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
【摘 要】立案登記制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不僅是對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的突破,也是司法權與法制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有效擴大了公民司法救助力度,對于抑制權力膨脹有重要意義。然而,面向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立案登記制立法仍存在諸多缺陷,包括相關規定不協調、起訴條件范圍和審查強度不明、監督機制缺位、管轄不明、存在濫訴和惡意訴訟等問題,導致勞動者權益保護受到威脅。基于此,文章深入探究立案登記制的概念界定與特征分析,陳述了立案登記制存在的具體問題,從如何維護勞動者權益角度提出彌補立案登記制立法缺陷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勞動者權益;立案登記;立法缺陷;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12-0253-02
0 引言
隨著我國民法訴訟與權益保護制度的普及與完善,公民利用法律武器維權意識愈發強烈,法院受理審查的案件數量也愈發增多。但事實并非朝著預期方向發展,法院案件受理審查制度仍難以符合多元化需求,有關人士認為應該及時取消立案審查制。由于法院難以解決全部糾紛,觸發了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的不滿。對此,面向勞動權益保護的立案登記制立法的存在,剛好能夠滿足公民的實際訴求,轉變社會各界對法院的消極態度。本文逐條分析立案登記制立法過程存在的問題,對立案登記制立法缺陷提出補救對策,從而有效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1 立案登記制概述
對于立案登記制而言,其概念范圍界定飽受爭議,其中包含兩種主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立案部門只具備登記職能,并不負責后續審查;另一種觀點認為,立案登記制只作為形式上的登記,并不用審查。實際上,該制度中法院對當事人的實際起訴不需要實質審查,僅需形式核對,但除了不予立案外,要接受當事人提交的所有訴狀,并根據所提交的書面憑證當場立案。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3點:一是對當事人所提交的訴狀一律接收;二是立案登記的同時需要形式審查;三是實施首問負責制。
2 立案登記制存在的問題簡述
2.1 規定不協調
究竟法院是否有義務、有責任接受所有行政案件起訴訴狀,《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的第一條與《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第二條對于該問題的解答并不一致,前者基于行政訴訟法的具體規定,以其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為基準,判定法院是否需要接受起訴狀。與之相反的是,《意見》中顯示法院應該接受所有起訴訴狀,并沒有將“依法”作為前提。可見,規定不協調是立案登記制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
2.2 起訴條件的范圍和審查強度不明
首先,在立案登記制實行過程中,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對公民的起訴條件加以概括,但在《解釋》中卻將起訴條件進行了拓展,起訴條件范圍不夠明確,導致難以實現勞動者權益保護。其次,缺乏統一且明確的審查標準,僅限于形式審查,并沒有確定的審查標準,而形式審查的力度也缺乏明確解釋,導致實際審查過程存在對當事人起訴審查程度的誤解。正是由于起訴條件的范圍和審查強度不明,立案登記時不再要求提供相應證據材料,雖然較以往立案審查制有所寬松,但實際上并不利于勞動者權益的保護。
2.3 所需審理的案件數量過多,導致法院壓力增大
隨著新型行政案件逐步增長,不僅為法院審理工作帶來更大壓力,其處理糾紛難度也逐漸加大。在立案登記制改革后,這種現象更為明顯,我國基層法院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工作任務,加之審判人員數量逐步減少,導致法院壓力日漸增大。
2.4 監督機制缺位
司法權一旦受到行政權的影響,便會導致立案難,而這不僅是立案審查制所導致,更是由于現階段所實行的司法資格配置體制及司法機關運行方式等綜合作用所形成。因此,司法與行政關系錯位才是導致立案難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現階段法院權力監督機制沒有被細化,導致法院裁量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案件發展。因此,必須及時完善監督機制,杜絕缺位現象,并制定相應的具體規范與管制措施。
2.5 管轄不明增加了起訴難度
對如何判斷案件到底歸哪個法院管轄,必須結合跨行政區劃法院及幾種管轄改革的綜合評判,但法院管轄中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由于管轄制度不斷改革,導致釋明難度顯著增加,不僅會招致當事人不滿,也會影響案件審查進度;另一方面,行政案件集中管轄,雖然保障了司法權威,但在客觀上增加了當事人的起訴成本,也會導致當事人的起訴不滿。
2.6 存在濫訴和惡意訴訟
濫訴與惡意訴訟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部分當事人對同一事實或理由反復起訴,尤其是對已經被起訴過的類似案件,或已經被審理過的案件;其二,以信訪等事項提起告訴,本應通過訴訟解決,卻選擇信訪,明知不屬于法院受理范圍卻依然繼續上訴,這也屬于濫訴行為;其三,對當事人權利與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階段性、過程性行為的起訴,也屬于濫訴行為;其四,部分訴訟專業戶在訴訟過程中保持對工作人員漠視的態度,誤讀了“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的實際含義,不僅會對其他當事人產生不良導向,很大程度上也增加各級法院的工作難度。
3 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護,彌補立案登記制立法缺陷的具體對策
(1)加強司法保障和審判管理。為了保證立案登記制有效發揮其作用,需要加強司法保障與審判管理力度,依據實情增加法院經費支出,確保案件受理過程有充足的人力資源,逐步完善審判績效考評系統設置,如結案率不納入綜合考核指標等。此外,必須加強對各級法院工作人員的系統性培訓,逐步提高其綜合素養與工作效率,并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制度的優勢。
(2)建立對虛假當事人的懲罰制度。為了有效減少惡意起訴或濫訴,務必要逐步建立健全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等行為的懲治機制,逐步完善和優化虛假當事人懲罰制度,使其認識到不合法訴訟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一方面,對于惡意制造虛假訴訟或無理糾纏訴訟等擾亂秩序的訴訟行為不予受理,且案件受理費最多退回一半;另一方面,對于提交虛假信息或隱瞞重要事實等行為,要予以罰款或拘留等制裁。
(3)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審判效率。為了維護勞動者權益,彌補立案登記制立法缺陷,必須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審判效率: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案件分流機制;二在行政訴訟案件數量明顯增多的情況下,要增強法院的審判力量。因此,必須逐步改革法院管理制度,有效減少法院審判的其他負擔,還應該對審判法官進行定期培訓,保證審判質量。
(4)細化起訴人投訴、越級起訴與司法內部監督制度。首先,必須根據現實訴訟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步細化上級人民法院處理投訴或越級起訴的相關規則,促進上次法院更為公正地執法;其次,要細化司法內部處分制度,明確上級法院的權益與義務,并結合法官懲戒委員會的具體職能,明確規定司法處分、人員組成、調查處理程序等,讓法院審理與判決得到更多公民的滿意與贊揚。
(5)完善審查行為。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彌補立案登記制立法缺陷,必須逐步完善審查行為,杜絕法官故意刁難等情況的發生,明文規定受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同時,要透徹理解司法保護的有效性與時效性,避免產生“司法萬能”的不正確思想,確保審判工作與執行工作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必須加強司法保障和審判管理,及時建立健全對虛假當事人的懲罰制度,完善審查行為,并且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審判效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現階段所施行的立案登記制能夠提升立案率,也能夠有效維護勞動者權益,讓公民享受到有求必應的行政訴訟待遇。因此,必須逐一解決立案登記制存在的問題,通過明確立案登記中的審查是有限的形式審查,建立對虛假當事人的懲罰制度,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審判效率,細化起訴人投訴、越級起訴與司法內部監督制度,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以期逐步完善立案登記制。
參 考 文 獻
[1]張偉.論我國民事訴訟立案登記制度的完善[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4):108-111.
[2]姬亞平,張雪婷.立案登記制實施的實證分析——以A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立案情況為主要研究樣本[J].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8,34(1):113-123.
[3]肖建華,王勇.論我國民事訴訟立案登記的積極要件——兼評《民事訴訟法》第119條[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7(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