面上肯定幼兒教師的勞動價值,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地位,為男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海玲:《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男幼師現象》,《科技廣場》,2007年第6期。
[2]禹旭才:《社會性別視角下的高校女教師發展研究》,博士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索長清:《幼兒園男教師的職業困惑——基于社會性別理論的視角》,《早期教育》,2014年。
[4]杜芳琴,王向賢:《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
作者簡介
周嬋娟(1990—),女,漢族,湖北洪湖人,助教,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