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浩
【摘 要】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對于新時代下建設綠色的政治生態、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領導干部與企業家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當前政商關系還面臨著設租尋租、“放管服”改革不到位、法治缺失、消極不作為、行賄投機等問題,并提出了營商環境改善、優化監督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領導干部法治能力、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守法經營等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建議。
【關鍵詞】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政府職能轉變;非公有制經濟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12-0183-03
2016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用“親”和“清”來精準概括并系統闡述了我國的新型政商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這為政商雙方之間如何恰如其分地打交道、處關系指明方向、劃出底線、有規可循。
1 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豐富內涵
1.1 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是處理好領導干部和民營企業家關系的根本遵循
“親”之于領導干部,體現的是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要求,體現的是領導干部作為人民公仆的本質屬性,要求領導干部在與民營企業家交往的過程中真誠交往、積極作為、靠前服務,積極關注、引導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親”之于民營企業家,體現的是非公有制經濟企業主動同各級黨委、政府多溝通和交流,積極支持地方發展。“清”之于領導干部,體現的是交往紀律和底線的要求,即關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不能有貪墨謀私,不能權力尋租①;“清”之于企業家體現的是不能靠旁門左道、歪門邪道搞企業,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依法經營、依法治企、依法維權。
1.2 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地位
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在稅收貢獻比重上超過50%,占GDP的比重超過60%,在科技創新方面占70%以上,在提供就業比重方面超過80%,在提供新增就業崗位上超過90%。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稅收貢獻、發展經濟、科技創新、就業民生等多個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前非公有制經濟同樣也面臨著不少難題,諸如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市場低迷、外需不足、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因此,增強非公有制的信心尤為重要。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會”期間也明確表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出來的一條道路。”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實際上是指出了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不變、地位不變,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機遇不變,打消了疑慮、提振了信心。
2 當前政商關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反腐敗斗爭的過程中,一些領導干部落馬的同時也帶出不少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從這些反腐敗案件中不難看出當前政商關系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部分政府部門權力過大,尋租設租空間較多。部分重點部門擁有大量的行政審批權和資源分配權,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情,但同時又缺乏有力的常態的監督。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官商利益共同體,一時難以根除,極大地阻礙了形成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營商環境。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的,“我國營商環境在全球仍處在中等水平”,部分指標甚至排名靠后,政府職能轉變任重而道遠。
二是行政審批改革的社會效益發揮不足。隨著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政府部門的部分權限逐漸下放或者精簡,但部分權限卻讓渡到了相關的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手中,形成了“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兼職的位子”的“紅頂中介”“二政府”,從而形成了新的利益輸送。更有甚者一些行政審批權限雖然下放,但是并沒有把這些權限接好、管好。此外,部分干部怕擔責,執行審批政策時不加區分地“走上限+從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三是法治教育缺乏和法治素養不高。法治教育缺乏長遠規劃和系統性,普法效果不甚明顯;部分黨政干部學法守法流于形式,學用分離,滋生了職務犯罪。正如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領導干部)不管在什么崗位工作都要具備基本的知識體系,法律就是其中基本組成部分。”領導干部握有公權力,法律知識和法治素養則更為重要。
四是政府服務企業出現了新的消極不作為。隨著黨風廉政建設的逐步深入,一些領導干部為表清白,不敢與企業家開展正常交往②,在與企業家打交道時開始劃清界限,表面上熱情但實際疏遠,遇事不敢辦、不愿辦。少數部門不作為、慢作為,尤其是在部門制度政策有交叉或模糊時,相互推諉現象表現更為突出。
五是非公經濟企業對政商關系的不良影響依然存在。部分非公經濟企業人士法治觀念淡薄,沒有認識到行賄也是罪,依然存在陳舊思維,將權錢交易看作是正常的逐利途徑。一些非公經濟企業觀念還未更新、思想較為落后,在營利的方式方法上不思研發創新、開拓市場,而是行賄投機、拉扯關系,把本來應有是公平市場競爭變成了找關系、走后門的競爭③,極大制約了政商關系的健康發展。
3 新時代下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構建良好政商關系時指出“要堅持團結、服務、引導、教育的方針,一手抓鼓勵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導。”④因此,必須從營商環境改善、優化監督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領導干部法治能力、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守法經營等方面來構建“親”而又“清”的新型政商關系。
3.1 不斷增強司法保障,構建清廉的營商環境
法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是最為有效的治理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路發展也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新型政商關系同樣如此,也需要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駕護航。健全、有序、高效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能有效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唯有法律規范才能為政府權力立邊界、為企業發展樹規范,為政府和企業、領導干部和企業家親而又清的打交道提供法律依據和法治保障。堅持“罪刑法定”的原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非公經濟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和特點,嚴格區分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等的邊界和界限,防止任意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問題發生,努力營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嚴查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的職務犯罪,依法打擊非公有制企業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益犯罪。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批示上海“阿大蔥油餅”事件中指出的,“監管也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帶一點對老百姓的感情,以主動服務的精神激發市場活力”。
3.2 完善各項監督機制,確保政商關系陽光運行
良好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企業家精神培育和發展的沃土,而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是創新和冒險,“親”和“清”都反映了企業對政府的態度和企業家對領導干部的希望,也就是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生態環境”的要求。企業家的創新和冒險離不開完善的制度、穩定的政策和健康的政商關系,若制度不完善、政策不穩定、關系不健康則會尋租設租、腐敗盛行、信心不足、背信亂紀等亂象突出,沒有一個包容創新創造的環境,企業家的創新和冒險則無從談起,當今社會,創新又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所以,良好的監督機制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社會環境是確保政商關系親而又清的重要前提。為此,建議可以從統一戰線人士中選聘特約檢察員、人民監督員、人民陪審員,強化對涉及非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和司法公正;結合“政務云”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資源,實現政務信息共享服務,將親清政商關系置于社會各界的監督之下,促進其公開透明,健康發展。
3.3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大力推進依法行政,科學轉變政府職能
法律限定、規則意識、程序思維是新時代下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對黨員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法治素養、法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進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依法行使公權力,嚴格約束官員權力,禁止權力的私設濫用,用法律的底線防止政商關系異化。持之以恒推進普法教育,不斷提高黨政干部的法治素養和守法意識。建議建立完善法律顧問制度,可在黨政部門中增設法務崗位,對相關政務活動的合法性進行把關,降低違法風險,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作為行政權力機關最大的特點就是權責法定。應逐步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謂、法定職責必須為,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鼓勵干部堂堂正正去和非公經濟企業人士打交道,既不擅權亂為,又不懶政怕為。
3.4 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親商便商的政務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這實際上是對于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和邊界有了清晰定位,有利于在全社會明確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這也是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當前,我國政府主要職能體現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力的的市場監管、有效的政府治理、良好的公共服務、維系良性的公平競爭,從而可以彌補市場失靈。“放管服”改革是當前政府職能轉變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簡政放權的重點在于進一步清理、精簡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和涉企收費,規范中間環節、中介組織行為,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成本,推進項目投資、創業創新、生產經營、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改革,真正實現部門與中介機構、行業協會脫鉤,讓更多的社會資源通過市場調節的模式配置給相關的企業,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提供基礎層面的鋪墊。只有科學地轉變政府職能并將其放到合適的位置上,才能發揮好“兩只手”的合力,才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政商關系良性發展。
3.5 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遵紀守法、誠實經營
深入非公有制企業開展法治宣傳和預防犯罪教育,提高管理層及員工的法治觀念,幫助企業樹立依法合規經營的理念,強化依法經營和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和幫助其防控法律風險。建議積極提供法律咨詢,引導企業依法經營、用法維權,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法律服務和保障,幫助非公經濟企業完善內部監督制約和管理機制,提高依法經營和管理水平。完善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溝通協調機制,對非公有制企業實施的單位行賄等違法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建議建立行賄“黑名單”制度,嚴肅查處非公有制企業行賄投機、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等不法行為,通過查辦行賄與受賄犯罪并重,從根本上推進親清政商關系的良性發展。
注 釋
①習近平:新型政商關系就是“親”“清”兩字[EB/O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3/05/content_6-24-
990.htm?div=-1,2016-03-05.
②佚名.《長沙市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若干意見》出臺,推動全市政商既團結協同、親切親密,又清白干凈、清純清爽[N].長沙晚報,2017-06-05.
③王亞喆.潛規則盛行,非公經濟組織犯罪抬頭[N].檢察日報,2012-05-16.
④張峰.新時代統一戰線的新走勢[J].統一戰線學研究,
2018,2(2):5-15.
參 考 文 獻
[1]靳浩輝,常青.習近平倡導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權力與資本良性互動的指南針[J].學習論壇,2017(4).
[2]竺乾威.什么樣的政商關系才算既“親”又“清”[J].人民論壇,2016(28).
[3]鄧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癥結與出路[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4).
[4]韓影,丁春福.建立新型政商關系亟需治理“權”“利”合謀行為[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