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佩顯 ,王金政 ,竇全金 ,齊海山 ,陶吉寒*
(1.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 泰安 271000;2.山東省沂源縣果品產銷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 256100)
泰沂山區是山東省蘋果主產區之一,多數果園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建立,采用的傳統模式——喬砧密植栽培模式建園,該模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3]。近年來隨著現代栽培制度的建立與推廣,大量的現代矮砧示范園在泰沂山區涌現,但也有不少果農因為地形、地勢、生產投入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果園更新時依然采取了喬砧密植栽培模式。本文對該區喬砧密植園的投入和產出情況進行了調研,期望對該區未來新建果園的發展提供借鑒。
于2016年7月中旬,選自淄博市沂源縣、臨沂市沂水縣和蒙陰縣有代表性的、處在盛果期的、進行常規管理的32個喬砧富士蘋果園,采用一對一實地問詢的方法,調查2015年度蘋果園投入與產出情況,以及近3年來該果園的畝產量和蘋果售價情況。
蘋果種植的成本主要是指生產成本和土地成本兩項,所調查泰沂山區果園都為山坡地果園,多年前承包,租金為每年200,由于租金較低導致了生產成本占總成本的99%左右,所以在本文中不計算土地成本。
由表1、2可以看出,生產資料投入為3465.5元/畝,果園用工投入為6420元/畝,分別占了生產成本的35.1%和64.9%,由此可以看出泰沂山區在蘋果園的投入中勞動力的投入占了生產成本的大部分。而在果園生產資料的投入中采收和施肥共占了54.3%,其次是噴藥和套袋,分別占了生產資料投入的21.7%和15.7%。

表1 果園生產資料投入情況 元/667m2
從表2可以看出,果園用工投入處于前四位的是施肥、套袋和采收(并列)、摘葉轉果、整形修剪,分別占了果園用工投入的 16.8%、15.0%、13.1%和11.2%。
結合表1,我們得出,泰沂山區蘋果生產成本投入處于前四位的是施肥和采收(并列)、套袋、噴藥和摘葉、轉果,分別占了總投入的19.8%、15.2%、13.61%和8.5%。

表2 果園用工投入情況 元/667m2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只要蘋果的售價不是連續幾年走低,果農對果園的投入幾乎每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在表3中近3年的 “667m2投入”項中均采用了2015年的投入調查數據。由表3可知,在畝投入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售價和產量對凈利潤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667m2產量增加可能不會帶來凈利潤的增加,因為豐產可能導致售價會相應的降低,所以近3年來每667m2的凈利潤保持在1萬元左右。

表3 果園的收益情況
泰沂山區是山東蘋果的重要產區之一,蘋果的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膠東地區相比,該區的生產管理技術還有一定的差距,果農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蘋果的售價還相對較低。由于傳統果園栽培模式自身的特點——多數果園樹體生長偏旺,樹勢較難控制、栽培技術繁瑣復雜、果農對管理技術掌握不夠或者執行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多數果園樹體高大、枝量多,行間交接、樹冠郁閉、產量低、品質差、機械化程度低、費工肥力等[1-3,5-6],導致了勞動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占了總投入的64.9%)。
近年來,我國各地,特別是農村出現了勞動力資源日趨稀缺、生產要素價格快速上漲、土地非農化趨勢日益加快等特點。在工業化背景的浪潮下,蘋果產業發展面臨著勞動力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雙重束縛,蘋果產業發展也必然要呈現資本要素對土地與勞動要素的替代趨勢,即高投入高產出的蘋果現代栽培模式必然要替代低效率的傳統栽培模式。因此,泰沂山區這種勞動力投入占大部分,而產出較低的傳統栽培模式的栽植方式越來越失去市場的競爭力。
(1)適地適栽。泰沂山區地形復雜,多坡地少平原。建議在坡度較低、土層較厚、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塊采用坡地矮砧集約栽培模式建園,便于管理和機械化作業。
(2)簡化果園管理技術,加大果園裝備投入,減少勞動力用工。
[1]王金政,薛曉敏,路超.我國蘋果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0,(6):117-119.
[2]薛曉敏,王金政,路超.山東蘋果密閉園現狀分析[J].落葉果樹,2010,(3):13-14.
[3]王金政,薛曉敏.山東蘋果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模式及技術要點[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11):125-128.
[4]楊金深,徐國良,智建飛.綠色蘋果生產的投入產出與經濟效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11):35-41.
[5]路超,王金政,薛曉敏,安國寧.泰沂山區優質高產蘋果園樹體和群體結構參數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1,(9):44-47.
[6]路超,王金政,薛曉敏,安國寧.泰沂山區優質高產蘋果園樹體和群體結構參數調查分析 [J].山東農業科學,2010,(7):39-42.
[7]陳學森,毛志泉,姜遠茂,王志剛.山東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的七點建議[J].煙臺果樹,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