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疾病監測是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預防和控制疾病。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與核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疾病監測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成本低、效果好的醫療服務。中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都在疾病的監測、預防和控制方面創新方式方法,致力于提高公民身體健康水平。
關鍵詞:疾病監測、公共衛生服務、全民健康
1 國外疾病監測工作的發展現狀(以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為例)
有系統的疾病監測工作本世紀40年代末開始于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1968年第21屆世界衛生大會(WHA)討論了國家和國際傳染病監測問題。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廣泛開展監測,觀察傳染病疫情動態,以后又擴展到非傳染病,并評價預防措施和防病效果,而且逐漸從單純的生物醫學角度發展向生物-心理-社會方面進行監測。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對,其基本組成框架為信息收集、預警分析、信息發布及預警反應系統四部分。完善的預警體系應同時具備及時性、敏感性、簡便性及科學性等特征。歐美等國家目前正致力于疾病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階段。
1.1 英國的傳染病監測機制:機構組織嚴密、監測職責分明
英國的疫情監測機制效率較高,一是擁有職責分明、比較健全的組織機構,一旦發現可疑病例,馬上可以組織力量進行處理;二是多年來形成的規范有效的疫情監測模式,對及早發現并控制疫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英國的公共衛生監測網絡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兩大部門組成。中央一級機構包括衛生部等政府職能部門和全國性專業監測機構,地方行政當局和公共衛生部門,是整個疫情監測網的基本單元。另外,為了加強政府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組織協調能力,2001年,英內閣辦公室新設立了民事突發事件秘書處,主要負責向首相報告可能引發危機的各種事件、建立突發事分析監測網絡,突發事件發生時,負責政府和民間機構的組織協調。
1.2 美國的疫情監測機制:強大的疾病監測網絡系統,研究水平先進
美國以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為核心,建立了遍布全國各地的嚴密的疫情實時監控系統。CDC是整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系統的核心和協調中心,它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在疾病暴發早期及時發現并發出預警。
實驗室檢測和診斷是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的主要環節,美國先進的檢驗檢測水平是其防治突發傳染病的重要法寶。美國實施“流行病學研究和實驗室能力項目”,資助各個州及部分較大的縣衛生機構引進先進的分子學和基因科學技術、提高檢測水平[1]。
1.3 日本的監測預警機制:加強相關立法、嚴防“新型感染癥”
日本歷來重視預防工作。在預防工作上起主導作用的是分布于全國各地的“保健所”。日本于1947年公布實施《保健所法》,并于1993年修訂改名為《地域保健法》。
二戰前,日本曾發生過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如麻風病、肺結核等,這培養了日本政府和國民對大規模傳染病敏感的意識。戰后,由于有效的預防措施,良好的生活習慣、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健全的法律條文等因素,至今日本沒有再爆發過大規模傳染疾病。
《地域保健法》規定,在都道府縣的各個市、區必須設立保健所,其管轄范圍包含日本本土和所有國民。這些保健所在普及地域保健、人口動態統計、改善食品營養及食品衛生、保持住宅環境衛生、維護公共衛生和公共醫療、預防傳染病以及保障居民健康等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保健所定期深入居民區、學校等地或發布通知,進行日常的疾病預防工作,教育兒童養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日本之所以少發生或不發生傳染病,平時的預防工作是重要的保證[2]。
2 國內疾病監測工作的發展現狀
我國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及反饋系統建于1950年,主要是被動收集傳染病監測數據,然后逐級上報至國家衛生行政部門。1978年逐漸收集人口相關資料,并擴展到行為危險因素的監測,同時建立了單病種傳染病監測系統及綜合疾病監測點。2003年SARS暴發,暴露了我國傳染病監測報告信息嚴重滯后的問題。因此,暢通的疾病監測信息網絡成為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建設的當務之急。
2004年初,以現代網絡傳輸技術為依托,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連接全國各地為原則,以統一、高速、快速、準確傳遞信息為目標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初具雛形,2005年結核病、艾滋病等單病/專病報告子系統啟動,2006年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等子系統啟動。
目前我國疾病監測信息系統正逐步向疾病監測預警方向發展,我國各地衛生工作者也正在探索疾病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模式。福建省、沈陽市、廣州市等地區結合本地區事跡情況已相繼建立了適合本地特點的綜合預警模式。以制定嚴格的疾病監測預警信息報告規范為前提,確保信息統一、可靠。收集各類傳染病監測信息并建立由點及面的疾病監測,以網絡傳輸技術設立預警信息反饋及防控措施高度系統,保障突發事件的有效應對。該模式的建立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已充分發揮了其預警預報的功能[3]。
根據國家衛生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11版規范》,在國內展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十一項,屬于社區衛生服務分管的疾病監測工作共有兩大方面:一是針對重點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如為轄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包括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提供常規的血壓和血糖監測、指導用藥以及相應的健康教育指導和干預等;二是針對疾病預防控制的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為適齡兒童接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等。
3 啟示:國內外疾病監測工作開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由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外公共衛生系統開展疾病監測工作的方式及發展程度上有許多不同點,國外疾病監測工作的發展,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疾病監測工作的發展,多有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持,有強大的、覆蓋全國的疾病監測網絡其他,有政府資金政策上的支持和全民參與。
目前我國疾病監測信息系統正逐步向疾病監測預警方向發展。對于類似艾滋病的傳染病類,按照國家要求,各級公共衛生系統會對片區內高危群體安排定期的體檢,這樣病情得到控制的同時也能有效篩查出潛在患者、針對患者進行重點治療。對于非傳染病類疾病,我國政府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也制定了相關政策,如對高血壓和糖尿病患病人群建立個人檔案,每年做定期的隨訪,指導患者用藥,給出專業建議。在我國,疾病監測體系正作為朝陽產業蓬勃發展著,在經歷了試驗和調整后,疾病監測預警網絡也愈發完整,充分展示出了在醫療工作上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疾病監測預警網絡科學合理管理疾病相關數據,積極預測潛在疾病高發地區、時間、群體,對公共健康的保持和改善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然而,我國疾病監測工作的大力推進也面臨著重重障礙。盡管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公共衛生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要真正實現我國的疾病監測事業與國際接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艱巨的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李友衛,王健,《從 SARS到EV71:國外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經驗及啟示》,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9
[2]《國外應對突發性傳染病的機制(2):應對疫情觀他國機制》,《科技日報》,2003
[3]鹿鳳苓,楊其法,張寶津,王昵,《國內外疾病監測預警模式探討》,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8
作者簡介
吳嘉祺(1997-),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