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東輝


【摘 要】2018年是中國全域旅游年,目前學者們都在積極研究全域旅游如何在各個領域充分融合與發展,文章從與旅游業聯系最緊密的旅游紀念品(地方特產)出發,目的是找出旅游業如何與地理標志產業更密切地融合發展。用訪談法、觀察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全域旅游“八全圖”作為邏輯框架進行論述,研究結果顯示肇慶旅游產業+地理標志產業在這8方面都做得不到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研究結論是,全域旅游工作不管以何種模式方式展開,其狀態和結果都可以用“八全圖”進行檢視;在全域旅游工作中,如果能做好旅游產業+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的工作,將能以帕累托效應更高效率地完成每個地區的全域旅游布局和建設工作。
【關鍵詞】全域旅游;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產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12-0005-04
0 引言
2017年“全域旅游”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熱門新詞;2018年3月,國家旅游局升格為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種種跡象表明,旅游業將成為我國未來重點發展的經濟產業之一。肇慶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開發旅游資源的經驗,完全可以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大有可為。但肇慶在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建設上卻落后于清遠等地的特色小縣。本文通過檢視肇慶旅游業與地理標志產業的融合程度,找出兩者存在的融合發展不到位、不足或其他問題,以期改善肇慶全域旅游的建設和發展工作。
1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1.1 全域旅游理論研究現狀
厲新建等(2013)首次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李金早則從管理層面的角度健全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即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厲新建等(2013)、戴學鋒(2016)和蒙欣欣(2016)等學者都立足于“全”字解讀全域旅游。寧夏的四全理念,西藏的四全目標,福建省的“九個全”理念,都是對“全”字的最好實踐。張輝(2016)認為應該從“域”的角度來解釋,他們都將全域旅游提升到區域內各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劉家明(2016)認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最好能夠與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相結合。石培華(2016)認為推進全域旅游核心是推進“旅游+”,加大旅游與各產業的融合力度。楊振之(2016)認為全域旅游踐行了空間經濟學中“點-軸-域面”的時空演進體系,可帶動周邊產業和業態的集群化、自發性、聯動式發展。
1.2 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研究現狀
我國2005年頒布實施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中提出:“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目前國內外針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經濟效益研究主要以理論研究為主,在實證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在某一地域或某一具體標志上。鄧啟明等(2012)認為通過發展地理標志產品可以促進山區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與現代化。戴晶(2008)認為地理標志產品因其特定地域的自然或人文歷史環境而具備特有的質量、聲譽,會帶來巨大的市場經濟效益,壯大區域經濟、強區富民,提升地區品牌形象和競爭力。王偉等(2010)也認為地理標志產業可以提高產業產品競爭力和農民收入,有促進農民就業和保障農產品市場秩序等作用。
1.3 旅游與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現狀
石美玉(2005)認為旅游者傾向于購買有特色的產品,沉淀歷史底蘊的傳統旅游商品才稱得上特色商品,而地理標志產品是地域特色最明顯的。張建梅等(2009)強調要加強旅游文化產業地理標志的保護。韋人榕等(2014)發現桂林的地理標志產品的推廣也存在不合理的滯后性。黨偉祺(2016)從旅游產品的角度對梧州市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六堡茶做了實證研究。張旻(2017)研究了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的鄉村旅游產品創新途徑,描繪了處處可旅游的發展愿景。可見,全域旅游戰略指導下的旅游業與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只有傳統旅游理念與地理標志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
2 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研究以厲新建等(2013)的全域旅游“八全圖”作為邏輯框架對肇慶市的全域旅游工作進行審視和評價。從與旅游業關聯密切的地理標志產業出發,最終目的是想探尋實現區域旅游資源與地理標志產業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的發展局面。“八全圖”如圖1所示。
3 旅游產業與地理標志產業的關系
3.1 肇慶地理標志產業現狀
截至2016年底,國家質檢總局已對1992個地理標志產品實施了保護,核準6 107家企業和組織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截至2018年3月底,廣東省擁有144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肇慶有17個地理標志產品,居全省第一,還有8個待批中,詳見表1。一個地理標志產品的背后是一條產業鏈,那肇慶的地理標志產業就有現成的17條產業鏈。
3.2 旅游業與地理標志產業的關系
旅游業一直與地方特產的發展密切相關,而地理標志產品是地方特產中已經形成品牌且有質量認證作為保證的優勢產品,無論游客的購買動機是追求品牌品質,還是轉贈,地理標志產品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的最好做法就是發展該產業,壯大該產業。肇慶的游客來自世界各地,通過全域旅游的帶動與促進,更能快速提升肇慶地理標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4 肇慶“旅游+地理標志”產業的問題與對策
4.1 全要素
全域旅游要求在開發和完善旅游項目的相關產品與服務的過程中,在產品與服務中全面融入人文吸引物、自然吸引物和社會吸引物。地理標志產品正好具備了這3項要素(見表1)。
由表1可知,地理標志產品自身具備全域旅游要求的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完成旅游業+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會是“1+1>2”的效果甚至出現乘數效應。由表1也同時可知,各個地理標志產品在3種要素中的地位不一,有的人文優勢明顯,有的自然優勢明顯。如果各地的地理標志產品都能像肇慶的地理標志產品這樣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組合,那全域旅游工作的展開相對容易。否則,必須大力開發相應的欠缺要素才能形成完整的全域旅游。目前肇慶大多數地理標志產品仍然偏重于自然吸引物的屬性,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去大力挖掘、宣傳和提高這些地理標志產品的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
另外,“八全圖”里的全要素只包含了3個方面,按宏觀邏輯分析來看,筆者認為可以增加技術吸引物這一要素選項。在旅游中使用先進的設備設施、先進的交通網絡等,將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甚至人臉識別等技術應用到旅游產品和服務中更廣泛的范圍,科技本身就是第一生產力,不應該讓技術與旅游的關系淡化。增加技術要素后,為了不破壞“八全圖”的美感,可以將人文要素與社會要素合并。
4.2 全行業
全域旅游要求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能實現產業交叉、產業滲透和產業聚變。就地理標志產業而言,已經實現和旅游產業交叉。在肇慶市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中,都融入了對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和介紹。旅游業促進了地理標志產業的發展,地理標志產品完善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兩者相輔相承。地理標志產品有品牌,有標準化的生產過程和相對完整的產品概念,是地方特產和旅游紀念品中的精品,有機會成為游客在旅游消費中的優先選擇。每個城市和地區的經濟資源有限,旅游資源也有限,不能過度分散。在地方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的生產與宣傳中,可把資源集中在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和宣傳上,先主后次,以點帶面,最終促進地方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相關行業的全面發展。
4.3 全過程
筆者在肇慶生活工作了10年,仍需要通過調查才找全17個肇慶的地理標志產品名稱。可見,肇慶地理標志產品在游客旅游前的宣傳并未透徹。在旅游中,許多游客不跟團或偶爾接受導游服務,較多傾向于采用電子導游自助服務,使得肇慶地理標志產品得不到充分介紹。如果在旅游地的場所和戶外看到的宣傳信息太少,更容易讓旅游消費者無法充分接觸地理標志產品的信息。在旅游后,來肇慶的游客傾向于分享肇慶的美景圖,而不是肇慶的特產。讓肇慶的地理標志產品在口碑營銷上處于劣勢。
4.4 全時空
旅游業的特點是有淡旺季之分,全域旅游不一定要做到不分淡旺季和不分白天黑夜。與國家對經濟波動的調控思路一致,經濟波動不可避免,但可以減小其危害性。旅游業和地理標志產業的淡旺季也可以調控。通過旅游項目組合和地理標志產品組合,減弱旅游業的波動性。在淡季時,多著手教育和培訓肇慶的旅游從業人員,提升當地居民的旅游業職業操守和素養,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再造旅游服務流程,為肇慶的下一次旺季做充分的準備。
如果肇慶的地理標志產品能出現在每個景點合理規劃的位置,那就是做到了全域不分景區點。這方面目前還非常欠缺。以鼎湖山風景區為例,景點里外是有機會接觸和購買肇慶特產,但仍是以產地在肇慶城區附近的地理標志產品為主。雖然游客未必會在鼎湖山購買例如封開麒麟李、懷集譚脈西瓜等地理標志產品,但鼎湖山卻是肇慶人流量最多的風景區之一。如果能在鼎湖山景區加入其他景區和地理標示產品的信息作前期鋪墊,讓這些信息變成游客潛意識里的信息,時機合適時這些信息就會轉化為游客的消費動機。
4.5 全方位
肇慶的地理標志產品在旅游業中分擔了吃、住、行、游、購、娛中的吃、購和文、科、資、環中的文、資、環的職能。其他職能則適合由其他產業來完成。雖然職能單一,例如,都是以吃的為主。但是民以食為天,所以這單一的職能還是很有分量的。以肇慶七星巖景區為例,游客在七星巖風景區接觸到的除了地理標志產品裹蒸粽和特產山水豆腐花之外,其他銷量較好的居然是常見的廣式甜品和菜肴,甚至還有海南的椰子。這些不僅在廣東各個景區隨處可見,且都與肇慶無關。所以肇慶相關部門需要策劃一下肇慶地理標志產品在各景區的出現路徑。
對旅游有重要影響的還有專家、學者、游俠等。肇慶在開展研學旅游、會議旅游等方面相對較少。節事上引入了國際馬拉松比賽,開發了鼎湖山音樂節,但特色并不明顯。今后應多舉辦一些活動并將地理標志產品融入其中。
4.6 全社會
全域旅游需要全員參與。旅游業與地理標志產業未融合時,分工是當地普通居民負責地理標志產業的生產,旅游從業人員負責部分地理標志產品的銷售。這樣就出現了產銷分離,如果溝通不到位,就同時影響兩個產業的發展。當地普通居民要找到參與旅游業的就業模式,旅游從業人員也要為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多提供參考信息。
4.7 全部門
目前肇慶的專業旅游部門還是很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的,但也正是如此,才顯得勢單力薄。現在全國很多部門的分工都非常明確,每個部門只做自己份內的事,在份內完成,無錯就好。每個部門各司其職,缺少一個家長式的部門統籌全部旅游資源。例如旅游大數據的采集,專業旅游部門其實可以通過與移動通信公司、公路管理部門、客運公司、公安系統和公共部門等其他涉旅部門合作,共享他們的數據系統和攝像頭進行數據采集。但目前旅游局是無法調動這些資源采集旅游大數據的,只能通過自己建設的渠道收集游客數據。這些數據難免不全,影響管理層的決策。
4.8 全游客
旅游者和當地游客需要重視,同時也不能忽略商務者,他們都是參與消費旅游產品、享受旅游服務的。重視旅游者,可以促進地理標志產品的銷售。重視當地居民,可以用地理標志產業帶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實現旅游扶貧。當地居民是主人,提高他們的待客素質,轉變他們對旅游業的態度,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地理標志產業帶給他們直接的利益。在宣傳推廣和接待上也應全員參與。
商務者可以將旅游和商務結合起來。重視商務者的原因是他們的流動性和經濟實力都不錯,很多人有勞逸結合的消費心理。他們的流動性可以擴大旅游景區和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地理標志產品可以觸動他們出于商務目的的贈禮動機。
5 結語
綜上所述,全域旅游視域下,旅游業和地理標志產業還存在廣泛的融合空間。全域旅游工作不管以何種模式方式展開,其狀態和結果都可以用“八全圖”進行檢視。各地各部門的資源是有限的,這些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和高效利用是旅游經濟思考的問題。地理標志產品在游客的消費過程中出現在很多接觸點,是游客旅游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如果能做好旅游產業+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的工作,將能以帕累托效應更高效率地完成每個地區的全域旅游布局和建設工作。
參 考 文 獻
[1]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2]戴學鋒.全域旅游:實現旅游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學刊,2016,31(9):20-22.
[3]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發展模式[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4):12-13.
[4]張輝,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9):16-17.
[5]石培華.“旅游+”是實現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徑[N].中國旅游報,2016-05-11(3).
[6]劉家明.創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誤區與抓手[J].旅游學刊,2016,31(12):7-9.
[7]楊振之.全域旅游的內涵及其發展階段[J].旅游學刊,2016,31(12):1-3.
[8]鄧啟明,熊德平.地理標志保護視角下山區特色優勢產業現代化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24-29.
[9]戴晶.地理標志保護戰略研究——浙江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戰略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8(10):9-11.
[10]王偉,劉崢顥.地理標志保護對于中國地域經濟的影響[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1):55-57.
[11]石美玉.旅游者購物行為研究,旅游學刊[J].2005(5):70-75.
[12]張建梅,王鵬飛,蘇喆.加強旅游文化產業地理標志保護的思考[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2):108-111.
[13]韋人榕,廖珊,雷梅,賈引獅.旅游經濟背景下的桂林地理標志產品產業發展探析,科學與財富[J]. 2014(4):106-106.
[14]張旻.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的鄉村旅游產品創新途徑,南方農機[J].2017,48(14):164-165.
[15]黨偉祺.六堡茶文化旅游開發策略研究,科技經濟市場[J].2016(10):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