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明, 韓文斌, 申國珍, 樊大勇, 熊高明, 周友兵, 徐文婷, 謝宗強,*
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3
2. 山西省管涔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寧武 036700
游客增長影響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旅游者的主觀需求因素,包括旅游者的主觀選擇、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等;二是旅游資源的客觀供給因素,包括旅游資源及其設施、旅游中介和企業等。另外,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對游客增長起輔助作用,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突發事件和交通條件等[1]。交通發展對旅游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2],交通基礎設施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客選在目的地的一個重要因素[3]。機場作為連接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交通設施,機場發展會明顯帶動旅游業的發展[4-5]。神農架機場的開通,為游客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特別是旅游機場開通形成的旅游出行的“門戶”效應,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前提條件,是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6-7]。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目的地的核心資源、管理、信息、效率等,其中核心資源和吸引物是人們到目的地游覽的關鍵驅動因素[8-9]。品牌旅游資源對于旅游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入境旅游者只會選擇世界級或國家級的旅游資源,國內跨省旅游者也主要去參觀世界級或國家級的旅游資源。只有品牌旅游才是現實的旅游資源,才是旅游業的核心吸引力[10]。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網絡這些品牌,已經促進了神農架旅游業的很大發展。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世界最頂級的品牌,必將對提升神農架旅游產生巨大的作用。
本文旨在利用神農架機場開通兩年來的機場吞吐量數據,分析開通機場對神農架游客增長的影響;并參照國內其他世界自然遺產地列入后游客增長情況,預測神農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可能的游客增長情況,判斷游客增長是否超過神農架旅游環境容量,以便采取相應的游客控制和管理措施。
2.1.1 神農架旅游資源概況
神農架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東與湖北襄陽古隆中景區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長江三峽毗鄰,南依湖北宜昌三峽大壩而瀕三峽,北倚湖北十堰且近武當;神農架是湖北“一江兩山”旅游區核心景區之一,也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塊,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搭架采藥而得名。神農架林區東經 109°56′—110°58′,北緯 31°15′—31°75′,總面積3253平方公里,是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直屬湖北省管轄。現在3個4A級景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旅游明星鎮(木魚鎮、紅坪鎮)、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濕地公園。神農架2013年被認證為世界地質公園,2016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神農架位于我國地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由大巴山東延的余脈組成中高山地貌。適宜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神農架成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多種植物交叉區系的綠色寶庫和野生動物的樂園。神農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使之成為動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和交匯地,孕育了神農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存有全球北緯30°帶最為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半球同緯度上的“綠色奇跡”。神農架主峰神農頂海拔3106.2 m,是我國華中地區的最高峰,號稱“華中屋脊”。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和保持了我國中部完整的自然植被垂直帶譜,多樣的植被景觀及其季節變幻為游客提供了不同觀賞享受。因此,神農架是湖北省打造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旅游目的地。
神農架獨特的旅游資源吸引的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已占神農架林區GDP的50%以上。但山區地形限制了神農架的對外交流,落后的地面交通大大制約了神農架旅游的發展。建設神農架站機場是當地經濟騰飛的通道,可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2.1.2 交通條件和機場
神農架交通條件比較閉塞。對外交通主要有209國道和S307省道,距最近的滬蓉高速有60多公里。而且多為山區盤山公路,道路較窄,多彎道陡坡,通行能力較差。
神農架機場為2014年新開通的支線機場,位于神農架林區紅坪鎮將軍寨、大草坪,是中國除青藏高原機場外,華中地區海拔最高的民用支線機場海拔高度2580 m。
神農架機場(設計目標年為 2020年)為 C類機場,機型組合為B737-700、A320、A319,平均座位數為 150;年旅客吞吐量為 25.41 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為1143 t,年起降3102 架次。
航班執行率是指起飛航班數與申報航班數之比。
客座利用率為實際完成的客公里與可提供客公里之比。

本文為具體航段,客座利用率采用后一公式計算。航班飛機可提供旅客數,按照航班平均150人計算。
本文分析的航班數據為國家民航的神農架機場航班數據,包括日期、航空公司、航班、機型、航線、航段、成人、兒童、嬰兒、過站成人、過站兒童、過站嬰兒、機號等。本文統計分析的旅客不包括嬰兒。神農架列入世界遺產后游客數量預測,依據部分國內其他自然遺產(含雙遺產)列入后游客增長率的平均值進行預測。國內部分其他自然遺產地列入后游客數據來源于文獻、當地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及網絡數據。
3.1.1 航班執行率
按月統計神農架機場自2014年5月8日開通運行以來實際航班數據發現:神農架機場的月均航班執行率僅為65.79%(最低31.67%,最高100%)(圖1)。
3.1.2 航班客座利用率
統計每日航班客座人數發現,神農架機場開通以來,2014—2015年的月均客座利用率僅為30.8%(最低5.61%,最高49.40%)(圖2)。
3.1.3 開通機場對神農架游客增長的影響
神農架機場設計2020年旅客吞吐量為25.41 萬人次。按上述航班執行率(月均 65.79%)計算,神農架機場可實現的年吞吐量為 16.13 萬人次。機場海拔2580 m,屬大霧和雷暴高發區。惡劣的氣候和飛行條件嚴重影響航班正常運行。
低執行率嚴重影響出行計劃,游客搭載航班意愿低,致使神農架機場開通以來客座利用率較低(月均僅為30.80%)。神農架機場2014年進出港共20852 人次;2015年進出港共 28031 人次(其中包含 3166過站人數,機場實際進出港人數為 24865 人)。2014—2015年總計進出港 45717 人,年均 2.29 萬人次每年,僅占神農架2014年游客總數(55.58 萬人次)的2.06%。

圖1 神農架機場2014—2015年每月航班執行率Fig. 1 Monthly flight implementation rate of Shennongjia Airport in 2014 to 2015

圖2 神農架機場2014—2015年每月客座利用率Fig. 2 The monthly flight occupancy rate (%) of the Shennongjia Airport from year 2014 to 2015
3.2.1 神農架近期游客增長狀況
神農架由公路與步游道構成的交通體系快捷方便,具有優越的游覽條件。從1990年開展生態旅游以來,神農架遺產地生態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2008年以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游客數量每年都有2萬人次以上的增長,尤其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近14 萬人次(圖3)。根據圖中的趨勢線可見,2006年至2014年,神農架游客數年均增長率為18.61%。
3.2.2 國內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后游客增長情況
根據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含雙遺產)近年來游客增長統計結果顯示(表1),列入世界遺產后游客人數年均增長率最低為黃山6.42%,最高為武隆41.99%,平均為20.24%±13.78%。
3.2.3 神農架游客增長預測
結合神農架近年來游客增長情況和國內部分世界自然遺產(包括部分自然文化雙遺產)列入后游客年均遞增率,神農架游客年增長率為 20.64% ±13.74%(即 6.90—34.38%)。以神農架 2014年游客55.58 萬人次為基數,2015-2024年的預測情形見表2。
3.2.4 神農架游客增長與旅游環境容量
運用旅游環境容量靜態模型分析了神農架自然遺產地的生態環境容量、旅游空間容量、旅游設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5個分量指標,并根據“木桶原理”確定了由最低值旅游心理容量決定的遺產地最佳日旅游環境容量1.12 萬人,求得神農架遺產地最佳年環境容量為208.34 萬人。

圖3 神農架2006—2014年游客增長及年均增長率Fig. 3 The amount of tourists and its yearly increase rate of Shennongjia from year 2006 to 2014
按照平均年增長率20.64%預測,到2021年神農架的游客為 206.71 萬人次,未達到旅游環境容量。2022年達 249.37 萬人次,將超過旅游環境容量。最快于2019年達243.55 萬人次,超過旅游環境容量。按照神農架現有的游客年增長率預測,2022年達到217.72 萬人次,也將超過旅游環境容量。

表1 部分中國自然遺產(包括部分自然文化雙遺產)列入后游客年均遞增率Tab. 1 Annual average increasing rate of tourists after the World Heritage listing of part of natural World Heritage in China(including some natural &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從神農架機場2014—2015年每日航班數據分析表明,神農架機場開通2年以來,航班執行率較低,而且客座利用率低也很低。低執行率嚴重影響出行計劃,使游客搭載航班意愿低,致使客座利用率進一步降低。按照現有的航班執行率計算,神農架機場可實現的最大吞吐量僅為16.13 萬人。2014—2015年神農架機場實際年均進港人數為2.29 萬人次,僅占神農架2014年游客總數55.58 萬人次的2.06%。可見,神農架機場的開通運行對神農架當前游客數量的增加有限。

表2 神農架2015—2024年游客增長預測Tab.2 Annual tourists growth forecast of Shennongjia from year 2015 to 2024
參照神農架近年來游客增長情況和國內部分世界自然遺產(包括部分自然文化雙遺產)列入后游客年均遞增率,神農架游客人數可能在 2022年超過249 萬人次,并超過旅游環境容量。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采取,應對可能的游客增長,管控旅游人數,提高旅游管理質量和效率,以保護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建議加強政策和制度保障,增加人員和資源配置,應對并減緩旅游的壓力。例如:將神農架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管理,分解其旅游增長壓力;強化鄂西生態旅游圈的輻射功能,分流神農架的游客數量;推行神農架旅游特許經營模式,提高生態旅游管理的效率,減緩旅游增長壓力;增加旅游管理和服務人員編制,應對旅游增長需求等。
2) 建議采取積極有效游客管控措施,疏導游客,應對和減緩游客增長的壓力。例如采用通過智能售票系統、人流量與車流量統計系統,嚴格控制旅游高峰時段的日游客總量;推行實行網上門票預訂制,及時預告日游客預定量,保證游客根據客流狀況調整旅游行程;通過戶外網站、LED、微信、廣播、電視等方式,對外實時發布景區人流量與車流量,引導游客分流等。
3) 建議采取措施提高接待能力,優化景區配置,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加強環保。例如在緩沖區外的木魚新鎮,增加餐飲住宿、增配環保車輛,增加緩沖區外的旅游接待能力;優化觀景臺布局、美化生態旅游步道、提升講解咨詢和醫療救助能力,加強旅游管理和服務隊伍的建設和技能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和旅游服務質量;增加旅游標識和環保設施,建立專門的環境衛生管理機構和制度,及時收集轉運垃圾、污水并集中無公害處理;推廣景區換乘環保車輛,杜絕社會車輛進入,確保行車安全,減少尾氣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
[1] 周奕明. 國內旅游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集體經濟, 2007, 26: 12-13.
[2] 袁宇杰. 交通對旅游發展影響效應的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 2015: 63-66.
[3] KHADAROO J, SEETANAH B.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 34: 1021-1032.
[4] 楊秀云, 毛舒怡, 張寧. 機場發展對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貢獻性分析[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1, 26(6): 85-89.
[5] 姚壽福, 梁曉鳳. 九黃機場對阿壩州和九黃景區旅游發展的影響分析[J].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 2014, 25(3): 65-70.
[6] 楊勇. 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發展關系研究[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8: 22-27.
[7] 王純陽, 王福才. 基于SEM的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以張家界為例[J]. 當代經濟管理, 2011, 33:63-71.
[8] CROUCH G I, RITCHIE J R B. Tourism, competitiveness,and societal prosperi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 44: 137-152.
[9] CROUCH G I.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 attribute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1,50: 27-45.
[10] 李經龍, 劉萬青, 舒瑩. 我國品牌旅游資源的發展歷程[N].科技創新導報, 2008, 07: 170-170.
[11] 鄭德亮, 袁建華. 泰山旅游產業SWOT分析及發展建議[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09, 23(1): 34-38.
[12] 陳艷. 中國世界雙重遺產地武夷山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2011.
[13] 顏磊, 許學工, 章小平. 九寨溝世界遺產地旅游流時間特征分析[J]. 北京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9, 45(1):171-177.
[14] 楊美霞. 張家界旅游收入構成分析及其啟示[J]. 社會科學家, 2008, 26(6): 99-103.
[15] 汪源林, 李小龍, 劉純青. 三清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J]. 中國園林, 2014: 85-87.