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月
【摘 要】我國知識產權領域首次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是2013年《商標法》的修訂版,標志著我國在商標法體系中正式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新《商標法》自實施以來很少有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案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商標法領域的應用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模糊、賠償基數難確定等問題。鑒于此,文章將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希望能夠完善我國《商標法》領域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關鍵詞】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基數計算
【中圖分類號】D92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12-0215-02
1 懲罰性賠償制度概述
1.1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定義
懲罰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判決,即加害人對被害人賠償的數額超出了被害人遭受的實際損失。加重賠償的其中之一方式就是懲罰性賠償,它的目的是對不法行為人之前故意實施的侵權行為給當事人所造成的損害進行彌補,還對加害人施以懲罰以防止其將來重犯,同時也可以達到懲戒他人的目的。美國是第一個確立該制度的國家。
1.2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
(1)對受害人的超損失賠償功能。我國的法學研究者認為懲罰性賠償的該項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第一點,懲罰性賠償給被害人提供了適用補償性賠償對其精神損害不可以給予地救濟;第二點,當被害人的身體健康遭受損害時,但損害卻很難證實,懲罰性賠償則更全面地補償被害人因此要承擔的損害;第三點,補償被害人因提起訴訟所需要墊付的一系列花銷。因此,我覺得,該制度對受害人的超損失賠償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第一點,補償性部分對被害人遭受的實際損害(物質損害+精神損害)給予賠償;第二點,懲罰性賠償的部分提供超損失的賠償即超出了受害人的實際受損范圍,并對受害人在補償性部分不能得到的損失、受害人支付的訴訟費用予以補償。
(2)對不法行為人的懲罰、遏制功能。損害賠償在傳統民法上被認為是具有補償性質的賠償,它實質上是一種交易,即加害人交換等價的被害人的權益按照一定數量或比例的賠償額。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強制交易,是以受害人的某項特定權利為標的并且當事人雙方對此項交易并沒有達成合意。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對加害人的懲戒、遏止功能主要是通過以下2個方面實現:第一,通過超損失的懲罰性賠償,提高受害人維護自身利益和合法權益的積極性,進而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經濟的發展;第二,通過對加害人賠償負擔的加重,以達到懲罰其過去的不法行為以及防止其未來再犯的目的。
1.3 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適用情況
在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因為傳統的補償性賠償制度不能嚴格地懲罰商標侵權行為,因此我國引入了在英美法系中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1993年我國頒布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首次確立了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該條款為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奠定了里程碑。該條款明確表明針對銷售者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實行雙倍賠償。2014年的《消法》第55條將雙倍賠償變為退一賠三,即退價款并賠三倍損失,該規定加大了對侵權行為懲罰的力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該條款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體現在《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侵權責任法》第4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9、14條等均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商標法》在2013年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此次修訂中首次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到此為止,在商標法律制度中包含了傳統的補償性賠償制度和新興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保障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增強商標所有權人的維權意識,共同致力于打擊商標侵權行為。因此該條款也被學術界和理論界認為是知識產權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
2 我國商標侵權賠償的現狀
(1)商標侵權受害人損失難以計算。在商標侵權案件中,承擔舉證責任的主體是商標所有權人,他們必須對所遭受的損失提供證據,否則結果將對他們不利。但在整個知識產權以及商標侵權訴訟活動中,侵權人是掌握獲利的證據的主體,且需要的證據易失性極強,隱蔽性極高,因此給受害人的取證行為帶來很大的難度。除此之外,商標權人所遭受的損失主要為間接性損失,具體表現為其商譽減損、市場占有份額降低等,但是這些損失都難以用金錢衡量,因此給受害人帶來難以預估的麻煩。
(2)法定賠償仍是法官的首選規則。法定賠償原則在我國《商標法》中規定如下:當商標權所有人因被侵權所遭受的真實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取的利益、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受害人300萬元以下的賠償。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大多數商標侵權案件中受害人因被侵害所遭受的真實損失和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取的利益都很難確定,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相對較難,也因此造成補償性賠償的金額無法查明,最終導致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
3 我國商標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存在的問題
(1)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模糊不清。根據我國《商標法》的規定,在商標侵權案件的司法審判活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要求侵權人侵權時的主觀態度為“惡意”,在客觀上要求達到“情節嚴重”的標準,但是法條對“惡意”和“情節嚴重”的具體規定卻不明晰。我國在2001年修改《商標法》時首次使用“惡意”一詞,但是并沒有對該詞的適用范圍進一步的加以明晰。該詞首次用于判斷商標侵權則在2013 年的《商標法》中體現在懲罰性賠償制度中,但沒有明確規定惡意的判斷標準。此外,“情節嚴重”在我國立法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是否承擔行政或刑事責任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情節嚴重”,但很少在民事責任的判定中使用該次。《商標法》僅在1982年版和2013年版中出現了這個詞,且對“情節嚴重”的涵蓋范圍規定得很寬泛,因此在實踐中對于如何判斷商標侵權行為情節嚴重是極其不容易的。
(2)賠償基數難確定,懲罰性賠償被架空。根據我國《商標法》的規定,要適用懲罰性賠償首先得確定補償性賠償的數額,然后在此基礎上賠償該金額1~3倍的懲罰性賠償金。但是補償性賠償金額確定的前提是商標所有權人提供充足的證據證明其所遭受的損失、侵權人獲取的利益及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但商標侵權行為往往呈現出極高的隱匿性,受害人很難舉證。因此在實踐中,權利人對這幾項內容很難提供充足的證據來證明,導致在實際情況中可以適用的案件非常少,法院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法定賠償原則,由此懲罰性賠償被架空。
4 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建議
4.1 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必須明確
(1)明確主觀“惡意”的判斷標準。依據我國《商標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宗旨、立法體例,綜合考量我國的民事立法現狀和理論界對民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我國《商標法》中規定侵權行為的“惡意”可以包含以下3種情形:{1}侵權人明知其行為侵犯權利人的利益并且進一步采取措施掩蓋其侵權行為的;{2}侵權人被權利人告知侵權時仍不停止其侵權行為的;{3}侵權人多次侵權,屢教不改。
(2)細化“情節嚴重”的衡量標準。關于什么是“情節嚴重”,侵權情節要“嚴重”到何種程度,《商標法》中并未有具體的規定,在實踐中沒有可操作性,導致受害人在舉證上難上加難,法官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自由裁量權大,因此筆者認為“情節嚴重”應當包括以下方面:{1}侵權人長期侵犯他人商標權的;{2}侵權地域范圍廣泛;{3}侵犯商標權的行為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消費者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4}侵權種類各式各樣。
4.2 明確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的計算基數
目前我國《商標法》中計算懲罰性賠償金基數的參照順序如下:{1}侵權行為給商標所有權人帶來的實際損失;{2}侵權人因侵權行為所獲取的利益;{3}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在司法實踐中,因為商標權人無法對上述幾項基數提供有力證明,由此導致賠償的基數無法確定,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前提無法證明。因此,為了懲罰性賠償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適用,應該細化懲罰性賠償數額確定的標準和規則。
4.3 完善商標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環境
第一,可以發布各省的一些典型的案例,使侵權人或潛在的侵權人對他們已經實施或將要實施的侵權行為將承擔怎樣的法律后果有所了解,并要達到讓他們產生畏懼心理的效果,以避免他們實施商標侵權行為。第二,提高商標所有權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當自己的權利被侵犯時主動向法院釋明自己的請求即運用懲罰性賠償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三,引導法官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在審理商標侵權案件時對符合懲罰性賠償要件的案件主動適用該制度而不是固守傳統的補償性賠償制度,法官要切實承擔保護被侵權人利益的責任,通過審判活動嚴懲商標侵權行為,從而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應有作用。
5 結語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商標所有權人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在黨的十九大中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和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一項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不斷探索和漸進的過程,目前我國在《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的修改中也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可見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仍面臨一定困難,在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希望借此論文引起知識產權領域內更多的專家學者進行更加廣泛、更加豐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參 考 文 獻
[1]陸仙.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的適用[J].濰坊學院學報,2015(5).
[2]舒媛.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適用情形研究[J].法學評論,2015(5).
[3]何江龍.論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的責任構成與認定[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7.
[4]李冰祥.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