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華
摘 要:公共文化空間是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而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環節。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構基層公共文化空間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也起著重要作用,是深化農村基層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重塑可持續發展的農村文化,提升農村文化內涵,建立農村社會新秩序。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重構
1 農村基層公共文化發展現狀亟待改善
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在造成農村社會問題的同時又暫時地將其緩和。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的改善,與農村社會問題相輔相成的農村文化發展,尤其是基層公共文化發展的滯后性日益凸顯。
1.1 農村社會問題
農村社會問題制約著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農村文化發展的滯后加劇了社會矛盾。
1.1.1 農村發展受到制約人口遷移必然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和人口質量的馬太效應
歷史上,美國建國后的大開發吸引了英國大量富有開拓精神的人群移民,保守者都留在國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遷移亦與此相似——城市生活對農村勞動力長期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加上城鎮化進程的提速,大量農村優質人口不斷涌向城市透支著農村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后備力量,導致了人口輸出地區社會發展的緩慢甚至停滯。農村常住人口的不斷減少造成了大量房屋“空巢化”,村莊失去人氣,傳統農村社會開始解體,傳統農村文化失去了發展的土壤。農村正由數千年來的家族社會、熟人社會逐漸向“半熟人社會”,甚至向陌生人社會轉變,在這一歷史變遷過程中,農村的傳統文化習俗和價值規范逐漸被邊緣化。
1.1.2 農村社會和諧受到沖擊
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成為農村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較小的活動半徑,簡單的社會關系,單一的生活方式使更多的農村人口大量外遷造成嚴重的空心化問題透支著農村社會的發展潛力,這些變化所帶來的感情冷漠、認同衰弱等精神空虛不能得到填補,并且由于經濟落后所造成的物質上的匱乏和尊嚴的缺失更是加劇了焦慮的社會心態。
1.2 農村文化弱化和缺失
相較于引領社會潮流的城市文化而言,傳統農村文化明顯弱化,在現代社會中嚴重缺乏向心力。在新農村建設全面開展之前,由于投入大、見效慢,不顯政績,并且受到其他客觀條件制約,承載農村文化物質基礎的公共文化設施落后、農村公共空間萎縮、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在部分農村地區存在文化缺位現象,看電影難、看書難、看戲難至今還沒有改善,而更多的地區農民的文化生活匱乏,娛樂活動停留在打牌打麻將階段,年節期間很容易演變成聚眾賭博。傳統廟會等文化活動也夾雜一些庸俗的元素,甚至色情表演、拜金抽獎等活動普遍存在。更嚴重的是,精神生活荒漠化帶來的農民信仰危機給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和家庭和諧。
2 新型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任重道遠
基層公共文化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農村公共文化空間,是一個既包括農村文化生活所依托的物理場域,又涵蓋文化資源、文化活動和文化機制在內的整體性概念。
2.1 重塑可持續發展的農村文化
近40年來,城鄉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農村地區逐漸成為文化沙漠,文化生活的匱乏和庸俗化導致了農民精神的貧瘠甚至封建迷信死灰復燃,從而加劇了經濟的貧困,經濟貧困又限制了文化生活的開展。打破惡性循環首先要認識到文化建設不再是農村經濟的“附屬品”,文化生活不再是農民生活的“調味品”,而是從戰略上思考、從全局上謀劃,像重視脫貧那樣重視文化,像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那樣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民。其次要打破現存的惡習惡俗,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了解農民文化需求,讓精神和物質共同富裕起來,真正做到從經濟脫貧向文化脫貧轉變。從公共文化服務和民間文化資源出發,在豐富農村公共文化的同時擺脫庸俗化,深入挖掘農村文化潛力,重新包裝打造當地農村傳統文化。最后要將政府在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成引導和輔助位置,讓農民意識到自己參與文化活動中得到的權利,引導推動農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2 提升農村文化內涵
我國農村有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寶藏,挖掘和尊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文化遺產保護和民間藝術的傳承是提升農村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首先,在對農村的公共文化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時,必須要從新農村規劃的整體出發做到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與習俗,推動“記憶工程”對農村歷史建筑和遺跡進行保護,結合整體規劃保留農村的記憶;其次,在非物質文化方面,向先進國家學習,結合國情推動民俗文化活動,重新打造文化產業,建立民間藝術傳習所,為文化傳承培養后繼人才。在“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大環境下,各個農村地區能做到樹立文化特色,延續地域文化,就能凸顯與城市文化相媲美的農村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2.3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秩序
在歷史上,我國農村地區屬于宗族式的社會形態,社會秩序依靠傳統文化以族長或里正的形式在宗廟祠堂等文化場所中維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宗族社會瓦解,農村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公共理念在消解,傳統農村的社區生活不復存在,社會秩序、公共倫理在現代農村的“半熟人”“陌生人”社會中難以維持,嚴重危害家庭和社會穩定。發展現代農村公共文化是重新建立現代農村社會秩序以及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3 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的公共文化空間重構原則
重構公共文化空間就是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村社會秩序和文化生活的重構,對農村村落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建立現代的文化基礎設施,修繕傳統農村文化建筑、遺址。在制度上運用整體的眼光和全局的思路,對傳統和現代文化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延續文化傳承,幫助農民克服“原子化”和“離散化”問題,加強農村社會穩定和文化吸引力,樹立新型農村的靈魂。
3.1 在功能上
以人為本和以人文精神為本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重構(包括建立和修繕)上首先要了解各個地方農民文化需求的不同,根據實際需求區別設計,針對性地滿足實用性和經濟性。充分整合與利用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和公共空間,不斷拓展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創新服務功能,使其成為學習知識、傳授技能、傳播文化的載體和空間,成為社交、學習、傳承文化的空間和場所。
3.2 在形式上
要以構建特色文化為目的,重新挖掘傳統民間文化,整合珍貴的地域文化資源。歷史上相對閉塞的環境造就了特色的文化符號,現在應該抱著包容和開放的心態把激活空間中潛在的文化資源(包括歷史風土、“非遺”場所和民俗場景),延續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及其構成元素的文脈特征為核心,以人文精神為原則創造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創造性的公共文化空間,使其成為當地農民的精神寄托,從而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構建和諧農村社會。
4 結語
綜上,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構基層公共文化空間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影響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也起著重要作用。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重塑可持續發展的農村文化,提升農村文化內涵,建立農村社會新秩序。
參考文獻
[1]趙語慧.農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困境與出路 [J].中州學刊,2015(9):83- 87.
[2]傅才武,侯雪言.當代中國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解釋維度與場景設計 [J].藝術百家,2016(6):38-43.
[3]何蘭萍.公共文化生活空間與農村文化建設[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8-13.
[4]李謙,葉建武.湖南全力推進村級文化家園建設[N].中國文化報, 2016-11-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