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張玉婷
摘 要:作為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奈達和威米爾分別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和翻譯目的論,這兩種翻譯理論都對我們的翻譯實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指引作用。本文主要對這兩種翻譯理論進行分析對比,以為今后的翻譯實踐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動態對等; 目的論; 分析對比
1 引言
奈達和威米爾分別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和目的論,他們都是西方翻譯界的著名翻譯理論家,后輩也對他們的翻譯理論進行過不同的研究,為翻譯研究拓展更廣的思路。功能對等理論是奈達提出的核心理論之一,目的論是以威米爾為中心的德國功能學派提出的重要理論,二者翻譯理論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兩種翻譯理論簡介
功能對等理論在翻譯史上,第一個把社會效益(讀者反應)納入翻譯標準中,奈達提出的動態對等,后演化為功能對等理論這一開放式的理論,打破了中國傳統翻譯理論中靜態分析翻譯的局面為我們創立新的理論模式提供了方向。翻譯目的論主要認為,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眾——譯文的接受者,因此,翻譯是一種目的行為,其對于后輩的翻譯實踐意義重大。二者有一定的相同點,但又各有風采,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理論。因此,本文對功能對等理論與目的論進行一定的分析和對比,以便在今后的翻譯實踐中選擇合適的翻譯理論來指導翻譯實踐。
2.1功能對等理論淺析
奈達的翻譯理論是我國學術門戶對外開放后,較早引進的當代翻譯理論。1964年,尤金·奈達博士在《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并將之定義為“順乎自然,最貼切的對等”。動態對等的兩種基本導向是: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形式對等關注形式和內容,是詩與詩、句與句、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對應。“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這里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這樣的:“ 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如果我們不做過多考慮,只是單純的翻譯,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字面上的對等來翻譯,原句譯為“他靠傳染來思維,象感冒一樣獲得思想”,這樣, 原文的真正意義就無法清楚地表達出來。而實際意思是“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傷風,他就染上感冒。”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于是,譯者就需要尋找一種平衡,將源語更易理解的轉換為目的語。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文化差異的處理是與從語義到文體將源語再現于目的語緊密相聯的。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都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秀的作品。
2.2目的論淺析
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學者威米爾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威米爾的目的論是在繼承他老師賴斯的翻譯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威米爾認為:翻譯研究不能單單依靠語言學。他在行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翻譯的目的論。其核心概念是:翻譯過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威米爾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認為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目的論”有三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的目的決定的。也就是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手段”。翻譯目的論的中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行動者參照實際環境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以求達到預期目標;既然翻譯也是一種行動,所以譯者也會在翻譯目的的指引下,盡量考慮一切可能有關的因素。結果決定方法。通常情況下,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的發起者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發起者出于某個特殊原因需要譯文。翻譯要求向譯者指明需要何種類型的譯文,而譯者并非被動接受一切,他可以參與決定譯文的目的。威米爾認為:決定譯文面貌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譯目的。
3 兩種理論對比分析
功能對等理論與目的論都對后來的翻譯起到了積極的啟迪作用,但畢竟是兩種理論,以下展開具體分析。
3.1翻譯標準方面
奈達認為,一篇好的譯文是要是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產生想同的感受,即上文所說的非常重視讀者的感受,翻譯要盡量為譯文讀者服務,是譯文讀者從譯文上最大限度上準確接收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這就要求譯者翻譯時盡量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翻譯時,多為譯文讀者考慮。從一定意義上講,奈達比較傾向于我們所說的“歸化”,易于讀者理解。而威米爾的目的論,則是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首先要確定這這篇翻譯的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進而在翻譯過程中,盡量向翻譯目的靠攏。也就是說,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而且有權根據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調整或修改。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活動,并沒有為讀者考慮太多,當然如果是基于讓譯文讀者達到與原文讀者相同感受的目的,則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效果相同。
3.2譯者與讀者地位方面
在譯者地位方面,奈達看來,譯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忠實準確的傳達原文信息,盡可能的實現原文與譯文的對等。我們知道,譯者是帶著腳鐐的舞者,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譯者的束縛比較強,譯者顯得比較被動。而威米爾的目的論則給了譯者相當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只有能達到所要達到的翻譯目的即可,譯者的主觀意識強了很多,表達也比較自由。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譯者比較被動的地位相比,威米爾的目的論很明顯使得譯者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在讀者地位方面,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和威米爾的目的論,都很重視讀者的地位,只不過奈達是想要譯文讀者達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而威米爾是想要通過譯文讀者的感受,來達到自己翻譯初衷想要達到的目的。二者雖然為達到的目的不同,但都很重視讀者的感受。
3.3原文與譯文及原文作者方面
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看來,原文一直都是重要的,因為原文決定譯文,譯者必須把原文讀透,充分領會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進行翻譯。因此原文與原文作者在奈達看來是翻譯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威米爾的目的論與之相比,則更加注重譯本,因為在目的論下進行的翻譯,是一種帶有強烈目的的行為,而譯文正是其目的的產物,甚至在一定情況下并不表達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正如《賣火柴的小女該》在那個時代翻譯過來的譯文主要是在抨擊萬惡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進而歌頌社會主義。由此看來奈達的功能理論重視原文和原文作者,而威米爾的目的論則更加重視譯文。
4.結語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和威米爾的目的論都是翻譯理論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重要理論。功能對等理論以譯者為中心,強調在兩種語言上形成功能的對等,擺脫了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目的論認為翻譯是在人為目的性參與下進行的,從而將目光轉向了對翻譯活動中其它相關因素的研究,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這兩種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形成了多元、多角度的翻譯研究局面,雖然還有不足,但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范圍,為翻譯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對我們翻譯實踐采取不同理論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超.淺談目的論指導下的西方文論漢譯——以《當代批評理論》為例[J].科教文匯,2017(03):178-180.
[2]牛曉晗.目的論視閾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教學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7):195-196.
[3]李慧.淺談功能對等理論下英漢翻譯的啟示[J/OL].現代交際[2017-12-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010.C.20171129.2037.044.html.
[4]王軍,陳詩月.翻譯目的論研究綜述[J].現代交際,2017(18):102-103
[5]楊司桂.功能對等翻譯論與功能翻譯目的論比較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